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证

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证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整合理论与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建议:1.引导教师提升自身心理素质。栗大维打工归来后就在原籍的农村小学代课,后因工作关系结识同事刘某,两人志趣相投,又因共同深造就读大专班而日久生情。邓卉艺在家庭中排行老大,父母务农,家中共有两姐妹。身在转型期的邓卉艺由于对金钱与消费的看重而轻易地将自己卷入这场风险之中。

寻找生命的支点——乡镇教师心理健康之应激事件后寻求社会支持初探

陈丽[1]

摘 要:乡镇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本探究从案例研究和理论研究两条路径出发,探究乡镇教师在遭遇应激事件之后寻求社会支持系统模式。调查研究以綦江区乡镇教师为研究对象,用个案调查法分析乡镇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自我意识水平、社会态度倾向和社会支持状况之间的关系。通过拓展个案的方法揭示出,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符合前人提出的社会支持缓冲作用模型。整合理论与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建议:1.引导教师提升自身心理素质。2.探索学校管理“以心为本”“从心开始”的管理理念,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3.从社会支持出发,建立区级教师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关键词:乡镇教师;心理健康;社会支持

一、问题的提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我们的生命旅途中因为太多意外会让我们的生活突然停顿,茫然失措,不知何去何从。是戛然而止,还是夺路而逃?是顺势而为、变道而行,还是转危为安、绝处逢生?不同的抉择便会造就不一样的人生境遇。让生命呈现出斑斓的色彩却又厚重无比!

作为一个刚刚接受了心理教研工作任务的我,在接手了兼职心理教研员工作之后的两年时间之内,辖区内先后有两名教师自杀身亡。痛心之余,我不禁开始思考:我们的教师到底怎么了?凭着一种职业的敏感我开始踏上了溯源之旅,去探寻现象背后的真实。

二、乡镇教师应激事件的呈现与分析

案例一:是什么让他毁灭了自我与家庭

栗大维(化名),男,身故时年28岁,2010年9月17日导致2死2伤的当事人。因为当日向前妻提出复婚请求未果,栗大维砍死前妻的母亲,砍伤前妻,混乱中导致年仅4月大的孩子受伤,而后自己喝农药自杀身亡。如此惨烈的血案因当事人的身亡而无法立案,但生命之痛却不能不使得我们去探寻这位年轻教师的生命轨迹中,是什么在牵引着他一步步走向不归路?这一血的教训究竟能给我们的年轻后辈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栗大维在家庭中排行老三,父母务农,还有两个姐姐,自小在家颇受宠爱,尤其是在这种较为偏僻闭塞的农村出生的男孩,在家庭中优越感极强,从不干家务,属“内懒外勤”型的人物(同事的评价)。初中毕业后参军两年,复员转业外出打工,21岁左右将一外地女子带回原籍并育有一非婚男孩。虽然与外地女子并未登记结婚,但这段事实婚姻也维持了近6年。该外地女子性情温柔,对栗大维也是百依百顺,家人和邻居对该女子评价很好。栗大维打工归来后就在原籍的农村小学代课,后因工作关系结识同事刘某,两人志趣相投,又因共同深造就读大专班而日久生情。于是栗大维便以各种理由责难自己的非婚妻子,甚至以家庭暴力相逼。2009年初与该外籍女子断绝关系,和同事刘某(为其离异)结合。但这段婚姻也维持不到一年,因两人个性都强,互不相让,2010年7月栗大维与刘某离婚。2010年9月,栗大维因恳求复婚未果而迁怒于前妻的全家,由此制造如此惨案。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栗大维虽然在家中备受宠爱,但这类家境贫困的男性在成年之后也背负着过高的家庭期望,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很大,精神面貌欠佳,自尊心强,敏感脆弱,较为封闭。因为缺乏较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撑,其负面情绪的出口难以健康疏泄。许多潜在的道德问题和道德风险(如道德认知偏差、道德偏离行为、去道德倾向和道德冷漠),社会风险(社会越轨行为、反社会行为、社会边缘化),会在其婚姻恋爱方面(游戏心态、颓废放纵和性行为开放)、为人处世方面(丧失原则、缺乏责任)、人际交往方面(自我封闭、不讲诚信、感性冲动)、理想信念方面(短视功利、目标缺失、兴趣低俗)和职业道德方面(对单位认可度低、敬业心不强等)都会有所表现。此案例正是当事人在遭遇婚姻困境时偏激、处理矛盾问题冲动的个性悲剧。

