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角色游戏差异

幼儿角色游戏差异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娃娃家”、“医院”、“小吃店”、“百货商店”、“汽车”等都是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主题。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以下五个因素:角色扮演是角色游戏的核心。据对城市幼儿园32个班的角色游戏主

第二节 幼儿园游戏的指导

在我国幼儿园中,最为常见的游戏分类是按教育功能进行的。这种分类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游戏的特点,并将游戏与其他教学形式结合。因此,本节对游戏的指导,着重于在教育功能进行分类的游戏,分析其结构,以加强对幼儿园游戏的指导。

一、角色游戏的指导

(一)角色游戏及其发展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娃娃家”、“医院”、“小吃店”、“百货商店”、“汽车”等都是幼儿喜欢的角色游戏主题。现实生活是角色游戏的源泉,可以说,没有生活就没有角色游戏。想象力的发展构成了角色游戏发展的心理基础,玩具和游戏材料是角色游戏得以开展的物质基础。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物体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典型的游戏形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据一项对486名幼儿游戏兴趣的调查[1],在所有的游戏类型中,位于首位的就是角色游戏,并且,从小班到大班幼儿对角色游戏的兴趣有逐渐增长的趋势,直至6~7岁才逐渐下降。各类游戏所占的比率分别为:角色游戏41.8%,积木和胶粒游戏34%,体育游戏11%,智力游戏4.6%,此外,其他游戏如表演游戏、沙水游戏,看图书等共为8.6%。

儿童角色游戏的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幼儿园和家庭的设施、玩具、幼儿自身的健康状况与身心发展水平,成人(尤其是教师)对角色游戏的重视程度,幼儿角色游戏时间的长短与次数,以及成人(教师)对角色游戏结束的评价水平等。角色游戏的发展在学前期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个别动作阶段

个别动作阶段主要表现出以下活动水平:

(1)摆弄形象玩具,不断重复成人的个别动作和简单语言而无角色意识,如一女孩一直抱着“娃娃”在摇晃,但她并未意识到自己真正扮演的“角色”。

(2)出现与角色名称相联系的个别游戏行为和简单语言,知道自己是某一种角色。

(3)出现了与角色有关的简单情节,但情节互不联系。

这一阶段角色游戏水平主要是模仿成人的个别行为和动作,依赖于形象逼真的模拟玩具。这类玩具一般功能固定,特征鲜明,具有较强的主题暗示性。

2.有联系的情节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表现出以下水平:

(1)幼儿开始重视情节,出现了连贯的、有序的情节,内容细致、复杂,替代物品增多,如幼儿在“医院”游戏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情节:先排队挂号,在医生处看病,拿上处方去药房取药,然后去护士处打针。

(2)在情节丰富的基础上,各个角色间的配合、合作关系提高,游戏中体现出的角色合作关系明显超过原先的同伴关系,如“医院”游戏出现给“娃娃”看病、打针的情节,医生、护士、患儿与家长等角色产生了不同的分工与合作,游戏逼真,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一些内在规则。

(二)角色游戏的构成要素

角色游戏的构成是角色游戏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通过对角色游戏构成要素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深入了解角色游戏的实质,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以下五个因素:

1.角色的扮演

角色扮演是角色游戏的核心。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总是改变自己的身份而以一种想象的身份——角色出现的,并以所扮演的角色自居。也就是说,幼儿在游戏中把自己当成另一个人,并以假想中人物的表情、行为、语言出现,如把自己当成“妈妈”给“娃娃”做饭、洗澡,哄“娃娃”睡觉等,上街买菜说“我去买菜啦”。

幼儿在游戏中撇开自己,扮演角色,要求达到一定心理水平,即了解和认识角色的活动,并将头脑中已有的人物表象加以组合,来创造新形象,幼儿在游戏中表现了自己对这些角色的认识与体验。角色的扮演是建立在幼儿的表象基础上,通过想象和模仿创造出来的,它有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2.对物品的假想

游戏总离不开玩具或游戏材料,“过家家”要有娃娃,要有锅碗瓢勺;“开医院”要有听诊器、针、药;“开超市”要有各种各样的菜蔬、水果及称量工具等……这些材料(工具)并不是真的,而往往是用其他物品(包括玩具)代替的,即所谓的以物代物。而这种代替功能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幼儿可以根据游戏的需要而变换物体的用途。比如几片绿色的纸片,在“过家家”时可以代替蔬菜,“开医院”时就变成了中药,这就是所谓的一物多用。

