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总序二雏凤清声

总序二雏凤清声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各工作室应以办班宗旨冠名。一天走在路上,脑子里突然冒出“本色语文”这个词,如灵光一闪,自我感觉是个好名词。集众人之智慧,在适当的时候形成教师培训课程,使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广。在制定“本色语文工作室”培训方案的时候,我又想到了这一问题。“本色语文”的冠名是灵机一动的,但对“本色语文”的思考却是长期积累的。

总序二雏凤清声

想到“本色语文”这个概念,纯属偶然。2009年末,我与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杨浦高级中学朱震国老师一起接受杨浦区教育局的指派,各主持一个语文名师工作室,招收本区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若干名,开展为期两年的在职培训。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各工作室应以办班宗旨冠名。我苦思冥想多日,不得。一天走在路上,脑子里突然冒出“本色语文”这个词,如灵光一闪,自我感觉是个好名词。

“本色语文”的提法也得到了工作室导师组各位专家和学员们的认同。近两年来,在学习、研究和反思中,我们对“本色语文”的认识逐渐清晰,对投身语文教学实践和改革的信心更加坚定。

当时我制订了一份培训方案,节选如下:

从“强根基”和“重实践”入手,为本区培养10名左右优秀的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改革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强根基”步骤

1.读书

通过阅读《大学》、《论语》、《老子》、《唐宋诗词》(选择合适的选本)、《古今联语汇编》、《古文观止》等传统经典,培养读书习惯,提升人文素养。在认真自读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讲课、学员交流、高校课程旁听等学习方式,督促学员切切实实地读几本书,撰写一些读书笔记。

2.习字

书法老师的指导下,两年内安排一定的课时练习书法。本着“软硬兼施”的原则,即以硬笔字的练习为主(完成48页《行书习字本》),辅以毛笔字楷书规范的讲习。

3.写诗

在多读多背古诗词的基础上,研习近体诗词格律知识和楹联撰写规则,学会写诗填词撰联,进而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水平。结合本人主持的研究课题《古诗词的学与教》,对诗词的诵读作一番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通过以上三项的学习和操练,使阅读经典、学习书法、写诗吟诗成为我们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力争使参加工作室的学员成为“有底蕴、有水平、有追求”的当代语文教师。

二、“重实践”步骤

1.教学实践

从古诗词教学入手,结合各人专长,逐步延伸到其他文体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要求每一位学员上实践课,专家导师和其他学员听课评课,不断修正改善,积累一批教案和课堂实录,为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积累素材并在实际操练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2.课题研究

遵循“问题——课题——课程”的研究之路,围绕工作室的主课题“本色语文的有效教学”,要求每一位学员确立有个人特长和学校特色的子课题,结合各自教学工作,边研究边尝试实践,并在工作室内组织交流,把本人和同行的有效经验应用到教改实践之中。在专家导师的指导下,形成一批论文研究报告、经验总结等成果。集众人之智慧,在适当的时候形成教师培训课程,使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广。

3.教学改革

对语文教学“低效率、高负担”的弊端提出质疑,对当前我们杨浦区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搞一次调查,发现不足,寻找突破口,并进行局部的、能够掌控的小环境的改革尝试对“本色语文的有效教学”进行积极探索,积少成多,对所在学校乃至全区的语文教改有所影响和推动。

通过以上三项的研究和尝试,把“学以致用”放在重要的位置,把“实践中成长”作为行动指南,使“强根基”的培养和“重实践”的行动结合起来,出人出书出成果,推进“本色语文的有效教学”。

近两年来,此方案的大部分设想已得到落实,也有些做了调整。比如,在“读书”这一环节,除了要求学员自学之外,我们与黄玉峰“博观厚积工作室”、朱震国“语言实践工作室”一起开设了“《说文解字》导读”、“《大学》、《论语》导读”、“道家四讲”、“佛学初步”等基础课程,延请普教系统名家蒋人杰、刘定一和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王雷泉等开课。这些课精彩绝伦,许多学员听后都有醍醐灌顶之感,对“强根基”起到积极的催化作用。

又如“教学实践”环节,在开班的第一学期,我就与几位工作室导师一起,采取“个别会诊”的方式对学员逐一听课。课后的“会诊”宽严相济,气氛如春风拂面,指正则不留情面。执教者谈设计思路、谈教后反思,听课者既针对此堂课的得失进行评价,又在更高层面上纵论语文教改和教师素养,对执教者和一同参与听课讨论的教研组同仁都有启发。我们还主动争取多种机会,如区教研活动和杨浦区首届汉字节,安排学员开课,这既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展示,把学习研究的心得和成果公开,并积累起一批有一定质量的“课堂实录”,为“出书出成果”做准备。