案例二:在喧嚣中孤单谢幕的女性

邓卉艺(化名),年33岁。2011年5月10-11日于自己租住房中上吊身亡。在调查的过程中,我甚至很惊异地发现,所有单位的同事甚至领导都无从知晓该女子的具体身亡日期。平时更多时候是她给学校打来电话,完全游离于学校管理和同事们的视线范围之外。

邓卉艺在家庭中排行老大,父母务农,家中共有两姐妹。因为是大姐,自小的养育方式造就了她有主见、开朗外向、敢作敢为的个性特点。中师毕业先后在农村小学、中心校、乡镇中学任教,事业责任心严重欠缺,一直不安心教师的工作。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后带着女儿独自生活一段时间,喜欢打麻将(有欠巨额赌债嫌疑),社会交往复杂,与同事交往不深。过分看重金钱,曾经从事过与教学无关的营销活动,人际交往中常常注重利益关系。2010年再婚,婚后丈夫因承包工程长期在外。2011年4月底学校体检她被查出肾病,为此全校教职工为其捐款数千元。身故后绝大多数同事因不清楚其具体的居住地而无法前往吊唁。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西里·贝克曾提出著名的“风险社会”概念,他认为,我们正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此刻不知道下一刻究竟会发生什么。身在转型期的邓卉艺由于对金钱与消费的看重而轻易地将自己卷入这场风险之中。她作为社会底层群体缺乏相关的社会资源,因此应对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未来生活始终存有一种担忧和不确定性。一旦遭遇诸如疾病之类的应激事件,会让孤立无援的她瞬间世界坍塌,失去平衡,最终选择不归路。

以上两个案例都让我内心沉痛,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中,我更多地看到被传统价值规训和安排的一面,较少看到其积极抗争的一面,似乎他们已沦为生命的客体和他者,但我始终相信生命这个多面体,不会只有这一面,一定还有些什么是我们需要呈现的……

案例三:在路上痛并快乐着的母亲

周朝喜,女,现年35岁的单亲妈妈,独自抚养一个重症肌肉萎缩的7岁男孩。她十分反感社会把单亲家庭看作是有问题的家庭,单亲家庭并不是“坏”家庭,虽然缺乏父亲的角色,但起码儿子懂得自爱。与其让孩子生活在充满绝望和抱怨的双亲家庭,还不如一人带着孩子,在宁静的单亲家庭中生活。于是在孩子4岁左右她便结束了自己婚姻,甚至连住房也没有和前夫去分割,独自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生活又重新开始了,她这才发现,作为一个单亲妈妈,要面对的东西比常人多得多。首先要振作,不能消沉,特别是在孩子面前,她要永远从容不迫,这样才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单亲妈妈还要在面对一些流言和无端的猜测时,具备超然的气质。单亲妈妈既是社会人,要做好自己的职业,也是孩子的母亲,要培养好孩子,一个人肩挑两个人的担子。

她的心态非常开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虽然孩子很小,但是她还是会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凡事都会尊重他,和他商量。孩子的心态非常好,也得益于她的用心。她说一度不知道怎么去鼓励孩子或者赞美孩子,她发现可以从和儿子有着相同境遇的病友QQ群中学到不少实用的办法,共同去面对一些阶段性的生活问题,甚至那些有经验的病患家属会无私地传授他们的经验和建议,于是她经常与他们联系沟通。她还会买一些育儿书籍看,觉得好的书她会多买一些分送给朋友。每当假期的时候她都会领着儿子去旅游,是她参加的孩子所患病症的QQ群给了她很大的支持,所到之处都有病友家属们亲人般的接待。周朝喜说儿子非常喜欢这样的出游,很是期待。如果有这么一个团体的话,她希望这个团体一定是有正向力量的,是可以有一种能力让这个群体中的人都能把眼泪擦掉,而不是让大家来到这个群体,只会被感染得悲悲切切。那样一起哭天抹泪的团体,她不需要。她说如果你用心感受,会发现每个圈子都有一些出类拔萃的人,可以让你打开眼界,看到更遥远更明亮的所在。

