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教学管理策略论析

课堂教学管理策略论析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开学初期,教师对课堂教学规则的制定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规则的内容以及出现违规行为将会面临的惩罚。沟通与交流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共同的关注,一种整体感和认同感,无疑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和达成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源泉。此外,良好的课堂教学人际关系环境,尤其是心理环境的建立和保持,也有赖于有效的沟通。其四,关注全体学生,随时观察学生,在学生发生问题行为之前给予提醒。

课堂教学管理策略论析

杨晓春

一、制定课堂教学管理规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规范,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是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它赋予学生的课堂行为以一定的意义,学生明白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使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化。

在开学初期,教师对课堂教学规则的制定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规则的内容以及出现违规行为将会面临的惩罚。

课堂教学管理规范的制定有助于学生课堂教学行为的社会化,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受到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信、自我控制、坚持、忍受挫折等成熟的人格品质;有助于学生道德准则和道德义务的内化,使学生把外部的行为准则与自己的自觉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产生情绪安全感,避免对自己行为的迷惑和担心,降低过度焦虑。

二、营造良好课堂教学人际关系

课堂中良好人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功能,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人际关系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发生的前提,教与学总是在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背景下进行的。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接触、沟通,便不能产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课堂人际关系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融洽、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并能调适或消除心理健康问题;而冷漠、紧张的课堂人际关系则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久而久之甚至可能造成人格障碍

课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交流和沟通是其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是良好课堂教学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沟通与交流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共同的关注,一种整体感和认同感,无疑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和达成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源泉。同时,为了使课堂教学目标成为学生的导引或动力,教师也必须通过交流把它有效地传达到学生中去。此外,良好的课堂教学人际关系环境,尤其是心理环境的建立和保持,也有赖于有效的沟通。

三、预防和干预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1.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其一,认真落实所制定的课堂纪律,使学生明了课堂中的合理行为是什么。其二,尽量使教学的节奏紧凑,即保证教学的流畅性,使每个教学环节自然衔接,让学生总是处于连续的教学情景之中和联系不断的教学活动之中,从而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其三,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师生心理双向交换的动力和支柱。深沉殷切持久的师爱是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基本条件。其四,关注全体学生,随时观察学生,在学生发生问题行为之前给予提醒。其五,给学生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2.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学生一旦发生问题行为,就需要采取干预策略,以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可以采取情景帮助、温和反应、中等反应和强烈反应四种由弱到强的干预策略。

四、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1.确定自主管理任务。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班级所规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外,还有学生自己的经验(包括知识、兴趣、技能等)。由于学生在课堂中总是会趋利避害,即总想得到教师的赞赏并避免教师的惩罚,他们就会依据这一原则制定自己的行为任务。一般地,这种行为的任务是较为具体的,学生会在遵守课堂纪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寻求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方式。

2.注意选择策略。这就是使学生在课堂中将与自己行动相关的信息给予高度的关注和有选择性的注意。选择性注意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任务对各种因素加以注意,当与任务相关的某种因素不经常出现并影响学生的行为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给予注意和关注。

3.制定计划。简单地说,就是确定目标行为。学生要进行自主管理,就需要对目标行为进行选择,使自己能在达到目标行为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管理,并建立起自己的行为管理模型,确定自主管理行为的方式与方法。

4.自我监控。在课堂中自我监控能够达到促进学生的恰当行为如集中注意力、克服分心、按要求行为、克服困难以及减少不恰当的行为如分心、攻击性行为等。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的自我观察、自我记录,并让学生对所进行的行为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与基准行为进行比较。这一过程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了解,并考虑缩小现实的目标与行为之间的差距。

(载《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