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堂“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堂“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学情为本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分析,感受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无穷魅力。简要概述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②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中国绘画的基本脉络吗?画的魅力在于“传神”;另一方面重点对同学们的即兴演讲进行讲评,分别指出每个同学各自的闪光之处,以增强信心,提高兴趣。

一堂“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吕淑杰

一、教学目标:

img46

二、教学重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三、教学难点:理解“书画同源”和中国书画的“传神”特色。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多媒体教学。六、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

1.本届高一学生已开设了美术欣赏课,他们对美术作品都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其中,有一部分同学又是校本课程美术班和书法班的学员,因而他们不仅书法、绘画有一定水平,而且对书法、对国画和西洋画的欣赏也有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崇拜不同的书法大家的作品,有的喜欢国画,有的偏爱西方油画等。以上学情为本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现在大部分学校实现了学生机房的因特网连接;很多家庭也购买了电脑,实现了互联网,这就为学生从各种不同渠道,尤其是从网上快捷、便利地收集书画作品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本课的实施提供了硬件环境保证。总之,以上情况都为本课在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开放的情景下进行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教学设想:

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更多的活动机会,把古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引入历史教学,让学生在艺术情境中感悟历史,在历史背景下欣赏艺术,让学生多看、多思、多议、多讲。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分析,感受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无穷魅力。

(三)教学设计:

1.课前预习:学生预习教材,提出1-2个自己疑惑或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汇总;上网查找你最喜欢的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和画家的作品,感悟其特点及魅力所在。

2.导入:在《高山流水》的优美旋律下,屏幕分别闪现不同时期的书画家及其作品,教师可直接导入:在我们学习了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发明、辉煌灿烂的文学、繁花似锦的戏曲之后,今天就让我们去感悟充满魅力的中国书画。

3.出示学生疑惑或教师设计的问题,或独立思考,或同桌共同探讨,达成共识:

①汉字起源于何时?它是怎样演变的?演变的趋势是什么?为什么说至商代,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简要概述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②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中国绘画的基本脉络吗?不同时期的绘画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呈现出不同的绘画特点?

③中国书画的精髓何在?国画和西洋画有何不同?

在问题①中,教师可以“鱼”和“马”字为例,向学生展示由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给学生留下更为直观的印象;问题②学生可能回答得不全面或不精练,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多媒体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的画家及其代表作(如:原始社会的《鹳于鱼石斧图》;夏商周三代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秦汉时期的《夫妇宴饮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校书图》;隋唐五代时期的《游春图》《步辇图》、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壁画《西方净土变》;两宋时期的《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时期的《墨梅》《墨竹图》等),以使学生在获得了具体的感性认识后,再去归纳总结,最后获得理性认识;问题③对于书法班和美术班的同学来讲,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其他同学来讲难度很大,即使美术班和书法班的同学能顺利地回答出这个问题,其他同学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得了,为此,教师可以典型的画家如张择端、王冕、郑板桥等人及其代表作为例,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性情、爱好等,细细品味他们的作品;另一方面,向学生展示多幅国画和西洋画,通过强烈的对比,启发学生从染料、用具、技法、理念等方面全方位地分析中西方绘画的不同,深刻理解中国书画的精髓“书画同源”、“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即传神)”的特点,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4.以“我所崇拜的书画家”或“我眼中的中国书画”为题材,进行即兴演讲,提升品味,锻炼能力,进一步感受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历史教育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源,鉴于我国古代文化中艺术教育不可低估的育人功能,鉴于有些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历史背景,在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入艺术作品,尤其是名画,不仅是在历史和艺术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更是为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了广泛而厚实的基础。要求学生必须向全班同学展示你所喜爱的书画作品,并结合作品进行即兴演讲,以避免空洞)。

5.请本班美术特长生展示他们的书画作品,或现场大胆泼墨作

画、书法、临摹等。(根据时间而定)

6.本课小结:教师一方面简要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书

画的魅力在于“传神”;另一方面重点对同学们的即兴演讲进行讲评,分别指出每个同学各自的闪光之处,以增强信心,提高兴趣。

7.板书设计:

img47

8.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带着鲜活的新理念向我们走来,身为一线历史教师,不仅要适应时代,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而且要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两年的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设计是教育改革落到实处的前提和保证,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本节课其基本框架是“预习质疑——研讨探究——建构新知——感悟深化”,旨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质疑和教师设问,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分组讨论,问题由简到繁,做到由表及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能有所拓展;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合作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使学生学有所思,读有所获;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同学生一起质疑答题,互相讨论,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恰当的评价,从而更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在历史背景下,感悟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无穷魅力,实现认知、技能、情感三维教学目标。这样在老师的牵引、点播下,整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