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择业的经验和教训

择业的经验和教训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择业时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盲目,盲目导致盲从,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和经验。目前,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教育不适应社会。有些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无明确目标,无坚定的信念,甚至有不正确的动机和想法。再加上现行的教育

第三节 择业的经验和教训

让我们来读几篇有关大学生择业方面的文章。

其一:

思路决定出路

当代大学生在数量上整体呈现攀升态势,但在质量上却让人忧心忡忡,这是如今用人单位的主要忧虑之一,也成为高校大学生择业难的主要障碍,尤其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外在压力和市场竞争的内在动因互相作用下,人才优胜劣汰趋势愈加明显。

铺天盖地的用人招聘会,多如牛毛的应聘材料,极为挑剔的聘人单位,可想而知,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焦急,茫然……所谓寻工之路,其漫漫而修远。伴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有不少人难以适应变幻莫测的社会,缺少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巧妙得当的工作方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在装着冷水的大锅中放入一只青蛙,锅底有火在不断加热,青蛙在冷水中很适应,这时凭它的力气完全可以跳出大锅,可随着不断的升温,青蛙感到越来越舒服,当水欲煮开的时候,青蛙再想往外跳,却为时已晚,跳不出来了。原因显而易见,青蛙缺少危机意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慢慢地等待,要有在冷的时候思变,这便是思路决定出路的一个很好的例子,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加速了社会资源的市场化进程,也是双向互动选择的一个必然结果。大学生成为中国职场第一批高素质的自由人,只要你有能力,工作是可以挑选的。而作为一个被排选者,当代大学生又必须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的考验,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相应地承担了巨大的压力。然而,就我个人而言,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动力,推动思想的提升,形成新的思路才有更好的出路。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当4年的学习结束后,同龄人在心理上发生了变化。飞逝的青春誓言,美好的生活回忆,被重重的压力和无奈的叹息吞噬殆尽。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于是大家又开始奔波忙碌,这其中,少数人成功了,他们在自己的梦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诚然,他们实践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而隐藏在他们背后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需要面对困难、挑战时的勇气和实力。他们有自己的思路,明确自己的方向,了解哪种道路更适合自己,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实现自我的需求,凭借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而不是夸夸其谈,海阔天空。与此相比,一部分人几次面试失利,悲观失望,情绪上好像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殊不知,他们陷入了可怕的习惯心理,缺少人生冲击产生的思考,所以会为出路问题一蹶不振。

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希望心中的梦想有一天能成为现实,却逐渐发现梦想不是遥不可及,就像玻璃杯似的一撞即碎,因此,梦想要以正确的择业心态、择业思路为基础。海伦凯勒曾经说:“当一道门关闭了的时候,另一道门就会打开。然而我们太多时候总是遗憾地盯着那道已经关闭了的门,从而对那道为我们敞开的门视而不见。”在择业时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盲目,盲目导致盲从,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和经验。人类不是一个圆圈,只有一个中心,而是一个椭圆形,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事实,一个是思想。当代大学生择业应树立自我认识,大才大用,小才小用,选择正确的定位。因为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如果你做到最好,那么,也就证明你是不同于沙粒的一颗珍珠,是有用之材。

一生中,除却学习,我们拥有许许多多选择人生的机会,关键在于你的头脑中是否形成了正确的思路,并为之付出努力。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思路决定出路。我不知道,前面的台阶有多高,我只知道,沉着的跨越,台阶与台阶只有一步之遥。

其二:

转变角色,走向成功

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面对着即将步入社会的现实,面对着人生中再一次的抉择,我们如何由学生迅速地转变为职业人员,而走向成功呢?借此机会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校园与社会

近几年来,我们不少毕业生刚刚踏上社会工作岗位,就提出了许多“为什么?”归纳起来是:为什么在步入社会之后,觉得很难适应新环境,心理上受到很大冲击和压抑,严重者甚至产生轻生、绝望的念头?恐惧、害怕、疑惑等等复杂的心情一下子涌到面前。有的同学说:“自认为,我20年当中曾遇到过许多不幸与磨难,可是和如今的处境相比,那又根本算不了什么……”有的说:“我看到周围那些陌生的眼神,觉得很讨厌,格格不入……”有的对社会上的一些落后的东西不能接受,而又感到无能为力。有的毕业生在信中谈到:“学校与社会上有很大差距。在校园里,充满了理想的浪漫情调,充满着友谊与关怀,读的是圣贤书,而社会上却充满了竞争,还有浊流,有时感到需要读《厚黑学》了……”

