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于承福与双凤山

于承福与双凤山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一位无私刚毅的优秀共产党员——于承福,发扬愚公精神,苦干十年,硬是给240亩荒山、28亩山坡地披上了绿装。这一天,于承福在全家人的千叮万嘱里,只身带着铺盖卷和一箱书回到双凤山,住进仅存三间土坯屋的老宅。夜晚,枕着山风,老于似乎梦见双凤山一片葱茏。经过三年周密筹备,1991年8月,于承福与南曹范村委会正式签下了承包240亩荒山、28亩山坡地的合同。

3.于承福与双凤山

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一位无私刚毅的优秀共产党员——于承福,发扬愚公精神,苦干十年,硬是给240亩荒山、28亩山坡地披上了绿装。从前满是黄土青石的荒山,今天终于有了生命。这十年绿化路,他走得艰难而顽强,曲折而不悔。

1928年,于承福出生在章丘山区南曹范村,这儿有座双凤山,它徒有美丽的名字,却是座荒山,难见梧桐花开,凤凰筑巢。村民们守着这方贫瘠的土地,窘迫地打发着日子。打记事起,于承福印象中便有一位老汉,用最原始的工具——铁镢,独自在山上植树垦荒。每当看到老汉操劳的身影,于承福年少的心里便有一个念头:长大了,我也要开山种树,乡亲们就用不着老守着个死山了。

1947年,于承福参加了革命,一别家乡就是40年,1988年春,即将离休的老于回乡探亲。双凤山,又一次出现在老于视野时,他的心禁不住颤抖了,这满山,还是缺少绿色啊。他绕着山脚默默地走了一圈又一圈,山风夹着沙粒吹乱了老人的白发。垦荒老汉的身影、少年时的愿望不时地撞击着他的心。渐渐地,一个想法成形了——回老家开山种树。他主意打定,向全家人郑重宣布之后,家人顿时慌了手脚。第二天儿子便买来全套钓鱼用具,女儿也送来鸟笼、花草,从生活、身体、效益等角度全方位展开劝退攻势。儿女们能做的都做了,能说的都说了,老于才慢条斯理地开了口:“回家给大伙种几棵树,造片林子,这是好事!我常跟你们提起的家乡老汉就是一个人一辈子用镢头一点点垦出了28亩荒地,现在条件好多了,我一个老党员就干不成这事?养鸟不如喂鸡,养花不如种树,闲死不如干死。这事就这么定了,你们放心吧,别婆婆妈妈了。”老于言毕,板起面孔,不再开口。老伴深知老于的倔脾气,面对孩子们乞求的目光,也只好无奈地摇摇头,悄悄起身去打点老于出门的行装。

1988年4月21日,老两口早早地起了床,看着神色平静的老于,老伴忍不住想最后劝两句:“这么大座山,种满树得多少年啊,你也是一把年纪的人了,种到什么时候是个头?还回来不?咱就在家好好过个晚年,不去了行不?”“老伴,今天是我进军的日子,可别拉后腿啊。当年愚公移山的时候不还年近九十了吗?最后还感动了天神,移走大山了呢。我不信天神,信的是一双手,我比愚公年轻30岁,不移山,只种树,几十年的夫妻了,你还怕我干不成啊?”从老于一番亦庄亦谐的话里,老伴知道,什么也不必多说了。这一天,于承福在全家人的千叮万嘱里,只身带着铺盖卷和一箱书回到双凤山,住进仅存三间土坯屋的老宅。夜晚,枕着山风,老于似乎梦见双凤山一片葱茏。

开山种树,不是小事。问题很快接踵而来,第一个难题便是缺少资金。从银行贷、向上级要,凭他任过章丘县长的经历,这不太成问题。可于承福来了,就是为了造福一方百姓的,他决心不以任何形式向国家伸手。他制定了三步走计划:第一步,养鸡开路;第二步,发展畜牧;第三步,积累资金,开山种树。

说干就干。1988年5月,老于取出5000元“私房钱”购置了一套养鸡器具,在宅院里搭起一座简易养鸡棚,买进1000只肉食雏鸡。这以后,他就以鸡棚为家了,不分白天黑夜地伺候这些小东西。远在省城的老伴从电话里能想像出他的艰难,夏天,也来到老于身边自告奋勇做帮手。别看只是一只只小鸡,养起来并不省心。夏天,鸡舍温度很高,臭气熏天,鸡又特需饮水。两位老人每天都要提着大水盒子给鸡换三次水,换一次至少一个半小时,每次进出都靠两只手提。常常上午的累劲还没歇过来,下午的活又催着人去做了。老伴为此时常埋怨他:“年轻那会儿,你连家里的自留地在哪都不知道,没想到人老了,反而又跟你来受这份罪,图个啥?”老于总是开怀一笑:“图你能当上愚公媳妇呗,这是多大的荣誉!”并献诗一首:“归故里,父老重聚合,旧情融融;忆往昔,与民共苦兮,慰我生平;看今日,夫妻供劳兮,乐在其中;望将来,全民共福兮,其乐无穷。”这老头,让“愚公媳妇”心疼又起敬。