在游戏中以一物品代替另一物品,要求幼儿的想象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能从过去感知的物体中,分析出个别特性,并结合成一个物体,形成表象。起初,幼儿能以相似物代替所需物品,如用一根冰棍代替注射器、用圆形的瓶盖代替听诊器。其后,能用其他物品代替所需物品,只要能完成某一游戏动作,无需太相似的物品来替代。再后来,幼儿能用想象中的物品代替所需物品。假装动作的产生,标志着幼儿完成了通过想象对物品进行的假想,说明儿童已能摆脱眼前对实物的知觉,学会以表象代替实物,作为思维的支柱,使实物的游戏意义比本来真实意义占优势。

3.对动作、情景的假想

动作和情景是幼儿实现角色扮演的基本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不是单纯地玩玩具,而是通过使用玩具的动作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节,并且通过假想各种游戏情景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体会。起初,儿童的动作接近于现实,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个角色典型动作的模仿,如模仿妈妈哄婴儿睡觉的动作,而后是幼儿的自编动作,这往往是概括了的动作,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对不同职业行为的整体概括,而非某个人的动作翻版。例如,“医院”里有“医生”和“护士”,演“医生”的小朋友很想给“娃娃”打针,就拿起针筒,“娃娃妈妈”说:“不行,医生不打针的,是护士打针”。动作构成了角色游戏规则的一部分,这些动作必须为同伴接纳、赞同,否则就会受到批评和拒绝。

儿童通过对物品、动作的假想,创造了游戏情景,他们可以把小椅子排成一排,就成了假想的“公共汽车”,“公共汽车”周围的空间被想成密封的“车体”,对于不按规定“地点”上车的孩子,公共汽车的“票员”就会严厉制止,并提醒道:“车还没有停,你怎么能随便上车?”这种假想的情景引起幼儿进一步的想象。

4.社会交往

角色游戏中的幼儿存在着大量的社会交往。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出于自身的需要,运用言语性或言主语性方式交流信息,交流感情,从而实现相互交往的机会。角色游戏中,幼儿面临着两种交往关系,一是游戏中的角色交往关系,以游戏角色的身份交流,用接近角色形象的口吻谈话,如一个女孩边哄着怀里的“娃娃”,一边说:“不要哭、不要哭,妈妈马上就给你做好饭了”。二是现实中的同伴关系,如商量游戏主题、分配角色等有关的事,“我们玩什么呢?玩医院的游戏吧。”“好呀!让我当医生吧,你来当病人”。

众多的角色、情境、游戏内容的表现和展开,都要依赖于幼儿间的社会交往。

5.游戏的内容—主题和情节

主题是指游戏的题目,情节指具体游戏过程。据对城市幼儿园32个班的角色游戏主题的一项调查,其出现频率顺序为:娃娃家、汽车、医院、理发店、食堂、电影院、火车、照相馆、百货公司、菜场、动物园、图书馆、加工厂。随着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逐渐了解及自身的发展,游戏主题不断丰富,情节日趋复杂、多样。

影响幼儿选择游戏主题的因素主要有:

(1)幼儿对社会生活内容的熟悉程度。幼儿游戏内容来自现实生活,因此,幼儿选择什么主题的游戏首先取决于幼儿对某一社会生活内容的熟悉程度,是否了解角色的活动。

(2)有愿意扮演的角色。幼儿通常愿意扮演他感兴趣的人物,或是角色游戏中动作语言较多的、且占支配地位的角色,如医院中的医生、娃娃家中的妈妈、商店中的售货员。

(3)有吸引幼儿的游戏材料或游戏情节。儿童游戏的主题由他们所熟悉的家庭生活,逐渐过渡到幼儿园生活,再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

艾里康宁对角色游戏进行了分析,提出游戏的结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角色;二是游戏行为,儿童通过角色行为来实现自己扮演的角色及角色关系;三是游戏式的运用物体,用游戏物体代替真实物体;四是游戏间的真实关系,表现为各种评议和意见,借以调整游戏的进程。萨米勒克斯(Saros.Similandky)则提出了角色游戏的六个因素:即模仿的角色、假装品代替真实品、假想动作与设想情景、持续性、与其他儿童的相互交往、通过语言交流思想,并以这六个因素来评价游戏。

(三)角色游戏的指导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形式,要实现游戏的教育作用,必须有教师的指导。

1.游戏前的准备

角色游戏的准备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第一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二是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三是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通过时空及游戏材料构成一定的游戏情境,借助游戏情境的吸引力,诱导幼儿进入游戏状态。另外,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激活已有的感情经验,转化为内部的游戏动机,驱动幼儿投入角色游戏之中。

