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时候,是父母在逼孩子早恋

有时候,是父母在逼孩子早恋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爸妈离婚后,我跟了妈妈。妈妈很累,她已经很久没有开心地笑过了。为了节省住宿费,我一直住在家里。学校里烦心的事很多,但是回家后我从不跟妈妈说——她太苦了,我不想给她增加负担……“高二的生活越来越紧张了。爸妈说不想让我为生活上的事情分心,就没让我住校。还好每天大部分时间仍旧是在学校,在家不过吃个饭、睡个觉,不然的话,我真要疯掉了。爸爸妈妈除了会说‘今天考不考试?’或者‘明天想吃什么’,就再也找不出任

有时候,是父母在逼孩子早恋

单亲寂寞心

“爸妈离婚后,我跟了妈妈。妈妈很累,她已经很久没有开心地笑过了。为了节省住宿费,我一直住在家里。学校里烦心的事很多,但是回家后我从不跟妈妈说——她太苦了,我不想给她增加负担……

可是我心里好孤单,好想有个人好好跟我说说话,好想有个肩膀让我安心地靠一靠。

邻班的那个男孩又在我抽屉里塞了我最喜欢吃的话梅。这是第多少次了?……

不记得了。他说他喜欢我,会好好照顾我。这些话可以相信么?

可是我真的好孤单。谁能帮帮我?

……我要和他在一起。”

高考比翼鸟

“高二的生活越来越紧张了。爸妈说不想让我为生活上的事情分心,就没让我住校。还好每天大部分时间仍旧是在学校,在家不过吃个饭、睡个觉,不然的话,我真要疯掉了。爸爸妈妈除了会说‘今天考不考试?’或者‘明天想吃什么’,就再也找不出任何话题。每天晚上,整个屋里都静悄悄的——他们怕打搅我学习,早早就睡了。天啊,每天晚上7点就能睡着吗?真是我的罪过呀。

还是在学校好。有她在,学累了就说说贴心话,感觉好温暖。”

孩子并非无理取闹

故事1中的孩子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带着孩子的单身女人,母亲需要承受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可想而知。当一个成人自己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精神、情感上无所寄托,心里的寂寞愁苦又无从排遣,她怎能展着舒心笑容抚慰孩子的孤独?当一个孩子每次回家只能看着母亲整日以泪洗面,她又怎能不为某一男孩的细语关心所感动?在那个年龄上,孩子立志以身相许,在感情上是可以理解的。

故事2中的情况更为普遍。孩子们学习任务繁重,生活单调,可与父母沟通的话题又少,积压的消极情绪往往得不到有效疏解。如果有同学在休息时可以说说心里话,劳累时可以互相靠着肩膀,失败时可以共同分担,成功时可以共同分享,如果是你,你会拒绝这份情意吗?

所以请相信,孩子并非无理取闹,他之所以这样做,自有他的苦处。不过,上面两个故事似乎在各说各的,不好把握,我们再来看看他们有没有共同之处。以上各个家庭的结构和经济状况虽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孩子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真正有效的关爱。

成人和孩子都渴望真关爱

真正有效的关爱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它不但关注孩子的胃能不能填满,更在意孩子的心是不是空虚。它在给予之前细心了解对方的需要,当这种需要真正有益于对方成长时,它便慷慨予之,否则,它会耐心沟通,澄清误解。

也许,这样的爱太难得。成人之间理解水平相当,尚且难觅这样的伴侣,何况孩子?再说,一个成人以如此宽宏、解人之心对待孩子,那又有谁能这样对待成人?如果生活、工作和情感都重重压迫于成人,我们还替孩子对他提出这样的要求是不是太苛刻了?

一个单身母亲,各方面无所依靠,让孩子吃好,睡好,身体好,学习好,这已经够她费心费力的了,哪还有精力来谈论其他?

对婚姻关系不好的夫妻来说,要重组一个家庭并且再要一个孩子,实在不难。即使一方甚至双方对孩子都有依恋,但是在自身的痛苦面前,父母也可能忽略孩子正在承受的东西。在尽力满足孩子衣食之需后,有些父母似乎就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了。

互相沟通才能互爱

父母还不真正了解孩子的价值——孩子是你的同伴。

当你们共处困境的时候,你们是战友,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也不要让孩子觉得你什么都不懂。你们须互吐衷肠,在真诚平等的沟通中讲述自己的故事。你可用语言描述你正遇到的冲突和内心的担忧,孩子由此了解,原来你也会有种种的不愉快。他将有幸学习怎样对付冲突,怎样在困境中求助,怎样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

当然,作为成人,你有责任限制自己情绪的随意发泄。无论你在孩子面前做什么,都应注意身为父母对孩子具有的影响力,引导孩子的人格向成熟的方向发展。

孩子理解力有限,总有一部分内容他还不能理解。这种类型的沟通,实质上是你在向他示弱。你不再高高在上,你和他一样,有痛苦,也有烦恼。父母若真正具有爱的能力,应当可以唤起孩子对你的理解。孩子的心比这世界上最昂贵的宝石还要纯净,你应当可以从这颗心的自然流露中得到宽慰和力量。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你是否已经把孩子当成你真正的同伴?回到案例故事,如果单亲妈妈与孩子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容得下关于爱情与婚姻等主题的讨论,那么母女关系将会成为双方的心灵港湾。这港湾冬暖夏凉,四季宜人。

成人也好,孩子也好,对于理解之爱的渴望是同等的。懂得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就像懂得和尊重你自己的情感需求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