那些有着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在周朝喜的生活轨迹中我们不难看出相对于普通人来说,她积极主动去尽力改善自己命运和生活,不断地作出努力和尝试。正如她自己所言:“不论生活有多么绝望,都有活着的理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崇尚积极、感受乐观的潜能,如何把握幸福,拥有幸福,每个人都应该在路上,一直在路上……

三、结论与建议

人除了经历平淡生活外,还会经历一些突如其来的应激事件。面对那些令人手足无措的应激事件,人们常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遭遇消极情绪时间较长时,会通过自我的生理调节功能或自我理性认识的调节情绪,将消极情绪控制在不具有伤害性的范围之内。但也有当一个人的消极情绪持续一定时间后,这种精神痛苦就会转化为一种能量,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释放。能量释放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自强,把痛苦转化为奋进的动力;或者是通过运动或娱乐活动转移,在活动中发泄自己的愤恨。但如果能量得不到适当的释放,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发暴力行为——自杀或伤害他人,或引发心理失衡、精神障碍。鉴于此种情况,我们的建议如下:

(一)教师自身健康的心理调节方式

1.正确的自我定位

每个人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悦纳自己,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能客观地评价他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优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是非常有利的健康心态。

2.接纳失败的积极心态

人生中没有谁能躲得过失败,因为失败仅仅是一个结果,结果很重要,但过程同样重要,成功都是无数失败的积累,所以接纳失败就如接纳成功一样重要。

3.多与他人换位思考

因为职业的缘故,教师陈述自我的观点信手拈来,指导他人俨然成为习惯。这样的方式会不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为人处世之中,甚至冒犯他人而不自知。因此要多进行换位思考,反思自己的言行有无伤害他人自尊。对待他人的过失要宽容,这样的宽容不仅是他人的阳光雨露,也是自己心情愉悦的良方。

4.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生活中随时会有一些偶发事件,情绪发生波动在所难免。合理控制与宣泄自己的情绪于己于人都是一种福气。

5.积极寻求专业的支持和帮助

做教师的习惯了教育人却鲜于被别人教育,更不愿向他人求助,尤其是心理方面的求助。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偏差和过度的自尊心是阻碍教师寻求专业支持的原因。

(二)学校运用心本管理理念,有效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是健康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它既包括我们所拥有的客观的、物质化或可以数量化的支持,更强调我们主观上对支持的感受和体验。社会支持也是我们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保障,当我们处于应激之中,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给我们力量和信心;当我们处于顺境之中,它同样可以给我们快乐和充实。社会支持是外界提供给我们的,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心理差异决定了我们对社会支持的感受度和利用度存在差异。对于教师来说,学校也许就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本管理认为,管理要从“事本”管理到“人本”管理,再到“心本”管理,要谅解、宽容、尊重、赏识被管理者,努力使被管理者心态和谐、心情舒畅,在管理中建立共同的愿景。具体措施如下:

1.理解、宽容教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教师不是对其所犯错误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而是把握问题实质,注意方法,加强沟通,不急于求成。

2.尊重、赏识教师

尽量满足教师渴望认可的心理需求,针对不同的个体,帮助失败者,鼓励自卑者,肯定幕后者,欣赏成功者。

3.公正对待教师

应克服管理中的“马太效应”,在给名优教师“锦上添花”时,别忘给其他教师“雪中送炭”。尽量避免将荣誉集中在几个人身上,注意整体推进。

(三)从社会支持出发,建立区级教师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充分发挥校内外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的作用,建立一个由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区县心理辅导中心机构组成的心理服务系统,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

我们应有效地利用各种积极的社会支持力量,为那些被“伤痛阴影”遮蔽双眼的教师们指明前行的方向,激活他们自身许多被“伤痕”掩盖的常人无法比拟的特质和潜能。这样,我们的教育星空才会群星熠熠、精彩纷呈。

【注释】

[1]陈丽,重庆市綦江区永新镇罗家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