开展角色游戏首先要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知识与经验。现实生活是幼儿角色游戏的源泉,幼儿掌握和积累的知识经验愈丰富,游戏内容也愈充实、新颖。幼儿的生活经验来自于家庭和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老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如教学、日常生活、参观、郊游、节日、影视作品、图书等拓展幼儿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生活印象。老师在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生活时,不只要观察和认识事物间的关系,而且要引导幼儿认识成人劳动的社会意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否则,幼儿在游戏中只能机械地模仿成人社会中的活动,而不能理解成人劳动的社会意义,其结果必然导致幼儿游戏内容贫乏。前苏联幼儿教育工作者柯罗列娃的研究证实[2],当第一次带幼儿参观火车站时,只向幼儿介绍了火车、火车站、售票口等实物。回到幼儿园后,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游戏材料,帮助幼儿分配了角色,但幼儿仍不会玩“火车站”的游戏。第二次参观火车站时,主要向幼儿介绍了火车站上人的活动及其社会意义,参观后幼儿立即开展了“火车站”游戏,而且游戏时间持续了很久。这说明,只有当幼儿理解了成人的活动内容及社会意义,才能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才能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装扮,去创造性地反映生活。

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指游戏场地、设备、玩具和游戏材料。这些物质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而且也是教师影响幼儿游戏行为的手段。幼儿玩什么,怎么玩,都与游戏场地的结构特征、游戏时间的长短、玩具的性质与数量有关,幼儿游戏对于物质环境的这种依存性为我们通过游戏实施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为幼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是教师组织与指导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要环节。

固定的游戏场所和设备能吸引幼儿进行游戏,也便于幼儿开展游戏。所以教师应在活动室或室外设置一些固定的游戏场地,如在活动室内可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设置“娃娃家”、积木区、图书区、科学发现区、自然观察区、美工区等,为每个游戏区配备必要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下是可供参考的游戏区材料配备:

角色游戏区:不同性别、职业的服饰与道具、可穿脱衣服的娃娃、小床或摇篮、小推车,适合不同主题的玩具如餐具、炊具、医疗器具、商店的商品等、可供幼儿自制玩具或作为替代的各种废旧物品。

积木区:各类小中大型积木、积木架、积木游戏时需要用的道具,如娃娃、小动物、树、小汽车等。

图书区:适合幼儿认知特点与水平的各类图书、适合幼儿身高的图书架、一小块地毯、供幼儿倚靠的软垫。

科学发现区:能引起幼儿对科学兴趣的物品如磁铁、凹凸镜、电灯、电池、说明杠杆原理的吊车模型等。

自然观察区:饲养金鱼或热带鱼的鱼缸、供幼儿陈列收集到的动植物的架子(也可放在窗台上)、培育豆芽、萝卜头、白菜头的器皿、记录天气变化的图或表。

美工区:供幼儿使用的桌椅、画架、材料架、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如水彩笔、蜡笔、橡皮泥、胶水、圆头剪刀、白纸、色纸、毛笔等。

需要注意的是,为开展角色游戏创设物质条件并不是教师自己的任务,而是教师激发和调动幼儿共同参与布置游戏场地,制作玩具和游戏材料,让幼儿参与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学习与创造的重要过程。在制作与投放玩具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让幼儿形成必要的游戏常规,以确保游戏材料的有效运用和游戏的安全开展。

充足的游戏时间是幼儿深入地开展角色游戏的保证。只有在较长的游戏时间里,幼儿才能经协商确定游戏主题、发现游戏伙伴并分配角色、准备游戏材料、计划并展开游戏情节等。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时,必须保证每天幼儿都有一定的自由游戏时间。一般来说,在幼儿园中,除了每天都有一定的自由游戏时间以保证幼儿开展自发的角色游戏外,还要保证每次游戏时间不得少于30~50分钟。因为角色游戏所需时间较长,如果时间过短,幼儿就不能在老师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游戏,这样必然影响到幼儿游戏的结果。而且,在经历了多次没有完成的游戏活动后,幼儿就会放弃进入“角色”的努力,从而影响到幼儿进一步从事角色游戏的兴趣。

2.针对游戏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指导

在幼儿角色游戏的过程有不同环节,在每个环节的活动内容与要求各不相同,因而指导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游戏过程的主要环节包括:确定游戏主题、分配与扮演角色、情节展开、游戏的结束。老师要针对不同幼儿的游戏水平,抓住游戏过程的主要环节,在尊重幼儿游戏的主体性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指导。

确定游戏主题 角色游戏的主题反映了幼儿对周围社会生活的认识,主题不应由教师硬性规定,而应当由幼儿自己来确定。不同年龄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不同,确定游戏主题的意愿与能力也各不相同。小班幼儿产生了模仿成人活动的愿望,但仅停留在角色动作的模仿上,不会明确提出游戏主题,因此老师可以利用玩具或启发性的语言,帮助他们确定游戏主题。例如,一个3岁多的女孩儿抱着“娃娃”,不知所措,呆呆地坐在小椅子上,老师可以启发孩子:“你的宝宝怎么哭了?是不是饿了。”待幼儿能按主题进行游戏时,则进一步启发幼儿独立地、或经过同伴商议后提出游戏主题。