诸如此类的不能适应,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讲,同学们对已熟悉的环境往往感到难以割舍,特别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深切、纯朴。大学4年是人生最美好、风华正茂的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树立人生观、世界观的最佳时期。4年之中学到的东西,树立起来的东西,对今后几十年里都有用,都不可忘怀。同学之间朝夕相处,情同手足,情感是那么的真挚,分手时又是那样的依依不舍,泪水涟涟。大学是陶冶人、塑造人的殿堂、乐园,那种学生生活常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留恋。因此,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对于未来的陌生环境,往往产生忐忑不安的情绪,再加上不少同学没有做好从学校到社会跨越的心理准备,以致一进入社会,就如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焦虑不安。也就是说,需要转换角色,克服心理上的障碍。由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同,对社会的认识角度不同,平时接触社会的多少不同,受到实践锻炼的程度不同(这种锻炼包括担任学生干部工作,参与社会活动、服务活动等等),其适应能力也就不同。其次,角色的转变不是一夜之间能够完成的,也不是毕业之后才断然开始,这需要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有意识地培养造就适应社会的能力。从客观上讲,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都存在不少弊端。

目前,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教育不适应社会。这个问题需要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来解决。确实,我们有不少毕业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才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根本不敷其用,或者完全不会活用,某些死条文与社会需求对不上号,心中恐慌。有些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无明确目标,无坚定的信念,甚至有不正确的动机和想法。比如,有些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无明确目标,无坚定的信念,而到后来出不了国就失望、灰心,一切皆空,这样的心态怎么能学好?再加上现行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注重应试教育,有的家长甚至从胎教开始就想让子女以后考大学,出人头地,认为只有上了大学才能到达辉煌的顶端。那么从辉煌的顶端一下子跌落下来,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难以承受这个事实。这就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造成的困惑和不适应。大学生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对自身做一番自我剖析,找准主观原因,努力改变状况。

(二)适者生存与优胜劣汰

俗话说:“适者生存。”可以说这是一条定律。有不少毕业生很快转变角色,进入新岗位后愉快地适应环境,消除心理上的距离,工作上感到充实,有干不完的事、使不完的劲,很满意自己从事的工作,进步也较快。我们的时代是培养人才、需要人才的时代。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优良的种子总会发芽。每届毕业生在走上社会之后都会有一大批人,在生活磨炼中脱颖而出,茁壮成长,在社会大熔炉中百炼成钢。当然,也有不适应的例子:有的学生害怕到竞争激烈的地方工作,而选择从事学校的教育工作。结果,工作不到一年开始动荡,不到两年便另谋出路,至今没有扎下根来,到新单位仍不满意。如果一个人不能努力去适应环境,总是朝三暮四,在哪儿也不会干好。当毕业的同学们步入社会之后,不少人痛苦地发现,原来获得那点“做人的道理”太少了,而且常常到处碰壁。其实,校园与社会并无明显分界,校园是一个特定的组成部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广阔的选择空间。真正有所作为的青年人,首先必须进入新的一轮思索:究竟是自己原先的想法不对,还是社会上有的单位规则不对,抑或二者都存在问题?这需要作出判断、选择,你就势必要学得更多、读得更多、想得更多,从而不仅继续了自己的学业,也为社会的进步提出意见和办法。也就是说,在步入社会之后,不要采取目空一切的孤傲姿态,而应到社会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做适应社会的人才。困惑不是进步,不能总停留在困惑上。走出困惑,才能超越自己,犹如蝉,只有脱去一层外壳,才会有新生

(三)成就感与脚踏实地

大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在走出校园之前已做好了干一番大事业的准备,可以说,雄心勃勃,跃跃欲试。想干一番事业是好的,但对于如何看待成就,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什么样算有成就?绝大多数同学在工作一二年之后仍看不见有显著的成果,好像每天干的都是平凡小事,忙忙碌碌,心中开始慌了,想换个地方,这山望着那山高,扎不下根。或者和同学攀比,认为××好,××如何,越比越感到自己不如意。其实各人有各人的难处,幸福是一样的,而不幸则各不相同。人们常常感到自己是不幸的,别人是幸福的,可是在别人眼里,你却是幸福的,他是不幸的。拿破仑说:“强者的内心,并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因为他比别人忍受了更多的痛苦,所以他成为强者。”可见,幸福是一种心态,幸福的欲望不容易满足。