于承福对这些鸡倾注了全部心血,因为在他眼里,这不仅仅是能带来效益的肉食鸡,更是将来载满山坡的小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初,老于靠养鸡积累资金4万多元,还带出了10多个养鸡专业户,让乡亲们刮目相看。

然后他有条不紊地着手进行第二步计划:发展畜牧。他家宅院里除了养鸡棚又有了一个能容纳20头猪的猪圈。猪虽然不多,但比起养鸡来,劳动量有增无减,老于像照顾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能为荒山带来生命的牧畜。他边养鸡喂猪,边在自家的破宅院里勾画改造双凤山的蓝图。双凤山,长年不见凤凰的荒山,就要在一个老人手里,走向新的历程了。

经过三年周密筹备,1991年8月,于承福与南曹范村委会正式签下了承包240亩荒山、28亩山坡地的合同。消息传出,乡亲们震惊了,他们怎么也不明白,这个老头,放着城里的清福不享,跑到山里来种树,到底有什么好处?种树?绿化?这跟他有什么关系?这么大块地方,凭他一个人,什么时候有个头?于承福无法多解释什么,他认定了,再苦再累,干到老干到死,也要给荒山披上绿衣裳。

9月份,植树计划实施。这28亩山坡地可以趁天气渐凉时种上4000棵果树。老于明白,单凭个人力量短时间内完成这个计划难乎其难。于是在村里发布“广告”,招兵买马,“广告”大意是欢迎人人上山种树,多种有奖。冲着老于,人们呼啦上了山。种树需先挖坑,挖坑要先除草。多年无人管理的山坡,庄稼自然颗粒不收,茅草倒因天时地利长得高大茁壮,连草根都长成了大疙瘩,一锄头下去,连拖带拽,费半天劲才能消灭一丛。人群里干得最努力、最辛苦的,就是老于,他专门对付一种叫拉拉秧的野草,这种草,不仅长势特旺,从叶到茎还长满倒刺。他随身使唤的是一把柄头磨得锋利、把儿握得油亮的镢头,是用来除拉拉秧根部的;一把能见出寒光的镰刀,是用来割断那些丛丛相连的拉拉秧茎蔓的。就算戴着手套干,倒刺还是无孔不入地扎进他的手上、胳膊、腿、脸……一天忙下来,腰会因弯曲近十个小时酸疼得直不起来,全身疼痒难耐。有时真想躺倒不干了,可一想起立下的志愿、乡亲们期盼的目光,他就告诫自己:决不能半途而废,天大的困难人也能闯得过去,只要人活着,有口气,就一定能为荒山出份力,每到体力付出几近极限的时候,他总是咬咬牙挺过去,出现在劳动人群中的,永远是干劲十足的老于。荒草终于被一寸寸消灭了,接下来的步骤是养地。为了加快进度,老于决定买辆马车、买匹马往山上运肥料和黄土。为了节省费用,从没赶过大车的老于决定自己驾车,第一次上路时,手有点生,加上山路崎岖,好几次马车失控,险些把他摔下山坡。技术熟练了,地肥也运了上千余车。草除尽了,地养肥了,坑挖好了,这一切准备就绪时,已经是农历年底。于承福快马加鞭地买来2300棵苹果树、100棵山植树、600棵杏树、400棵桃树树苗,整整齐齐地栽上山坡。忙了一个秋冬,老于黑了、瘦了,但那28亩迎风轻摆的小树林让他打心里感到幸福。他松了口气,这开山的第一步总算走得还扎实。

山坡地刚整好,不待喘口气,刚开春,趁着连阴天气,老于开始向240亩荒山进军。山坡地除了草多,土层还算厚实,养好地挖坑种树还不太费事。荒山可不一样了,土层薄,往往没几锄下去,已是青石裸露,火星四溅,整治难度比山坡地大多了。老于领着10多位小伙子踏上山路,随身带着的,除了他那两件宝贝——锄头和镰刀,还有云南白药、紫药水、创可贴、绷带等等,这一次,他很清楚,身体砸伤、碰伤肯定是在所难免的。走在山路上,老于心里很舒畅、很踏实,像一位稳操胜券的将军。