分配与扮演角色 角色游戏中幼儿最为关心的就是自己扮演什么角色,他们往往只考虑个人的愿望而不善于分配角色,容易出现因分配角色而产生的冲突。因此,教师在应游戏过程中,逐步教会幼儿一些分配角色的方法,如自我推荐、别人推选、轮换等,避免争执。在幼儿后期还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分配角色,提醒幼儿游戏的集体性,培养幼儿独立解决冲突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幼儿在扮演角色时,一开始热衷于对角色动作的模仿,角色意识却不明确,需要教师不断地给予启发,帮助他们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如一个“娃娃家”中的妈妈,看见旁边“水果店”的买卖很热闹,按捺不住,跑去买起了东西,而将怀里的“娃娃”扔在地下。教师看见后,大声提醒道:“这是谁家的宝宝在哭?哪个粗心的妈妈把宝宝掉在地上了。”

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醒幼儿的角色意识,保证幼儿角色扮演的稳定性。

丰富游戏情节 老师指导角色游戏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丰富游戏情节,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丰富角色游戏的情节,教师首先要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分析游戏开展的情况,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是因为内容乏味幼儿缺乏兴趣,游戏难以开展,还是由于幼儿不熟悉角色活动根本无法扮演,还是出现了不当的游戏行为,针对具体情况老师选择介入幼儿游戏的方式与指导的方法。

教师介入幼儿角色游戏的方式有两种,即外部指导和内部指导。外部指导是指教师不参加游戏,而是从游戏本身的特点和教育意图,通过语言提示或语言提问、评论,以及适时地出现玩具和游戏材料,鼓励幼儿运用角色行为;内部指导就是教师直接参加幼儿的游戏,扮演其中的角色,以游戏者的身份进行指导。

外部指导案例

一个3岁的女孩抱着“娃娃”不停地摇晃,嘴里还嘟哝着什么,却不知该如何玩游戏。这时,老师走了过去,亲切地说:“你的小宝宝怎么了?饿了吧!快给他做点饭。”教师的语言提示,帮助这个女孩确定了游戏主题,明确了角色以及角色活动。

内部指导案例

在公共汽车的游戏中,当汽车到站时,“乘客”一哄而上,抢着上车。这时,老师可以游戏角色的身份说:“我也来乘车,我该排在谁的后面?”这样可以引导幼儿排队上车。

在“医院”游戏,医生和病人兴致勃勃地在看病,但药房的药剂师们因为无事可干而百无聊赖。这时,教师可以药房主任的身份,带领幼儿采“草药”,制作药丸等,丰富幼儿的游戏。

结束游戏 在结束游戏时,老师的指导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和督促幼儿收拾、整理玩具和游戏材料,清理游戏场地。从小班开始,教师要逐渐教会幼儿收拾玩具或场地的方法,这是培养幼儿爱护玩具、整洁有序、互助友爱的良好行为与品德的有效手段,也是幼儿继续开展游戏的前提条件。二是评价游戏。评价游戏是老师指导游戏,提高幼儿游戏水平的方法之一。评价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进行,游戏评价应根据教育目标与游戏特点,对游戏的内容与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表扬表现好的幼儿,鼓励水平高的游戏行为,也要指出游戏中不当的行为。教师的评价不必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具体。

指导幼儿角色游戏必须明确,角色游戏是幼儿主动的、自愿的游戏。教师的指导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应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把教育意图转化为幼儿的游戏愿望,来促进幼儿的游戏,而不是直接指挥和支配幼儿的游戏。

二、结构游戏的指导

(一)结构游戏及其发展

结构游戏,也称建构游戏,是指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沙、土等,进行建筑和构造的游戏。结构游戏的取材范围非常广泛,有专为结构游戏设计生产的材料,如积木、积塑、雪花片、趣味插子、金属结构件等,也有取材于自然,利用沙、石、土、雪、水、竹、枝条、树叶等自然材料进行的游戏,还可以利用废旧物品和半成品开展游戏,如挂历纸、纸盒、易拉罐、饮料瓶等。因此,幼儿的造型活动及其产品非常丰富。

