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小学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文通过对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原因的分析来阐述体育运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及其负性心理影响,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体育运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

小学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杨伟[1] 邓雪梅[2]

摘 要: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我们要使小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小学生的健康能得到全面发展。此文通过对当前小学生不良心理现状及其原因的分析来阐述体育运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及其负性心理影响,为全面实施“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促进;心理健康;负性影响

一、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运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科学的体育运动能促进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小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运动水平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可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体育运动培养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运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小学生随着活动而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小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四)体育运动调节小学生的情绪状态

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体育运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缓解紧张与不安的感觉,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体育运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小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五)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紧张及竞争性特点。小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小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六)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

体育运动能使小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小学生感兴趣的球类、健美操、游泳等有氧运动为主,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心率控制在110~150次/分,并能做到持之以恒。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属于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法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团体辅导中更为常用。

二、体育运动会对小学生产生负面性心理影响

体育运动对小学生身心健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某些情况和环境下,体育运动会对小学生产生负面性心理影响,具体如下:

(一)攻击行为

体育运动项目具有观赏性,其观赏价值在于项目保持了人类原本的竞争和拼搏的本能。受此影响,有些学生就会为了实现某一目的,或刻意追求名利,而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比如为取得比赛的名次,而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手段,甚至不惜对对手进行攻击。这种情况在对抗性强、学生身体接触机会多的项目中尤为多见,比如在篮球足球比赛中。

(二)负面性暗示

暗示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活动。根据暗示产生的不同功效,暗示可分为正面性暗示和负面性暗示。当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总是取得成功,或者总是失败就可能会对小学生产生负面性的暗示,比如在比赛中经常胜利或失败,或在体育游戏中总是担任正面或反面角色。经常成功的小学生可能变得盲目自大、骄傲自满、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经常失败的小学生可能会丧失自信心而变得情绪低落、一蹶不振,对体育运动丧失兴趣。

(三)功利思想

对小学生而言,体育运动项目的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公开、公平竞争。学生通过各种努力,战胜对手,取得成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并且有时还伴有一定的物质奖励。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以及物质奖励给小学生的刺激是很强烈的。如果教师频繁使用奖励的手段来激励学生,提高教学效果,或过分强调比赛名次的重要性,长时间以后,必然就会使小学生产生功利思想,过分追求比赛的名次和结果,而忽视了对体育运动过程以及体育运动精神的追求。

(四)自我中心

小学生如果过多从事一些单一化的体育运动项目(比如个人项目),可能会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意识,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如果继续下去甚至还可能逐步变得不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慢慢形成孤独、怪僻的性格

(五)消极情绪情感

根据心理学中的“倒U形理论”,学习时情绪的唤起水平,并非越高越好,过度的唤起还会降低学习的效果。通过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紧张程度得到缓和,情绪趋向稳定。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体育运动的强度、速度、幅度和节奏是很难控制的,教师如果组织不合理,安排不恰当,就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极大的负荷,学生会产生疲劳感,并产生厌倦等消极的情绪体验。这样不仅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学生本人身心的健康成长。

(六)心理压力(焦虑)

心理压力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焦虑。所谓焦虑是指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使心理活动处于一种比较高的唤醒水平和紧张状态。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适宜的焦虑水平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但是过高焦虑水平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伴有生理、心理方面的不良变化。在生理上一般表现为唤醒水平提高,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心率加快;在心理上则表现为心神不宁,烦躁不安。研究表明,这些生理和心理上变化往往会妨碍人们的认知活动,降低学习效率,抑制原有技能水平的正常发挥,严重的还会导致疾病。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师不当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比如态度粗暴,安排过于频繁的教学比赛和测验,或教学中安排过多难度大、较危险的动作,又缺少教师的科学指导和正确的保护与帮助等因素,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较高水平的焦虑情绪。

体育运动能让小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运动能使小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小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小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小学生通过加强体育运动锻炼,可对其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小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小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也应该认识到体育运动也会对小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性心理影响,教师应对此充分重视,充分了解,并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各种手段来避免和消除体育运动中对小学生的负面性心理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春波,张明园,何燕玲等.健康行为方式对成功老龄化的影响:五年社区随访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5).

[2]杨宗义.体育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注释】

[1]杨伟,重庆市铜梁县小林镇小学。

[2]邓雪梅,重庆市铜梁县小林镇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