荒山果然难“啃”,一块连一块的山石覆盖了几近一半山地。树坑,或者在石块间开挖,或者干脆搬运掉一些石块,重整出一小片土地后再掘。如果找到山石间土层较厚的较大面积空地,那是最让他高兴的事了。虎口震裂了,用绷带一缠继续干;胳膊挥木了,用酒精揉揉接着来……山上的工作,没有轻松可言,山上的日子,是从来没有星期天的。夏季刚刚开始,5万株柏树苗在昔日的荒山安了家。双凤山,迎来了自己真正的主人,老于更黑更瘦,变得让家人不敢相认了。

孩子们从城里来看望父亲,眼见父亲的白发和辛劳,头几次总要说些动摇军心的话,哪次都被老于毫不留情地顶回去。次数多了,大家不再多说什么,只是一样不少地带来父亲需要的物品,他们明白,父亲是把自己真正给了这座荒山、这片土地、这里的百姓。为此,他干着愚公干过的“傻事”,看不到尽头,看不到短期效益,可是,九死而不悔。

树种上了,老于像慈祥的爷爷,一株株打量着这些树苗,它们似乎正迎着风成长呢,风里似乎已经蕴含着绿叶的清香了。这一切,让他深深感动,他决定搬上山住,寸步不离地照料这些稚嫩的小生命。在山上盖好房子和两个猪圈后,老于像离别省城一样再一次离别乡亲,独自进了山。

于承福的绿色梦想,在青石缝里,深深扎下了根。

山上的日子充满了艰辛。首先困扰他的,还是经济问题。一系列的垦荒工程已经花光了老于三年来辛苦攒下的所有积蓄,栽树种果三年不见利,他惟一的护林和生活来源就是一点离休金。1993年春节前夕,儿女们加快了进山看望父亲的频率,一来为担心山上的冷空气伤了父亲的身体,二来劝父亲回家过年,至少趁春节改善一下捉襟见肘的日子。可每次,老于总是一口回绝,他要守着这片林子。腊月二十三,儿子又来了,这么冷的天,父亲仍然披着件旧军大衣在林间转悠。儿子把老于拉进屋里,冰冷的屋内几乎坐不住人,阴暗的墙角里随意地堆放着几棵大白菜,一小堆土豆。儿子差点掉下泪来,这次说什么也要把老人家接回去:“爸,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想法,把荒山变成宝地,这是您的心愿,也是功德无量的大事,我们当晚辈的帮不上忙也不想拉后腿。可人又不是机器,咋干也得歇歇啊,您看自从来村里五六年,您哪天消停过?这树成材也得要日子,您还能一辈子靠这儿了?再说,这山上过的什么日子?光投入不产出有什么值得?这么大把年纪,还是自己的身体重要。您就跟我回去住一阵吧!”老于看着一脸着急的儿子,不由得心头动了一下,难为孩子了,一次次磨破嘴皮。不,不能走,我走了,林子咋办?小猪咋办?没了小猪更没了将来的资金来源,没了树苗哪来林子?荒山变绿洲能有指望吗?眼前经济是有困难,可一咬牙也就过去了。老于愣是硬起心肠把儿子连哄带劝推出门外,“走吧走吧,能挂着你爹就行了,别为我瞎操心,我一个人过得不孬!”儿子犟不过爹的执拗,留下一包准备好的药,依依不舍地下山,于承福站在山顶远望儿子离去的身影,向大山暗暗许诺:“这辈子,我是要把自己种这儿了!”这年的春节,就是老于揣着当月所剩不多的离休金,自己赶着马车下山买回一车白菜、两斤肉挺过来的。万家灯火的除夕夜,伴着他的,是满山的小树、简朴的饭菜、微弱的炉光,老于,却把年过得有滋有味。

经济难关,尚可以靠节俭度过,独居山林的麻烦与危险,实在是难以避免的。山里气候多变,阴雨季节,老于的小房子就要饱受折磨了。有一天后半夜,山雨大作,狂风呼啸,风雨似乎咆哮着从四面八方向房屋包抄过来。老于睡梦中只觉一阵稀里哗啦,屋顶便依稀露了天。原来迎风屋脊上的瓦片被掀落一地,大小雨点得了势般劈哩啪啦地砸了下来,惊醒的老于忙把床拖向屋顶尚好的墙角,不一会儿,更猖狂的风竟撞开了门板,大门忽悠一阵后,被狂风硬硬地扯了下来抛下山去。老于伴着床上两个接雨的脸盆眼睁睁地蜷缩了一晚,第二天一早,顾不得查看屋情,他提起锄头就奔向树林。树若有知,也该为痴心的老于茁壮成长了。不只是自然的问候,有时狼也会来“拜访”他呢,不过也许是老于的正气震慑住了它们,双方倒没发生过大冲突,只是猎枪长年地挂在墙上。