结构游戏和角色游戏都是通过幼儿的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生活。所不同的是角色游戏是通过扮演角色来反映周围生活,反映人与人的交往,而结构游戏是通过使用一些结构材料来建筑或构造各种建筑物或物体,通过手的操作及其成品,反映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印象。结构游戏具有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成型性的特点。操作性是结构游戏的核心,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通过手的操作,把一个个零散的结构元件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结构成造型各异的物体。结构游戏是一种立体造型艺术,幼儿摸索并遵循艺术造型的规律,如色彩的协调、比例的合理、对称,搭拼出充满童稚色彩的艺术品。结构游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结构游戏中,结构材料是零散的,可塑的,没有死板的规则限制,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去构思和建造,这种创造来源于现实生活,增强了记忆、激发了幼儿的联想、想象和活动积极性。结构游戏对幼儿的吸引力还在于,游戏的直接结果能构成具体的物体,它是可见的成功的希望,为实现这一目标,儿童在结构游戏过程中能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当构成一件物体后,儿童会感到无比喜悦,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幼儿结构游戏的发展经历一系列的阶段,它是在婴儿发展了手的抓握能力和小肌肉精细动作的能力时开始的。

1.摆弄、重复练习阶段

婴儿在七八个月左右,发展了抓握能力,能抓握住较小的结构材料。在一岁半左右,开始模仿着堆叠,如堆叠两块方积木,以后堆叠积木数量逐渐增多,从中获得满足,增强了自信心和主动性。这一阶段儿童游戏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无意识地摆弄物体或重复练习某个动作上。

2.简单物体阶段

儿童通过感知和操作结构材料,对结构材料的性质、特点更加了解。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物体、建筑物的观察,儿童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周围事物的表象,具有了一定的空间知觉和形状知觉,于是在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后,就能够综合地运用操作技能,充分发挥结构材料本身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建筑和构造活动。在这一阶段,儿童能够较为逼真地反映日常用品、建筑物、动植物,能够发挥想象和创造,赋予结构物以崭新、独特的意义。游戏的目的性进一步增强,发展了分工合作、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和能力。

积木游戏是结构游戏的一种,在幼儿园开展得较早,有人研究了3~6岁幼儿积木游戏的发展阶段,与上述阶段基本相近。

(1)先拿着玩,不会搭;

(2)能用几块积木堆叠成简单物体(汽车、椅);

(3)能进行排列,把积木平铺或堆高;

(4)能架空搭出门;

(5)能使建筑物成四周被围状,有一定空间;

(6)能搭较复杂的物体或建筑物(亭、楼房、火车),但形象不够逼真;

(7)能按特定的建筑物或物体进行堆搭,形象逼真,能对称或装饰。

不同幼儿在结构游戏发展阶段上存在着个别差异,但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展的水平越来越高。

(二)结构游戏的构成因素

在幼儿园教育中组织和开展结构游戏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对结构游戏的指导是考虑结构游戏的特点、教育功能以及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与幼儿的游戏水平。

1.选择结构材料

对游戏材料的选择是结构游戏的起始环节。幼儿对游戏材料的选择具有如下特点:

(1)幼儿选择游戏材料与建构主题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研究表明[3],小班幼儿在选择结构材料之前,感兴趣的仅仅是材料本身,他们还不能对游戏主题进行思考。即使中大班幼儿,也有部分幼儿是在建构过程中,逐渐明确最后构建物的。大班幼儿在选择结构材料时有更多的思考,其选择更多地与建构主题——最后建构物有关。

(2)建构材料的丰富程度影响幼儿对材料的选择。在材料丰富时,可以看到幼儿明显的选择过程,但在材料匮乏时,幼儿就会因为争取材料而来不及构想建构的主题。

(3)幼儿对成品玩具和自然材料的选择倾向性受幼儿生活经验和个性特征的影响。

2.构想建构主题

建构主题,就是幼儿在结构游戏中要建构的物体。幼儿对建构物的假想具有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幼儿对最后建构物假想的时间是不同的,小班幼儿在建构活动之前,通常没有清晰的构想,中大班幼儿有些在材料选择前就有了构想,有些则是在建构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其构想的。

3.构建物体

结构游戏的核心要素就是建构,即幼儿的操作。幼儿对建构物的操作水平往往受材料性质、活动空间、活动时间、活动人数、以及教师的指导的限制,也受到幼儿自身生活经验以及其空间想象力、造型能力和表现力的限制。

4.对建构物功能的假想与利用

幼儿对建构物功能的假想存在着差异,有些幼儿在构想建构物时就开始想象建构的功能,有些儿童在建构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建构物功能的假想,有些儿童则在建构物完成后开始想象其功能。对建构物功能的利用与角色游戏相关。即幼儿利用建构物进行角色游戏,比如用大型积木搭建的城堡演变成了角色游戏中白雪公主的房子,构建的枪、汽车等成了角色游戏中的道具。

