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8]中小学素质教育包括多方面:科技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艺术素养教育等。科技教育从其内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形式来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9]科技教育作为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杜威的理论被一些人概括和简化为“做中学”,科技教育中的“动手参与”很有可能由此演化而来。这也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培养的要求。

(四)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中小学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石

素质教育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青少年天赋条件,提高素质水平,同时在某些基本不具备或者在心理和能力上有缺陷的方面,通过教育、实践、锻炼,培养和提高某方面的素质水平(徐仲安)。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强调,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要让学生主动发展。[38]中小学素质教育包括多方面:科技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艺术素养教育等。

科技教育从其内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形式来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教育既包括一系列认识与行为操作教育,还包括方法、观点、意识、信念、精神等一系列意识形态教育。从社会发展看,科技观点、意识、思想教育更能体现现代素质教育观,它能使人用科学的观点认识世界,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一种观念、一种思想去支配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行为,使人的行为符合客观发展规律。[39]

科技教育作为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教育与素质教育强调在教育环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提出转变传统的教师学生之间单纯“教——学”的关系,教师、学生的关系在人格上平等,他们的意见、情感、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学生处在主动学习的地位,将得到更多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学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创新的意识。[40]

对于21世纪革新主导力量的青少年而言,如何选择学习内容,应持一种什么样的知识观念对我们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青少年科技教育则要通过周围环境的影响,通过青少年亲身经验改变其知识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科学素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等,以满足和促进其在新世纪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需要和实施。中小学科技教育通过各种科技课程、活动、比赛、参观、展览等,以达到使学生能了解科学知识,并能与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事物产生联系,培养学生关心、认识周围环境的能力。科技教育的推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通过环境影响,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通过学科渗透,形成课堂教学中全面、有机结合科技教育的局面;通过活动体系,开发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中的科技教育素材;通过家庭社区,寻求更广泛的科技教育资源。

2.中小学科技教育促进教育理论的实践应用和不断深化

(1)中小学科技教育促进教育理论的实践应用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皮亚杰的认知主义理论,探究式、发现式学习等在科技教育的开展实施中得到了应用,并很好的指导了教学。

杜威的理论被一些人概括和简化为“做中学”,科技教育中的“动手参与”很有可能由此演化而来。这个理论强调了感性认识的作用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人的认识是从观察事物的现象开始的,先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这就是我们理解的“做中学”的一般意思,也就是杜威所说的“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认识本身就是一种行动”。杜威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机体不仅被动的适应环境而且也对环境起作用,环境发生的变化又反过来对有机体及其活动起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相互作用。观念、知识、经验都是在行动中,在人的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

皮亚杰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来研究认知的发展,提出了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并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发现学习是在教育内容的层面上展开的,探究学习是在教学方法层面上展开的。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倡导者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式为目标,是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科技教育提倡构造情境,营造科技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这种情境包含展示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各种现象和过程,是引导观众观察、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只有当设置的科学情境在内容上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且具有时代感时,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激发起探索的欲望。情境的设置就是设置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逐步了解一些科学的道理。

(2)中小学科技教育优化教学,促进教与学不断向纵深发展

科技教育研究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劳动强度大,教学效率低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学法帮助成功的尝试教学法,实践探索教学法等等,变教师单向灌输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的教育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善了教师教学的劳动强度,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

科技教育的“教与学”过程的探究和“教与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优化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科技教育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不是片面注重知识传授、课堂学习,学习由课堂内转向了课堂外。教师和学生可以联手实践,共同研讨,一起操作。在科技教育实施过程中,所有的科技论文、小发明小制作、科幻科普作品、教学论文等理论成果,都将推动教育科研理论的进一步研究。[41]

中小学科技教育还将促进学科教学,各学科教学内容都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注意挖掘这些固有的科学技术教育因素,使教与学不断向纵深发展。

3.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1)科技教育是改变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科技教育的课程类型就包括学科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科技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的环境。必修课保证了基本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选修课一方面作为必修课程的补充,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活动课程则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兼顾各类科技发明、制作、才艺学习等隐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等。通过多方式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不仅仅是知识水平,当其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也便体现了其素质能力的水平。

科技教育的实施环境全方位、多角度,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配合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要求,校外的环境起到了巩固强化的作用,并且校外的环境才是学生接触到的真实的生活生存环境,更具有实践意义。科技教育实施环境的多层次从空间维度确保了科技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科技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的关注。这也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培养的要求。青少年科技创新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体现。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潜能不是少数人或者少数尖子学生才具有的,每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关键在于开发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真正的创新教育是把创新和创造力作为一种经常性心态的教育,通过一系列具体方法营造创新环境、实施创新教学的教育,青少年科技创新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互相促进的。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大多是在青少年时期受到良好的科技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培养了多方面的素质。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寻求一种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学到最多的知识,培养他们较好的学习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他们的特长个性得到发展,使他们得到良好、健康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由之路。一些诸如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等科技特色学校原来都是号称“第三世界”的薄弱学校,正是由于他们多年来以科技教育作为突破口,一跃成为办学先进单位而名扬海外。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视角来重新认识并加大其推广的力度。

