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破”万卷书

如何“破”万卷书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除疑虑,敞开思路。如《捕蛇者说》中有一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而老作家碧野的读书之法尤其值得我们效仿。碧野读书的三部曲:粗读——细读——精读,最后的归宿是“精读”,吸取精华。

二、如何“破”万卷书

有人说:书,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递,心灵的钟声,宇宙的精神。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别林斯基说: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法国教育家卢卡·彭纳认为:书籍是心灵的明灯,护身的宝镜,是道德的典范,邪恶的夙敌。书籍是智者的桂冠,旅途的伙伴,家庭之益友,病者之寄托。书籍是掌权者的幕僚和智囊,是善辩雄才的发祥地……它能如之即来,求之必应,有问必答,始终效犬马之劳。书籍能驱赶黑暗,启示光明。解除疑虑,敞开思路。书籍是灾难中之救星,幸福之先导,它为你增进财富,化险为夷。赫尔岑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书,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精神的遗言,这是行将就木的老者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即将离岗的哨兵向接替人的命令……”

可见书确实是无价之宝,有迷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她本身的价值,但是书的价值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实现。正是因为这样,伟人都非常爱看书:斯大林一天要看五百页书;高尔基说他读书就像一个饥饿的婴儿扑在面包上;罗蒙诺索夫为了不还书,在谁也不敢去的阴森恐怖的坟地里过了一夜;拿破仑一生指挥了几十次战斗,几乎每次都带了一个随军的图书馆;陈毅读书入迷,错把墨当糖吃;毛主席晚年眼力不好,他老人家让秘书读给他听,用耳朵读书……凡此种种,真是举不胜举。

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们那样真正体验到书中的乐趣和甘甜,因为光有热情,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没有一定的鉴赏能力那是不能读书、读不好书的,即使读书也只是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味,这就需要我们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那么什么是阅读能力呢?

概括地讲,阅读能力是人们在阅读活动中驾驭文章的能力,也就是掌握和利用文章的能力;或者说,阅读能力就是读者根据实际的阅读需要,独立地寻找读物,确定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并有效地理解和消化,吸收文章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简而言之,它是指独立地完成阅读全过程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对于阅读能力,西方阅读学家史密斯和狄卡特赋予了它23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概括起来,可以将它们分为如下5个方面:

①选择获取文献的能力;

②认读能力;

③理解能力;

④消化、运用知识及鉴赏能力;

⑤阅读的访求及其他辅助能力。

下面我们就史密斯和狄卡特博士所指的阅读能力逐一说明。

(一)选择、获取文献的能力

书无涯,人生有涯,以有涯之人生,去读无涯之书籍,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选择、有目的地去读书。正如语言学家吕叔湘老先生所说的,读书,应该读三类书:首先是“有关自己专业的书”;第二类是“与专业有关的其他门类的书”;第三类书籍,则是“做一个现代中国人的必读书”。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只有读这三类书,才可能增长你的智慧,陶冶你的性情,净化你的心灵,成为有用之才。方志敏读了西洋史,想做拿破仑;读了中国史,想做岳飞;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投身革命实践,成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使列宁“受到非常巨大的影响”,从而走上革命的道路。

(二)认读能力

阅读过程是一个由形式到内容、再由内容到形式的这样一个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当学生接触课文或一篇文章时,首先遇到的是语文文字形式。学生通过认读语文文字来了解课文的内容、中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倘若对这些文字符号都不认识,阅读就无法进行,阅读能力更无从谈起,所以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充分认读文学、理解语言符号的能力。不然,一切都是空话。

(三)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高低的最主要标志便是理解能力。你读文献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要理解它,要能懂得文献,能完整、准确地把握文献的主要内容,深入、具体地领会文献的精神实质。

理解是从形式到内容的认识过程。文章的形式包括语文和文章结构两个方面,理解能力就可以分为理解语言的能力和理解结构的能力。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只在字、词、句、段、篇、章、语法、逻辑等上下工夫,“零敲碎打,段自为战,相互脱节,合力分散”,忽视了整体理解这个阅读能力的魂的培养,因此我们认为,理解能力应重视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个完整的“格式塔”。因为一幅山水画,画中的意境,神韵就蕴涵于整个画面中,而不是各种线条与颜色的叠加。一首诗的格调、情韵就在这首诗的整体情境中产生,而不能从其中任何一词一句中寻得。譬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让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幅画面:

有一户人家,住着低矮的茅屋。门前有一湾小溪,周围长满了嫩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正相对而坐,操着十分好听的南方口音,一边喝着美酒,一边拉着家常。他们有三个孩子,老大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老二在家里编织鸡笼,老三是个小淘气,正仰卧在溪边剥莲蓬……这样的整体把握自然能引起强烈的美感,把人们带到美的境界。否则一个字、一个字地分析讲解,一句话一句话地语法说明而忽视整体的把握,给人的知识也是零碎的、肢解的,给人的感觉只可能是味同嚼蜡。

(四)消化、运用知识及鉴赏的能力

所谓鉴赏能力指在阅读中鉴别和欣赏的能力。一个学生,在阅读中不但要对于课文或文章有一定水平的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水平的消化、运用知识及鉴别欣赏能力。如《捕蛇者说》中有一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专其利”是说捕蛇的好处,但捕蛇者的祖父、父亲都死在捕蛇这件事上,他自己有几次几乎也因捕蛇而死,斯役之不幸可想而知,但他却不愿放弃这一职业,一个“专”字包含着作者同情人民、痛恨苛政的强烈的思想感情,换成“操其业”就不行,通过这样鉴别和分析,不但加深了对字词的理解 ,对知识的消化和运用,同时在美感教育中思想认识也得到了提高。

(五)阅读方法及其他能力

古今中外的历史源远流长,名人伟人们的读书之法也浩如云海,例如,邓拓的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捡”的读书方法;茹志鹃的“查书”法;秦牧学习牛和鲸的吃法;田中角荣的撕读法都值得我们借鉴。而老作家碧野的读书之法尤其值得我们效仿。他说:读书的方法,一般来说,首先“粗读”;了解书中梗概和中心内容;然后“细读”,细嚼慢咽,在精彩处画下记号;最后“精读”,专心把精彩的部分再三琢磨,消化成为自己的营养。碧野读书的三部曲:粗读——细读——精读,最后的归宿是“精读”,吸取精华。知识理解了,真正要记忆的东西就不多了,书也就由厚转薄了。碧野的读书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