再如,“游学”是增加的一个内容。我们将“游学”作为增加阅历和眼界、提升人文情怀和素养的重要实践。尽管经费和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走许多地方,也没条件走得很远。但是,即使是市内博物馆、档案馆的参观,或者近郊、邻省南社纪念馆、“诗意学校”苏州十中的访问,或者莎翁喜剧的观摩,也都使学员获益匪浅。一位学员感叹:“那不同寻常的游学,更让我了解了原来也可以从‘玩’中学。”计划中的上虞春晖学校、绍兴兰亭、衢州孔庙教育考察,也让大伙充满了期待。

还有,我们三个工作室合作开设一门公共课程,名为《我的语文观——特级教师谈语文》,聘请一批语文特级教师如于漪、钱梦龙、金志浩、方仁工、陆继椿、过传忠、杨峻岩、黄玉峰、步根海、程红兵、陈军、谭轶斌等本市名家和南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畅谈语文教学,为学员打开一扇扇通往提升、跨越的大门。

多年前,我在主编一本上海市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丛书《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的“绪论”中写道:

“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整个中小学基础教育中,语文课开设的时间最长,所占的课时比例最高,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所花的精力也很多;然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却不高,‘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很不相称。这一问题长久地困扰着语文教育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版)

一晃17年过去了,这个问题解决了吗?没有!甚至愈演愈烈。但是我和许多有志于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人士一样,回天乏力。在制定“本色语文工作室”培训方案的时候,我又想到了这一问题。我的想法是:虽回天乏力,但可以搞一些“局部的、能够掌控的小环境的改革尝试”。“本色语文”的冠名是灵机一动的,但对“本色语文”的思考却是长期积累的。关于“本色语文”,我最初的意识是“回归”,即从对当今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现状不满意,而意识到它的出路应当是“回归”到传统、“回归”到本色上去。传统的、本色的语文是从识字、缀词、对对子、诵诗词、读古文一步步走来,选用的课本大多为历经大浪淘沙留下的蒙学、诗词、联语、文章经典本身,教师教、学生学都是从吟读、识记、背诵开始的,强调工具作用而非急功近利,渗透人文教化而非教条说教——其中是否正暗藏着一条语文学习的规律?王栋生(吴非)老师的一段话引起我的共鸣:

“我有时很奇怪,按习惯的认识,旧时代的教育没能普及,教学方法相对比较落后,学校管理极其简单,为什么却培养出了那么多有用的人才?当年小学毕业生的语文素养,无论听说读写哪一方面,水平甚至比现在的一些大学生还要高,这是怎么回事?”(《致青年教师·凝望前辈站立的姿态》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在现阶段,我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不满意主要集中在“文本”(教材)和执教者(教师)上。教材里和教学过程中“非语文、伪语文甚至去语文”的因素仍然很多,不会“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的教师(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载《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1期)大有人在。而这些,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都有答案。于是,我对工作室学员提出要求:我们没有能力编写一套新的、完整的语文教材,但是可以开发编制一些校本课程和课本;我们不必去诟病当今教师素质不高,而是可以通过读书、习字、写诗等“强根基”的培养来提升自身语文素养,通过上课、研究、撰文等“重实践”的行动来投身语文教改。

自2010年暑期发出编写《本色语文谭丛》的征集令以来,经过整整一年的努力,工作室的十几名学员大都拿出了个人专册,也有几位学员因为工作太忙、负担太重、身体不佳等原因,合作编写一册。我为每一本分册拟写了书名,设计了一批栏目(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又有一些改写和创造),作为一种感召和鞭策;并为每位学员聘请指导教师,他们是杨峻岩、刘德隆、周建国、蒋人杰、李支舜、谭轶斌、陈爱平老师——没有他们的悉心指导,这些散杂的文章难以集结成册;没有他们对我的帮助,编一套“本色语文”研究丛书的奢望只能成为泡影。工作室导师组成员吴敏老师为每一分册题写书名,为丛书增色。正如于漪老师对作者们的鼓励那样:“写第一本书对青年教师而言是勇闯难关”,“是进一步成长的新起点”。这批作者大多比较年轻,都在语文教学第一线承担繁重的工作。写书编书对他们而言当然是件好事,却也是一件难事,因此一些文稿的质量还不够高,文字也显得稚嫩,有待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但这毕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雏凤清声,有了这一声清越的鸣叫,“桐花万里丹山路”的美景一定会出现在眼前。最后,我要感谢于漪老师为本丛书写序。我虽然没能成为于漪老师的入室弟子,但有许多向于老师本人和她的著作学习的机会,也有幸经常得到她的指点和帮助——编这套丛书也是这样——因此心存感念。同时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接受了我们的书稿,为中小学一线语文老师出书。

杨先国

(杨先国:本书主编,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本色语文工作室”主持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