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彭自明

内容简介:在新课程的标准下,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应是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的共同发展、提高。本文以“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为切入口,较全面地论述了以下方面:(1)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2)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准备;(3)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准备;(4)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这样一来,师生的潜能和活力在课堂教学中一定会得到积极有效的发挥,我们的课堂上一定会显现出真正“新生活”的氛围。

一、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关于如何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育教学问题、寻找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门学问。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可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判断一种教学是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另一个外显特征是:从教学设计所得到的教学方案中看——“谁是学生学习外部活动的控制者和管理者”,如果在教学中学生自己负责控制和管理学习活动,那么这种教学便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反则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准备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相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会使教师的工作量更大,这就要求教师有敬业精神和更完备、扎实的基本功,具体的准备有:

1.树立在新课程中做一个“服务者、园丁”角色的理念。在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去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学生学习;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从而,在“激励教育”模式下,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启发、补充中,分享彼此之间的思考,信息共享。

2.实施“凤头、猪肚、豹尾”般的“求趣、求效、求得”的问题教学法或创新实践教学法,魏书生先生所创建的“魏式教法模式”正体现了这个理念:A:创设情景,让学习内容定向;B:学生结合问题自学;C:同学们四人一组展开讨论;D:师生互相促进、共同学习;E:及时反馈:练习或实践。这样一来,学生的情趣和兴趣势必会被激发,同时在减负中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真正有所得,从而达到了知识、能力、情感相互促进和相互联系的目的。另外,课堂教学中“适度讲授”务必做到。可采取的方式有:(1)边讲边议;(2)观察讨论;(3)学生自学,安排提问(分层);(4)停顿术应用,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

3.课堂教学设计中应依据“四为、五要素”的标准。每当我们走进教室之前,应先扪心自问:本节课教给学生什么?我怎样让学生在形象、有趣中知道、掌握知识?怎样通过练习或实践做到及时反馈?而这些目的的达到正依赖于“四为、五要素”,即设计物理情景应(1)以周围环境为源泉;(2)以形为手段;(3)以情为纽带;(4)以美为突破口。教学重心应放在以下方面:(1)培养兴趣,诱发学习主动性;(2)指导观察,强化感受性;(3)发展思维为中心,着眼创造性;(4)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5)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彻实践性。

4.培养“探索性学习”的设计思想。对教师,探索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而且应将其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来组织教学。在具体实施中,强调探索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因人、因班、因教材实施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所以,教师必须打破以物理学科的逻辑体系来组织教学的模式,取而代之的应是以“主题+问题”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具体地说,对物理课本中绝大多数知识的传授、获得过程,应倡导采用探索、归纳学习方式,即牛顿隐性模式组织教学;反对笛卡儿显性模式,即采用演绎法去认识物理概念、规律。

5.树立高层次的教学艺术观很重要。请记住:“赏识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催化剂,将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诚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舞”,也就是说:“乐思方有思泉涌”,这好比为:学生的主动观察、操作实践的过程犹如蜜蜂采花粉,而积极思维过程就犹如蜜蜂将花粉酿成花蜜一般。

三、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准备

1.务必做到“三读、两答、一议”

“三读、两答、一议”是指:在教师布置、督促检查下,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很重要,其分为三阶段:A:课前通读,B:课堂精读,C:课后细读,即为“三读”;课堂上为避免讨论过程的盲目性,讨论方法的指导也是必要的,具体来说,为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而又不出格,我要求学生讨论时要做到“两答、一议”。两答:回答预习提纲上的问题,让对方试听后进行补充;回答周围同学提出的新问题。一议:与周围同学议论,研讨疑难,这样,可以消除由于自尊心和自卑心对学习造成的不良影响,消除学习上的两极分化,使学生的成绩得到大面积的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同时,教师可实现巡回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督促后进生预习,并且解答部分学生的疑问的目的。同时,应注意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而使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回答,使他们有成功感,才会对阅读产生兴趣,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树立“探索性学习”的学习观念

对学生,探索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内容;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是靠学生观察、体验、辨析、思考得来的,学生必须在学习中参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才能形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做的价值就好比进行“猜谜”活动,最贵在于猜的过程,次之做法是对“谜面”的赏析和评价,最次就是直拆谜底了。

四、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

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学习的能力

探索性学习在中学阶段的应定位在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上,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实践能力。探索性学习应强调物理的研究思维方法和探究过程,就好比是这样: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技巧好比为一个平台,教师在它上面创设情景,再去精心启发、引导和转化,使学生在主动探究活动中“开窍”——即脑海里建立了反映物理状态或过程的“模型”之后,应用到实践中去解释现象和求解问题。

这样一来,就好比抓住了一个人“肌体”之上的“灵魂”一般。学习中势必会创设一种培养兴趣、掌握探究方法和研究规律、应用知识的立体教学情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会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学会、会学、用会、会用乃至创新的目的。

探索学习能力也包括能通过逻辑思维和丰富的联想,恰当的构造出某些元素,形成一定的组合方式,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对中学物理学科一些行之有效的概念、规律,它的确能够达到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的目的,如果能通过教师示范、启发引导工作,使学生具备主动地编制“口诀”掌握某个知识点的能力,这必将让学生终生受益。我之所以做这个工作,全因我信守一个道理:“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不同的路间必有捷径!”。例如:我曾对“内燃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的参数关系”这一知识点给学生做了示范:其可用“一、4221”的简单口诀来记忆,即其一个工作循环中有4个冲程,活塞往复运动2回,曲轴转动2圈,对外做功1次。后来,令我分外惊喜的事就发生了:我所教的一个学生在学过“自感现象”之后,竟编制了“来之抗之,走之拉之”的口诀来理解线圈的作用,并把线圈比喻为“冷酷又多情的人物”。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培养学生探索学习能力的价值。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界倡导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思想的具体体现么!

2.课堂上的引导、转化措施——设计同学间互助讨论排疑环节

讨论是教材重难点的确立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讨论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激疑”,善于提出适量的表面矛盾,让他们深思,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跳起来摘桃子”的心情,从而激发出深入求知的兴趣。例如:教师精讲完了“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关系”一节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串联电路各处电流相等,那么,电流各处相等的电路一定是串联电路吗?”同时,有了这样一个机会,能促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潜心思考,提高使用参考书和工具书的积极性;也能提高他们在教师精讲过程后独立分析水平,提高为取得讨论发言权而积极寻找理论根据的自觉性。

同时,其与“填鸭式”教法相比:通过讨论,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的表达能力,消除学习的畏惧感。具有不同见解的学生欲罢不能,仍有困惑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着问题的线索去寻求解决的思路。这样,讨论的过程就变成了排疑的过程。在通常情况下,疑难经过争议、讨论之后,基本上能得到较为完善的答案。这不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水平的目的。

五、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究,它要求教师具有优良的素质,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走,才能有所突破——即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师生的潜能和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得到积极有效的发挥,课堂上才会有真正的“新生活”,才能彻底改变现有课堂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