(2)科技教育是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创新点

①科技教育改革管理体制,优化课堂教学

科技教育与课改紧密结合,科技活动项目成为研究型、探究型、拓展型课程的有效载体进入课堂。青少年科技教育由原来传统的“知识型项目”和动手操作为主的“技能型”项目逐渐成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活动。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有多种,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现状首先最主要的方式为课程教学,课程的设置安排具有统一性,形式较稳定,便于大规模的推广实行。因此,科技教育相关课程的调整设置必然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也作为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创新点。科技教育活动的设置与素质教育活动的要求具有一致性,科技教育的开展成为素质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以课程内容传授,学生以课堂成绩为重形成了一种死板而单调的教育模式,而学生也由此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的付出很难换来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也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学中很少把课堂知识和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只告诉学生规律,不引导学生去寻找规律和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规律;只讲授科学知识,而忽视科学知识发生过程和应用过程的教育。过去的科技教育把科学完全归纳为知识,把科技教育的目标完全据相遇学生知识的获得,忽视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接班人,需要教育界各界人士转变观念,尝试创新,采用新的教育方式方法,推动开展科技教育,以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目前中小学阶段科技教育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与之前课程设置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指出:小学高年级开设科学课程。通过课程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做科技人。中学阶段课程主要突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介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知识的应用以及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分析决策的方法,介绍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②科技教育铸造创新精神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推进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将成为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推进自主创新,要求科技界、产业界、教育界等各个领域必须进行重大的调整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愈益显得迫切。

中小学生是思想最活跃、最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群体。人的创造力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它伴随着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实践探索活动,是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创新精神具体表现为儿童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兴趣,以及创新思维品质。今天的中小学生,将是21世纪中国迈向现代化、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长为高素质创新人才,是中小学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巨大社会工程。因此当前科技教育研究的任务之一在于把握当代科技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其现状、特点与不足,寻找到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以促使中小学科技教育为培养后备创新人才,发挥最佳作用。

③科技教育为提高全民素质奠定基础

科学的发展异常迅速,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为了明天,今天必须人人受科技教育。要了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许多变化,人们只能企盼来自社会的科技教育实现自己的知识更新。在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时候,不仅看学校教育发展的程度,还要看公众理解科学活动的深度。科技意识要从小培养,科技教育要从青少年时期抓起在他们中间,要形成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从而不仅为培养、造就跨世纪科技后备力量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也奠定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今天接受科技教育的青少年,十几年后将是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将是社会进步的坚实基础,将决定了彼时国家全民科技素质的水平。

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有利地位,我们在培养和造就更多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同时,还必须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整体科学素质。根据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紧紧地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消除贫困相结合,同人民群众易于理解和能够接受的方式,丰富多彩、雅俗共赏地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传播到群众中去,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使广大群众明白一条道理:为了明天,今天必须人人受科技教育,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是可靠的致富之路,一条科技信息往往牵动整个社会用与不用,其结果将会完全两样。

4.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的要求

(1)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着眼21世纪的长远战略构想。邓小平同志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5年6月5日,新华社的电文向全世界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人将重点依靠科技和教育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科教兴国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教育内容”。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出发点,发展科技,最终要靠高素质的劳动者。”江泽民总书记中国科协“四大”上曾指出:“为解放科技生产力,必须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2010年11月1日,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召开,会议主题涉及能源、低碳环保、人才等方面,引导人们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进步。中小学科技教育则从小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其关注社会问题的责任感,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是改革的重要导向。目前中国教育受到广泛关注的瓶颈问题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就是如何回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宗旨,是科技教育开展的核心导向。科技教育一方面体现在实践活动、实验实习等动手动脑的操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现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必须“从娃娃抓起”。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是顺应历史的发展,是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抉择。

(2)抓好中小学科技教育是促进科技进步的奠基工程

科技教育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终身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应进行符合其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的科技教育,而对青少年来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特殊时期,正处在智力开发阶段,最敏感、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抓好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对增长他们的科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养成实事求是、顽强刻苦、勤于钻研的科学态度和习惯非常重要,对于人的一生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中小学阶段形成一个良好的素养,接受良好的科技教育,参加科技活动锻炼,形成勤于研究、勤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形成创新精神,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关键不在于结果,而重在过程。在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培养一种精神,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从国际教育的比较来看,在科技教育上,我们大多数亚洲国家更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西方国家则更重视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科学的过程,通过探索式学习,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想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重视学生的科技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中小学抓起,努力抓好中小学生的科技教育。

(3)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天津市发展战略的要求

①天津滨海新区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2005年6月底,温家宝总理率国务院15个部委的负责人考察天津并明确指出: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环渤海区域及全国发展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一步棋,走好这步棋,不仅对天津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施全国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宏伟目标,都具有重大意义。天津滨海有望继上海浦东之后,成为第二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使此前并不显眼的滨海新区突然跃入公众视野中心,其规划发展定位亦广为传播: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面向东北亚,成为现代化制造和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海滨城区。这一目标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计划基于这一规划,滨海新区即将成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将成为现代化制造和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海滨城区。