(三)结构游戏的指导

不同年龄的幼儿或同一年龄的幼儿,由于其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不同,游戏发展的水平与特点也各不相同,结构游戏的目的性、技能技巧和建构物体的形象性、创造性各不相同。对幼儿的结构游戏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幼儿游戏的发展水平和结构游戏的特点,又必须保证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丰富幼儿对物体(包括建筑物)的认识

丰富幼儿对周围物体的认识,是开展结构游戏的基础。幼儿只有对周围物体和建筑物有了一个细致的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在建构活动中内容丰富。认识物体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幼儿教育活动中,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各种不同的物体及建筑物,引导他们概括物体各部分的轮廓或外形特征,了解物体的结构与色彩特点。

2.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和场地

结构材料是结构游戏的物质基础,不同的结构材料要求有不同的建构方法与技能,同时规定了幼儿将获得什么样的经验和发展。因此,教师应为幼儿准备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材料。按照原料构成,结构材料可分为以下几类:

(1)木制结构材料,如积木、木珠、木螺丝结构玩具等。

(2)金属制结构材料,常见的有金属长条片、圆轮、螺丝、螺帽等。

(3)塑料制结构材料,胶粒、雪花片、积塑片或积塑块、齿形积塑、趣味插子、太空积木、塑料螺丝结构件等。

(4)其他材料,主要指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物或废旧物品或原料,如木棍、纸张、绳子、易拉罐、火柴盒、各种纸盒等,以及玩沙、玩水、玩雪的游戏中的沙、水、雪、石块等。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为幼儿的建构活动提供一些必要的辅助材料,如小汽车、小树枝、小动物或人物等,以及彩笔、剪刀、黏合剂等,幼儿可以利用这些物品和工具,在建构的物体或建筑物上进行装饰。

教师在为幼儿提供结构材料时,需要注意:一是结构材料应放置在与幼儿身高相当的积木架或玩具柜内,一方面能引起幼儿对结构材料的兴趣,主动进行建构活动,另一方面也便于幼儿在游戏时间能自由取放。二是在一定时期内为幼儿提供的材料的种类不宜过多,以3~4种为宜,但数量应多一些,以方便每个幼儿都有操作的机会,熟悉材料。三是结构材料可轮流投放,在孩子们玩了一段时间后,不喜欢玩了,结构材料失去了新鲜感,老师可以将这些玩具或材料收回,放置起来,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

3.学习建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建构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技能,幼儿只有掌握了必需的建构知识和技能,才能独立的进行建构与游戏,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才能得以体现。因此,对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让幼儿学习和掌握建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老师应按照幼儿建构活动的发展规律,通过示范、讲解、建议及幼儿自己的不断练习,以及幼儿同伴间的相互模仿、评价等,引导幼儿掌握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结构知识技能,提高其建构水平。

通常小班幼儿需要学习的建构知识与技能有:认识结构材料,包括能叫出结构材料名称,认识结构材料的形状、大小、颜色特征等;学习铺平、延长、围合、盖顶、加宽、加高等建构技能;学会识别上下、中间、旁边等方向;会用材料搭建简单物体,并能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如房子、汽车等。

中班幼儿需要学习的建构知识与技能有:认识高低、宽窄、厚薄、轻重、长短、前后等空间方位,会选择利用结构材料,较正确地建构物体,能与同伴合作共同搭建一组主题游戏,如公园、热闹的大街、我们的幼儿园等主题。

大班幼儿需要学习的建构知识与技能有:学习区别左右;建构的物体要求整齐、匀称、结构更复杂、更富于创造性;会使用辅助材料装饰、美化建构物。对大班幼儿来说,更多的是鼓励他们有目的的、创造性的表现物体,鼓励他们学会合作,共同建构。

4.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建构的目的性和坚持性

结构游戏的目的性,不仅支配着幼儿的建构活动,而且也是评价幼儿游戏水平的重要指标。

小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目的性不明确,在结构活动前往往不清楚自己要建构什么,结构活动受结构材料的特点影响。教师可用提问或游戏的口吻引导幼儿:“你在搭什么?”启发幼儿建构的目的性,也可通过给建筑物命名的方法,加强幼儿结构游戏的目的性。中大班幼儿已能在成人帮助下提出游戏目的,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要求幼儿独立提出游戏目的,并能以游戏目的来支配自己的建构活动,鼓励克服困难以实现建构目标。

总之,对结构游戏的指导在于丰富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印象,通过各种方法教幼儿学习必要的结构知识和技能,提供各种类型的结构材料和适宜的场地、时间,制定必要的活动常规,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富有创造性地建构,在建构过程中培养幼儿建构的目的性和坚持性。

三、表演游戏的指导

(一)表演游戏及其特点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幼儿的文艺作品主要有童话、故事、诗歌等。