别以为老于是在苦难中受煎熬,不,他有自己的快乐,旁人无法体会到的“愚公”的快乐。他最爱做的事,一是种树,他做到了;二是读书,他天天坚持做着。他最爱看的是《二十四史》、唐诗宋词,他常说,历史教给我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怎样的事才有价值,才对人民、对社会有益;诗歌教我体会到了山间许多别人体会不到的乐趣。在山上做一个勤劳的农民,用双手创造新世界,多美啊。生活清苦点,但乐在其中。老于对认定干的事,从来就是这样一干到底,充满信心和希望。

年岁毕竟不饶人。高强度的劳动、清贫的生活还是袭击了他。1996年春,于承福被查出有四个重重加号的糖尿病,浑身劳累,四肢无力。在医生的强迫下,老于勉强同意住院治疗,住院前,他执意要回一趟双凤山。那些林地,实在让他放心不下啊。临走前,他把28亩山坡地、240亩山地分别嘱托给乡亲们,殷殷叮咛,就像托付自己的孩子。“病好点了我就回来!”大伙清楚于承福不说二话。

现在的双凤山上,除了老于,又住进个6个包山户,他们是被于承福和他的绿色收成打动了。1985年一年,曹范乡就植树800万株,成为济南市林业先进单位,对此,于承福功不可没。然而他的最终目标绝不是几百亩荒山,他最大的希望是:有更多的人关注林业,保护地球,让每个地球公民能呼吸干净空气,做个护绿之人。他认定一个人应该追寻这样的人生价值:人的一生应在劳动中度过,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充实人生,当你为一项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不屈不挠地贡献出全部精力时,那才是真正崇高的人生。

就为这些,于承福扎根双凤山,他甚至告诉家人,死后要把他的骨灰撒在山间丛林,好让他当个山神,继续护山。

于承福的晚年,为解放荒山而战;于承福的“愚”气,在后来者心目中,永远大放光彩!

愚公——中国的脊梁

有一个故事在中国大地流传了很久:一位年近九十的老汉,率领着妻子儿孙,每天都在挖山,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门前这两座挡道的大山早晚会被搬掉的。这位老汉,叫愚公,他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被称为愚公精神。这精神溶入我们的血液,运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就是一股无可估量的能量。

全球森林以每年17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时,中国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实现着森林面积和蓄积累的双增长,这其中的功臣,有于承福、有周兴仁及千千万万甘为林业奉献热血和生命的绿色使者。他们以看似弱小的个人力量创造出的价值令人惊叹,他们创造奇迹的奥秘就是体内奔涌的“愚公精神”。感受他们的艰辛或者快乐,成功或者失败,走一走他们的心路,方了解深深打动人的,是刚毅、顽强、无私和奋斗。他们在困难面前伤心过、失望过,但从没有退缩过,他们以乐观无畏笑视磨难,以人类最强大的力量与老天斗智斗勇,因而,“愚公”们做到了别人难以做到的事。

因有愚公精神,司马迁历经19年保留住中国人一段漫长的历史,李时珍终身飘泊写下一部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因有愚公精神,大禹以最原始的人力、物力治住了滔滔黄河水,中国人民胜利完成长江截流,谱下中国水利史上雄壮的一曲;因有愚公精神,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并且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始新的革命……

不过,从那个古老的故事开始,他们就被称为愚公。人们在义无反顾地选择一项艰苦事业的同时,身后常响起一个声音:“傻瓜!”是的,他们没有获取个人利益方面的聪明,他们完全可以放弃目前艰难的跋涉转向另一种生活,然而,当名利的追求、个人的得失在愚公身上淡化直至消失时,真正人性的光辉便在宇宙中大放光彩。这光芒,照彻蝇营狗苟者的自私怯懦,照彻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我们甘当这样痴迷于造福祖国造福子孙的愚公,因为,这正是中国真正的脊梁!

我们的愚公不是太多了,而是还不够。全国森林事业需要愚公,工业需要愚公,农业需要愚公,航空航天需要愚公,教书育人需要愚公……祖国的繁荣富强,需要我们发扬愚公精神创造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