②“科教兴市”战略的深入实施

2003年天津市政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建成了国家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17个;国家级和市级工程中心23个,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9个;市级研究中心8个;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75个。启动天津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主管副市长为副组长、有关委办局负责人为成员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成立了院士和老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组,召开了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方案,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启动。2004年天津市实施科技阳光行动,促进社会持续发展。建设公共卫生科技平台,提高医疗科技水平。以P3实验室建设为重点,搭建公共卫生技术平台;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流行病学研究和科技攻关。重视和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科研工作。规范和强化天津市生物安全实验室和生物实验研究管理。加强资源与环境、减灾防灾等可持续发展领域重大问题研究,提高全市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在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市委书记张高丽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加快科技进步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要加强科普工作,全面贯彻《科普法》,实施“百万公民科技素质培训计划”。实施科技明星行动,落实“人才强市”战略,造就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制度,设立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选拔若干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研发团队进行连续支持,培养科技拔尖人才和科技帅才为来津工作的高层次人才设立科研立项绿色通道,支持天津市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注意发现和培养科研一线的新人。

③天津启动“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力争成人才强市

2010年8月,天津市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启动实施《天津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努力把天津建设成为最具吸引力最有创新活力的人才强市。天津市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支撑,然而目前本市人才数量、层次、发展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不适应今后,天津市将以建设滨海新区人才高地等重大人才工程,带动各领域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施重大人才政策,着力解决人才不适用、不够用、不能充分使用等问题。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人才培养开发、人才评价发现、人才选拔任用、人才流动配置、人才激励保障等机制。围绕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下大力气开发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使天津成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聚集高地和创业热土用三年时间引进千名以上高层次人才,构建“绿色通道”,为引进人才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十二五”期间天津将培养引进各类人才71万,打造最具创新活力人才强市。出席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人大代表、市人力社保局党组书记魏大鹏透露,“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培养引进71万各类人才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55万人,使本市成为最具吸引力、最具创新活力的人才强市。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重要机遇,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等,促进本市科技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立足本市教育事业,天津市制定了《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天津正在加快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是中国第三个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之一,区域教育能力居全国前三位。科技教育的开展实施将是天津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天津“人才强市”发展战略奠定基础,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天津市发展战略的要求。

【注释】

[1]参见吴国盛:《什么是科学》,《科学人文》,2007年第10期,第28—31页。

[2]参见王红梅:《技术的涵义》,《教育部2008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

[3]参见柳斌:《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2002年版。

[4]参见孙岗:《科技教育学》,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5]参见徐国臣:《中小学实施科学教育的理性思考》,《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第12期,第24、29页。

[6]参见柳斌:《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2002年版。

[7]参见代建军、谢利民:《中美科学教育目标的比较研究——基于〈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和我国〈2049行动计划〉的思考》,《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9期,第17—21页。

[8]参见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9]参见陈凡、李泽清:《论技术教育的三重特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第6期。

[10]参见孙岗:《科技教育学》,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11]参见方鸿志、陈红兵、王译鹤:《技术教育内涵解析》,《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12]参见丁邦平:《论国际理科教育的范式转换——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6页。

[13]参见李瑛:《中国科技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届。

[14]参见周毅:《21世纪中国两大支柱:教育科技化与科技教育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15]参见汪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综述》,《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8期,第6、32—36页。

[16]参见周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国际基础科学教育改革》,《教育学报》,2007年第2期。

[17]参见汪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综述》,《上海教育科研》,1998第8期。

[18]参见丁邦平:《论国际理科教育的范式转换——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6页。

[19]参见齐兰芬、陈金萍:《科技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第9期,第73—75页。

[20]参见亓殿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理论研究综述》,《山东教育科研》,1998年第3期。

[21]参见何世年、甘太祥:《科学教育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22]参见亓殿强主编:《中小学现代科技教育导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8页。

[23]参见杨峰:《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原则和任务》,《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38—39页。

[24]参见何世年、甘太祥:《科学教育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25]参见姚吕英:《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综述》,《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11期,第12页。

[26]参见王素、吴颍惠:《小学科学教育》,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27]参见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改革整体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8]参见王秀红、高晓伟:《新课程背景下科技教育课程结构的构建》,《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7期。

[29]参见何世年、甘太祥:《科学教育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30]参见王星光、李玉红:《科技教育在当前青少年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年第9期。

[31]参见蔡贤浩:《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现状及对策》,《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32]参见何世年、甘太祥:《科学教育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200页。

[33]参见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4]参见何世年、甘太祥:《科学教育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200页。

[35]参见傅维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12期,第4页。

[36]参见吴志华:《中小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教育科学》2006年第5期。

[37]参见吴雷:《中小幼科技教育实验与探索》,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参见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9]参见吴志华:《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现状及分析》,《教育科学》,1999年第2期,第44—45页。

[40]参见朱纪华:《现代小学科技教育》,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41]参见吴雷:《中小幼科技教育实验与探索》,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