首页 理论教育 和学生一起让感恩之花盛开

和学生一起让感恩之花盛开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恩意识是可以也需要培养的,学校教育应该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感恩的心态,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情感意识。使学生对“恩情”的理解得到了纠正并深化。这是学生们最熟悉的关于感恩的一句话了。这与我们学生对感恩、报恩的狭隘理解有关。这样的讨论结果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共鸣,在这种有声有色的活动氛围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恩之情,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当天该学生回到家中。

和学生一起让感恩之花盛开

石晓刚

又是一个教师节,收到很多以前和现在的学生的节日祝福信息,还有几朵小花,还有一个在读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自己手工制作的纸笔筒和五彩缤纷的纸星星……几年前,九江发生一次不大不小的地震,结果晚上收到很多在外地学习和工作的学生的问候和安慰,当时不由眼睛湿润了,多好的学生啊,他们在关心自己亲人的同时,还想到了我——他们曾经的老师。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看过很多关于感恩教育的文章,讲的都是现在经济高速发展,人际关系淡漠,感恩教育缺失,家庭独生子女的溺爱,导致他们自私自利,普遍缺少感恩意识,甚至举出很多关于校园内针对老师的暴行来证明:现在正在成长的一代人已经严重缺乏感恩意识了。这对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来讲,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问题真的已经严重得不能再严重了,我们的教育在这个方面已经出现大问题了?我个人以为还没有到那个程度。感恩意识教育的确没有被足够重视,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但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了。

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一名班主任,我认为感恩教育在学校具体的教育中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可以也需要培养的,学校教育应该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感恩的心态,使之成为一种自觉的情感意识。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具体实施的核心部分,在感恩意识的培养上要有自觉性和针对性,要把它看成自己教育教学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切实行动起来。

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和学生一起识恩、知恩

高中学生已经有比较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在什么是“恩”的问题上,他们的认识还相当浅显、狭隘。他们认为只有来自亲人之外的陌生人的帮助,那才是恩,因而忽视了自己的亲人、老师、同学和社会的帮助的“恩”,忽视了周围物质环境对自己的“恩”,忽视了一个强大的祖国对自己的“恩”……在很多学生眼里这种“恩”是理所当然的,根本就不是“恩”。对这种情况,教育就应体现它的重要性。

我从高一开始就注意这方面的引导:举行班级演讲比赛、感恩故事会,开展“我眼中的父母”“我最感动的一件事”“什么是恩情”等主题班会和讨论,同时利用空余时间查找有关文章,利用晨会时间与班级同学一起阅读,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恩”,什么是“小恩”,什么是“大恩”?“大恩”联系到“大义”,“小恩”也让人感动。使学生对“恩情”的理解得到了纠正并深化。班主任对“恩”的理解会影响全班同学对“恩”的认识,所以我经常将自己亲身经历讲给大家听,谈自己对“恩”的体会、曾经的感动以及我的报答。如有一次一个同学问我为什么当老师,我就讲了自己读小学的杨老师。我小学在农村读二年级时,有一天我生病几乎晕倒在课间,全校唯一的老师——杨老师背着我走了三里多路将我送到医院,并通知了我的母亲,路上,我还吐了老师一身,全校同学为我也耽搁了一节课……从此我下决心也要成为一名老师,这样也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自己的亲身经历饱含真实的情感,这样的引导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再如,我在高一暑假或寒假经常布置这样的作业:和自己的爸爸或妈妈一起工作一天。要求父母上班你也去,可以做的你也做,不能做的你在旁边看,他们下班做什么你都要在边上帮忙,从早上跟到晚上,大家都休息下来为止。很多同学在这样的一天活动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父母,真正体会到他们为了自己是多么的不容易……开学的交流往往让我做出这样的总结:我的学生们真正长大了,懂事了!能成为他们的老师,我很幸福!

通过有效引导和实实在在的行动,学生们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和情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再是“对人不礼貌、对事不关心、对物不爱惜”,因为他们不仅已经识恩、知恩,更在心头种下了感恩的种子。

二、和学生一起感恩、报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学生们最熟悉的关于感恩的一句话了。学生对感恩和报恩的理解就是给帮助自己的人以回报,因此当问及他们将怎样报答自己的父母时,大都是我要赚钱,让父母以后衣食无忧。这与我们学生对感恩、报恩的狭隘理解有关。其实感恩根本上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情感,报恩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适合自己的情感付出。

感恩报恩首先要对“感恩、报恩”本身有理智的认识和足够的情感准备。为此,老师要让学生开展广泛的讨论。我曾在班级开展过为期一个月的“恩情如何报”的主题活动:第一阶段布置同学们搜集各种素材,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思考。第二阶段是提出问题。学生们提出了如:报恩一定要用物质吗?报恩一定要报答施恩者本人吗?是要知恩图报,还是不图报?我现在是一名学生,我哪有能力报恩?……第三阶段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展开讨论。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大家形成这样的认识:报恩也可以是情感的付出不一定都要用物质的形式,报恩也可以报答他人和社会,知恩图报是本分,知恩不图报是境界等。这样的讨论结果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共鸣,在这种有声有色的活动氛围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恩之情,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正如学生在周记中告诉我的:“现在我才明白,我用心学习,不让父母担心,不惹他们生气就是报答父母的最好方式。”“我们现在用心读好书、做好人就是回报老师和学校的最佳选择。”这期间还有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名学生与父亲产生矛盾而离家出走,两天后这名父亲才对我说明真相,请求我的帮助,并告诉我:可以电话联系到孩子,但他就是不回家,也不说他在那里。我给这个学生发了一条短信:“只有交流才可以解决矛盾,请考虑一直疼爱你的爷爷和奶奶,你忍心让他们再多受几天你带来的折磨?其实你父亲已经两天没睡觉了,回家吧!”。当天该学生回到家中。我想这不是我个人有多大能耐,几句这样的话谁都会说的,这只能说明这些话激发了学生的心灵,“恩情”代替了“冲动”,也说明“恩情”在这位学生心中已经扎下了根。还有一名受到过学校资助的同学在毕业后给母校的信中表示:将来有能力一定会去热心帮助他人,贡献于社会。

感恩报恩更是一种行动。针对中学生的实际,我指导他们:在父母劳累时给他们倒一杯水,帮忙打扫家里的卫生,在他们的生日告诉他们自己取得的成绩,在节日里对父母说一声“你们辛苦了!”以回报养育的恩情;走在校园里,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纸以回报学校的教育和环境的优美;叫声“老师好!”以回报老师的辛勤;在公交车上让座,以回报社会的和谐;不践踏草坪,以回报自然的慷慨馈赠;勤俭节约不浪费以回报劳动的艰辛;以守纪回报安宁;以守时回报青春;以微笑回报甜蜜;以成功回报努力。而那位毕业的学生给学校写信,本身就是一种感恩,他的“热心帮助他人,贡献于社会”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最好的对母校的报答,更是报恩的最高境界——让报恩和施恩形成一个最美的圆。

其实,只要每个老师热心培育,学生心头的那颗感恩的种子一定会萌芽、成长、开出最美丽的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