再返回头来讲,成就从哪里来?从脚踏实地干出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已被众人所接受的道理。既然你选择了某个职业,或者说职业选择了你,那就要立足岗位奋发有为。岗位是成才的舞台,是一个人施展才华、取得成就的场所。俗话说:“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一旦立志,就要锲而不舍,不要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要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一个确定的目标上,坚忍不拔,苦苦求索,直到成功。即使对自己第一次选择的职业不十分满意,也要冷静地面对现实、正视现实,仔细地去分析,自己是否好高骛远,华而不实?人的第一次选择并非是终生职业,但第一次,迈第一步却很重要,给自己奠定什么样的基础是很宝贵的。即使遭受挫折、失败了,也要认真对待,从中得到教训和经验。成就大业,必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干事。大学毕业后到社会上工作,非常需要求实精神,要放下架子。不要以为自己懂得很多,其实,我们不会的东西更多。大学毕业仅仅是课堂学习结束,而社会大课堂的进入也需要严格的“考试”。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上仍是个“应考者”,这个考试虽然不以分数计算,但实际水准更难、更需要谦虚、头脑清醒和脚踏实地。我们对得与失怀着过多的担心,常常会陷入像盲人一样的境地。多余的担心,困扰着我们的心境,使我们变得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放下那些有形无形的精神包袱,实在是人生的一种睿智,一种明达。要学会求索,学会抓住机遇,也包括等待机遇。抓住机遇,亦需有适当的条件和土壤,好比种庄稼,春天要及时播种,不可错过节气;夏天锄草要及时,但不能拔苗助长;秋天及时收获,庄稼不可烂在地里;冬天等待,不可强种。改革开放使每个人都获得了机会,几乎在同一时刻,竞争的发令枪响了,看谁能抢占好跑道,选准位置,夺取胜利。托尔斯泰说得好: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学生,一定会成功。丢掉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再幼稚地去寻求地球的支点,而是认真地实践生命的义务。唯有生命的尊严,才是生活永恒的支点。

(四)自身修养与为人处世

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格的修炼是一辈子的大事。有些事,有的人办不成,而有的人就能办成,这其中就有人格的力量。

第一,要有自信心,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是永恒的,生活中不如意之事随时可见,如家常便饭。所以,对于人生中遇到的困难与不幸,要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加以处理。磨难是一笔财富,个人的成长是由不断的挫折与磨难积累而成的。如果能认识到和做到这一点,既能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失意和打击,领悟到“吃苦是福”的深刻道理,也可以达到绝处逢生的境界。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所著小说《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是:“人可以被击倒,但不可以被击毁。”生活原本是美好的,关键看你怎样去认识与发现。比如,同样是半杯水,乐观的人说杯子里有一半是水,悲观的人说杯子有一半是空的。其实,快乐是一种心态,怎样使自己更快乐?不少人以为工作轻松、自由、自在能使人快乐,其实不然。社会学家的统计和研究表明:大部分人在空闲无聊的时候不是感到快乐,而是感到烦恼和不快;辛勤劳作的人,热爱劳作的人,往往最快乐。一些在科学技术、商贸上有卓越成就的人,在回忆自己一生经历时,常常觉得最快乐的时光是在艰苦工作的时候,而不是在获得成就、荣誉、地位、财富的时候,也就是说,人们在清闲中有不少沉重,在劳苦中有诸多甘甜。

第二,要勇挑重担,乐于奉献。奉献精神总应该有,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那种坚持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人,是百分之百的失败者。人到无求品自高。做人应该豁达、超脱些,不去争抢什么、计较什么,自然也就没那么多烦恼,没那么多勾心斗角,就会活得轻松、坦然。怀着一颗平常心,没那么多私欲,心中无愧、踏实,保持那样一份安宁,在功名利禄面前也就能进退自如。

第三,避免夸夸其谈。下车伊始,不调查研究,就哇啦哇啦乱发议论,是不受人欢迎的。也许你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很容易发现存在的弊端、不足或者缺憾,而不假思索地发表一通“高见”,以显示你的睿智与聪明。其实这样做是失策,因为你在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很容易犯主观臆断的毛病。看看我们的五官: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而唯独一张嘴。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明明是让我们多看、多听、多做而少说。鲁迅先生说过:“急不择言。”急的时候没时间去想,说出来的话常常不合时宜,发表的看法可能会很幼稚。要加深表达能力的锻炼,说出来的话要有水平、有分量、有价值,表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才识,同时给人一种信赖感,这很重要。

第四,为人处事要坦荡真诚。对人要诚实、诚恳,学会理解人、关心人。要宽容大度,即使别人亏待了你,也不要刻意记仇,坦然一笑,不存芥蒂。当然,“老实”绝不可能与“无用”联在一起。老实不是“唯唯诺诺”,什么都“好”,要在踏实、淳朴、厚道之中透出精明,就是人们所说的“大智若愚”吧。待人贵超然。在超然之中加入同情和真诚,不可八面玲珑,不可加入人事纠纷之中,不要背后说别人的是非,不要过分关心和谈论别人的私事。要避免那种浅薄、乏味和粗俗。

第五,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充实自己。大学生走出校园,决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步入社会只意味着新一轮学习的开始,要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充实自己。在努力猎取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哲学和辩证法的学习,这两门学科将使你终身受益。我们有不少学生,不少青年人,看问题容易绝对化,不是好就是坏,不是正就是负,不是爱就是恨,缺乏多向思维。辩证法教我们辩证地看问题,积极调节个人心境,练就能屈能伸、能上能下的功夫,这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一个人如果走进思维的死胡同,把小事看成大事,把好事看成坏事,看不到危机中的生机、黑暗中的光明,长此以往,将会变成思维狭窄的僵化之人。

