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与人的关系

教育与人的关系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日欲回复其人格,第一件须从教育始。摘自孙国山《女子教育之重要》《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017页……所以今日我国中学教育之急务,是辨别学生个性,年龄未过长而资质聪颖的,就给以升学准备的教育,其余就切切实实地给以普通公民的训练。所以儿童期间对于教育的要求也特别多。由于儿童的摹仿与社会的教育,成、青年生活对儿童生活的影响作用相当强大。

(四)教育与人的关系

今民国既已成立,国民之希望正大;然最要者为人格。我中国人民,受专制者已数千年。近二百六十余年,又受异种族专制,丧失人格久矣。今日欲回复其人格,第一件须从教育始。

摘自孙国山《女子教育之重要》(1912年)《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017页

……又有起自儿童之内部而制限训练之影响者,儿童之身心状态是也。儿童多有活泼之性,然亦时有反之者,惟视其身体之状态如何而已。教育者欲其训练之有效,宜先思被教育者身体之发育,次不可不时时顾虑其当时之身体状态,对于身体发育程度尚低者,命作适当之事,课以游戏,或戒之,或励之,皆不可不取简单之手段。若忘其发育〔程〕度如何而误其处置,则教育者之动机虽欲训练之使为善良之人,或至得反对之结果。

摘自杨昌济《教育学讲义》(1914年)《杨昌济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76页

教育者又不可不注意于儿童精神之状态。精神之状态有种种,兹区分之为三。

(甲)训练宜从精神发达之程度。……

(乙)教育者宜注意个性。……

(丙)训练者又宜注意生徒当时之心(理)状态。

摘自杨昌济《教育学讲义》(1914年)《杨昌济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77—180页

人之心神,具有诸种之能力;不事启发,则亦无由自著,如璞玉之必待雕琢,嘉种之必待播植也。人之幼时,其心身又最适于修练。普通学之为用,即从多种方面以活动其各部之机能,而助成其全体之健全发达者也。故其外观虽似嫌于泛涉,而察其内蕴,实足以统合学子之心身,而付与以调和均齐之效益。此启发个人之能力,普通学为必要也。

摘自范源廉《说新教之弊》(1914年)《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1060页

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没有什么能力的。后来与环境、社会相接触始渐渐地稍有知识,稍有能力了。他与环境和社会相接触的机会愈多,他的知识愈丰富,他的能力也愈充分。倘使我们不给他玩弄沙土,他断不会知道沙土的性质;倘使我们不让他与猫狗等动物相接触,他哪里会知道猫狗等动物的生活;倘使我们不带他到街上去观察人民的生活,他哪里会晓得民生的艰难;倘使他没有别的小孩子作伴侣,他哪里能够学得做人的道理。

摘自陈鹤琴《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1924年)《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所以给儿童看的图书就必须十分慎重,做起来也十分烦难。即如《看图识字》这两本小书,就天文,地理,人事,物情,无所不有。其实是,倘不是对于上至宇宙之大,下至苍蝇之微,都有些切实的知识的画家,决难胜任的。

然而我们是忘却了自己曾为孩子时候的情形了,将他们看作一个蠢才,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即使因为时势所趋,只得施一点所谓教育,也以为只要付给蠢才去教就足够。于是他们长大起来,就真的成了蠢才,和我们一样了。

摘自鲁迅《看图识字》(1934年)《鲁迅论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8页

辨别个性而给以适宜的教育,这又确是中学职责之一。由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的少年男女,个性步步分化,这时期的教育便不该硬化划一而限于一型。在产业发达的国家,最好是适应各学生的个性,而施以各种生产职业的训练,而我们的产业教育断不能离开社会产业实况而悬空发展。……所以今日我国中学教育之急务,是辨别学生个性,年龄未过长而资质聪颖的,就给以升学准备的教育,其余就切切实实地给以普通公民的训练。

摘自林砺儒《从批评中学新法令说到未来的改造》(1934年)《林砺儒教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1页

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摘自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1944年)《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4页

在儿童少年青年期间,有更大的教育可能,更多的教育要求,也是千真万确的。

(一)这一时期,是一个新生的机体,蓬勃地充满了活力,迅速向上发展时期,倘若顺乎这种生长的自然趋势,用教育力量,有意识地,因势利导加以教养引申,在这两方面势力相互助长,相互发展之下,便可以分外有效地发展为合乎教育理想,社会要求的成员。

(二)儿童初生对于广大的客观世界全然无知无能。一切事物在他都新鲜都需要学习,因而所要学习的东西也特别多,要用教育力量加以长期的培养,才能有效地获得做人做事必须的知识、技能和理想,成为一个自立的人。所以儿童期间对于教育的要求也特别多。

(三)儿童虽然不识不知,一方面缺少好的知识,习惯,感情;另一方面,不良的知识,习惯,感情却也没有先入为主的占着位置,一切行为大体上是可左可右的尚未定型,这时候如果有计划地用教育力量加以引导,助长其有益于自身,有益于人群的良好的知识,习惯,感情的养成,便比较容易收效。

(四)儿童当幼稚年代,尚不能自谋生活,在成人养育下过着有闲岁月,既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又不负担社会改造的责任……就时间这一点来讲,儿童便有优裕的闲暇去受可能受到的教育。……

根据以上四点,人类的儿童时期在教育上是显然占着重要地位,这一时期,应当多受教育,可能多受教育,教育对于儿童也分外能发挥其效能。

摘自程今吾《新教育体系》(1944年)《程今吾教育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4—15页

遗传与环境对于儿童发展,二者不可缺一,这一点是不成问题的。不过二者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所发生的作用却不相同,遗传给儿童发展以主观基础,遗传性的优劣,规定发展可能和限度,为了遗传有差异的缘故,儿童并不完全像一张白纸听人去着色,虽然在同一环境影响之下,往往得出不同的结果。环境是儿童发展的客观条件,是儿童知识,感情的泉源,环境不同,儿童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程度与质量也就不同,儿童决不能听凭主观意志去自由发展,只能在一定客观条件助长与制约之下,得到可能的发展。遗传与环境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助长,相互制约,决定儿童的具体发展。

摘自程今吾《新教育体系》(1944年)《程今吾教育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页

儿童的兴趣(他们所喜欢的)有其相同的方面,也有其差别的方面。由于他们年龄幼小、阅历较浅之故,比起成年、青年来知识缺乏,生活上经验甚少,经济生活上负担极微(有些儿童是毫无经济负担的)。这个生活上的共同特点,形成他们喜欢新奇、摹仿、游戏等心理上的共同特点,这是对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各人的家庭成份与社会环境的不同,生活因而有了差别,其经验与兴趣的具体内容,自然也有了差别,教育上的要求也有差别,这也是对的。

摘自辛安亭《今年儿童节的感想》(1946年)《辛安亭论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5—26页

由于儿童的摹仿与社会的教育,成、青年生活对儿童生活的影响作用相当强大。而且儿童将会发展成青年、成年,他们的生活也是一步一步地向青年、成年生活发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经验与兴趣也就越与青年、成年的经验兴趣接近了。这意见如果对的话,教材的编选与教学就不应绝对地强调儿童化与故事化,而不顾学生的具体年龄与所受家庭的影响。

摘自辛安亭《今年儿童节的感想》(1946年)《辛安亭论教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