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结构游戏都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活动,都是可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游戏,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都是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的活动,从自己的表演中得到满足,但在表演游戏中,儿童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一定的角色,按作品规定的内容进行创造性表演,角色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想象与创造的成分受作品的制约较大;而在角色游戏中,游戏主题、情节和规则(玩法)都是按照幼儿自己的意愿设计的,儿童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从表面看来,表演游戏与幼儿的文艺表演有相似之处,它们都以文艺作品为依据,但二者也是不同的。幼儿艺术活动,是在成人的指导传授下由少数几个幼儿表演,大多数幼儿则欣赏;而幼儿表演游戏,不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是“自得其乐”,是为了满足自身游戏的需要,并从中得到愉快和满足。因此,在表演游戏中幼儿只表演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和最喜欢的情节,只扮演自己最爱好的角色,无需像表演节目那样恪守老师的要求与规定。表演游戏具有戏剧性、游戏性、创造性的特点。

(二)表演游戏的种类

以幼儿游戏中的表演样式和表演手段分析,幼儿园常见的表演游戏可分为以下几种:

1.剧目表演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剧目中的角色来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包括表演故事、童话剧、歌舞剧等。剧目表演是表演游戏中最常见的形式,都是由幼儿自己选择角色,满足于自己玩的欲望。例如,白雪公主、小红帽、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2.桌面材料表演游戏是指幼儿运用各种玩具材料,通过自己的语言(如作品中角色对白、独白和旁白等)和操作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活动。幼儿在这类游戏中既表演又导演,还操作着各种玩具材料,活动内容丰富,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3.沙盘(箱)表演游戏是指在沙盘(箱)中布景,如放上树、花草或小家具,运用各种材料制作的人物形象,在沙盘背景中进行表演的游戏。这类游戏也可在草地上进行。在这种自然条件的场景下进行表演游戏,会使幼儿更加怡然自得和无拘无束。

4.木偶表演游戏

幼儿用木偶来表演歌、舞、故事、童话及诗歌的游戏称木偶表演游戏。木偶本来专指用木头制成的玩具,现在幼儿园中的木偶,在材料的制作上已经扩大,泛指用各种材料(木、布、纸)制成各种玩偶,不仅有人物造型,还有各种动物、植物造型等等,

木偶分为布袋木偶、杖头木偶、接线木偶和手指木偶以及借助于各种小瓶等制作的简易木偶。由于幼儿年龄小,手指小肌肉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适合表演布袋木偶和简单的手指木偶。布袋木偶主要是通过幼儿的手指、手掌活动来进行操作表演的。手指木偶是幼儿在手指上套上或画上简单头饰进行的简单表演游戏。杖头木偶和拉线木偶因其制作和操作复杂,适合成人给幼儿表演。

5.影子表演游戏是根据光学原理所造成的物体阴影来进行的一种表演游戏。由于“影子”的神秘和多变,加上道具材料简便,每个幼儿都能通过自己的身体或手的各种动作、姿态看到自己留下的变幻莫测的影子,而深受幼儿喜爱。

(三)表演游戏的构成要素

1.表演素材:主要指故事、童话、诗歌等,这是表演游戏的依据。在幼儿园中,有许多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表演素材,如拔萝卜、三只小羊、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2.表现作品的能力:即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形体动作再现作品的内容。

3.道具:因表演的类型不同其道具各不相同。在剧目表演中,需要表现作品角色的服装、服饰,在桌面游戏中,需要表现角色的玩具和操作材料,在沙盘游戏中,需要沙盘以及各种人物和动物玩具,背景材料等;在木偶表演中,需要各类人物造型或动植物造型的木偶道具。

(四)表演游戏的指导

1.选择适合幼儿表演的作品

表演游戏是以童话或故事为依据的,因此选择适合幼儿表演的作品是首要环节。表演游戏所选用的作品应具有以下特点:①教育性,所谓教育性是指选择的作品,必须是思想健康,有教育意义,内容活泼,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与教育任务一致。②戏剧性。作品要有一定的戏剧成分,重点突出,情节起伏,引人入胜、生动有趣。③有简单的对话和适当的表演动作。④道具简单、易于布置与组织。

符合上述要求的作品很多,比如《三只蝴蝶》、《拔萝卜》、《小兔子乖乖》、《狼和小羊》等,都是幼儿园表演游戏常用的素材。

2.帮助幼儿理解作品

老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并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掌握故事的内容与情节,领会作品的主要线索。在讲述中,老师要运用高低、强弱、停顿的语言技巧,表现作品中不同角色的特点,使形象栩栩如生,同时激发幼儿游戏的愿望。