其三:

大一新生:我想对你说

大学生在毕业时常常会谈到这样一个话题——假如让我重新开始大学生活……并由此发出诸多的遗憾和感慨。更有人诙谐地将大学生活比喻成鲁迅先生的四本书: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从大学生毕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分化:有些同学如愿考上研究生;有些同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有些同学却因成绩不合格,不能如期毕业;有的同学因为各种各样原因受处分,毕业时处分不能撤销,影响自己的就业。同样是大学生最终为什么有如此差别?分析其原因,没有好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往往是导致失误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高中以前的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则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专才教育,是与受教育者将来的就业与成才更为直接的教育。大学生如果不从大学一年级起按照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提前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很难想象大学4年后会取得什么样的结果。另一方面,大学生活与中小学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学习需要自己主动、有计划地安排,经济上需要自主支配,为了提高综合素质,参加社会实践或各种社团活动等都需要自主抉择、合理分配精力、合理安排时间。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切合实际的计划,不可能获得成功。而目标的确立,计划的制定,首先应该从职业生涯的设计开始。

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人对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与规划。一个人对自己职业道路最终目标的把握要在工作数年、取得相当经验后获得,但对已确定专业方向的大学生来说,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对于我们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呢?

首先,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设计职业生涯。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正是确定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依据。专业知识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要一知半解,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要勇于钻研,将专业知识的精深与社会知识的广博有机结合。

其次,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关资料表明,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有兴趣,那么他能发挥80%~90%的才能,反之,只能发挥20%~30%的潜能。

再次,根据社会的需要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配置是由社会决定的,我们应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我们,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开拓广阔的天地。同时,学校也会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相关的专业设置,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

最后,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主两翼”的复合型人才。“一主”是指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技能,“两翼”是指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英语应用能力,主要是适应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广泛普及、IT业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已逐步成为时尚。不掌握计算机和外语,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不利的地位。

其四:

求职体会

进入大学三年级,生活的重心从校园生活一下子转到了求职上。在求职的几个月中,学生们跑过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去过很多的单位面试,体会了接到面试通知时的兴奋、等待结果时的焦急、面试失败的失落,在形形色色的面试中积攒了一些经验。

(一)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人才资源,除了掌握好本专业、本领域甚至交叉专业或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以外,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做人的成熟性,善于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发展自我。在人生态度上,要对己对事认真负责;既有对失败的心理承受力,又有从失败中总结教训的智慧,更有接受多次挑战而不气馁的勇气。我认为求职的过程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的过程,甚至有脱胎换骨的感觉。特别是面对失败,有痛苦、有悔恨、有教训、有发现、有进步。同学中有的先后经历过名牌大公司“过五关斩六将”的筛选,一次次的沉重打击,一次次的丢面子,但最终仍然脱颖而出,成为名牌大公司精挑细选后的赢家。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有一个世界名牌大公司让应聘大学生进行六轮笔试,三轮口试。胜者是在失败多次的基础上拼搏出来的。这其中的经历可以成为他一生的财富。

(二)要有面对考试的勇气

对于一个应聘者来说,考试是你向用人单位展现自己才华的最佳时机,也是唯一时机,所以,对待每一次考试都要认真,就算是初次见面递交简历,也要把它视为一次小小的考试。你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也将影响你是否能够进入下一轮考试。

一个用人单位通常会进行多次考试,对应聘者严格筛选。一位毕业生就是经历了4次考试,才被哈尔滨新思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录取的。每一次应聘考试都会使你筋疲力尽。考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来考你,这时候需要你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其实每次应聘考试到最后时刻都会这样,但千万要记住,不要把不耐烦的心情写在脸上,从头到尾都要保持端庄、落落大方的仪态。

(三)要有面对选择和挑战的勇气

现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我们找工作普遍采取了大面积撒网的对策,所以选择的机会还是存在的。以上的那位学生也犹豫过,徘徊过。两份工作,一个在大庆,另一个在哈尔滨,实在很难选择,而必须在3天内作出决定。这个时期是很痛苦的,那时的心情及其不稳定。经过思量再三,他还是决定去了哈尔滨。选择了哈尔滨就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一切只能靠自己。他也曾经害怕过远离家人的孤单,也曾畏惧过孤军作战的无助,但他愿意接受挑战,他始终相信新的天地可以给人新的活力。我们需要勇气面对新事物、新生活,尝试改变,找工作也是一样。

以上这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就当代大学生择业这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提供了如何择业的经验和应吸取的教训,是值得大学生和其家长借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