3.帮助幼儿组织与开展游戏

表演游戏的组织工作较复杂,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支持。首先,教师帮助儿童准备简单的道具,布置游戏表演的场地;其次,通过幼儿协商,帮助幼儿分配角色。开始时,可以请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强的幼儿担任主角,以后鼓励幼儿轮流担任主角。在游戏过程中,鼓励幼儿自己用语言、手势有感情的表演,必要时,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游戏表演,提醒幼儿,帮助幼儿解决困难。最后,游戏结束后,提醒或帮助幼儿收拾道具,整理场所。

四、规则游戏的指导

(一)规则游戏的含义与特点

规则游戏(games或games with rules)是由成人创编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规则游戏是有“明显的规则和隐蔽的想象情景”的。规则游戏侧重直接显性地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或目标,所以规则游戏常常被作为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或形式,在幼儿园教师组织的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由于外显的规则及明确的任务,与创造性游戏相比较,幼儿在规则游戏中自主控制的程度相对较低。

规则游戏的突出特点是规则性。规则是规则游戏的主要游戏手段,主要是用来协调游戏者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事实上,游戏都是有规则的,只是不同类型的游戏,其规则的意义不同而已。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的区别,就在于其规则是为不同的行为需要而存在的。在象征性游戏中,规则是为协调角色和保持装扮世界的情景而存在的,因此它隐含于角色之中,作用在于表现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随着游戏情节的变化,可以在任何的时候被游戏者本人发动,规则的个人随意性较大。而规则游戏中的规则是在游戏开始前就决定了的,并且是游戏者一致通过的,一旦游戏开始便不允许随意更改,除非游戏者都同意才可更改并重新开始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具有“约定”的性质,既可以是参与游戏的儿童自己的“约定”,也可以是成人或年长儿童的“传递”,它在限定的角色内支配游戏者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所以规则游戏中的行为远比象征性游戏中的行为更有限制,更规范化。正由于规则游戏中的动作行为比较规范、严格,因而容易重复和模仿。

规则游戏的另一个特点是竞争性。在象征性游戏中,幼儿是以行为过程本身为目的的,隐含于角色中的规则仅仅是行为规则,他以行为本身为满足,比如“做饭”仅仅是做,并不在意最后是否真的做出了饭。而规则游戏不然,他们是为了结果,为了取胜而游戏的。因此,游戏者的竞争意识鲜明,为了最后的胜利,游戏者往往要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或智慧,但必须在规则的规范下进行,没有规则控制的胜负是没有意义的。

(二)规则游戏的类型

在我国幼儿园,常用的有规则游戏主要有音乐游戏、体育游戏和智力游戏。

1.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指在歌曲或乐曲的伴奏下进行的一种游戏活动,具有音乐和动作相配合的特点。它是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即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表现力以及节奏感为主要目的的游戏活动。

音乐游戏有音乐,有情节,有角色,有动作,有规则,游戏的内容、角色、动作等与音乐相符。游戏过程中,幼儿必须遵守游戏的规则,游戏才能继续下去。

音乐游戏从内容上分,可分为有主题的和无主题的音乐游戏两种。有主题的音乐游戏有主题、情节、角色,要求幼儿在游戏中根据音乐扮演不同的角色用动作和表情表现音乐。例如《猫抓老鼠》,这个音乐游戏是根据歌曲旋律的特点和歌词的内容,分别由一部分幼儿扮演猫,一部分幼儿扮演老鼠,还有一部分幼儿用手环抱在一起作为粮仓。主题情节是老鼠出洞到粮仓偷粮食,小猫抓老鼠。规则是全体幼儿共同唱“猫抓老鼠”的歌曲,第一段时小猫出现,并随着歌词内容做简单动作;唱第二段时老鼠出场,并随歌词内容做出老鼠的动作。歌声一结束,猫开始抓老鼠,抓到后游戏结束。幼儿回到原位,重新分配角色,游戏继续开始。老师可以根据游戏主题内容编出简易动作和队形,准备一些教具,带领幼儿进行游戏。无主题音乐游戏是无主题、情节和角色,常有竞赛、追逐或表演的性质。比如,“击鼓传花”、“占椅子”“丢手绢”等。

2.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以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游戏。通过游戏可以使儿童身体的各种生理器官和系统等的活动,促进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加速了身体的新陈代谢;体育游戏也发展走、跑、跳、钻、爬、攀登、投掷等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增强了对肌肉运动的控制和协调。在完成游戏任务时,需要幼儿克服困难,付出努力,发展了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品质。体育游戏简便易行、生动有趣、富有娱乐性和竞争性而深受幼儿喜欢。

体育游戏的形式很多,按动作性质划分,可分为奔跑游戏、跳跃投掷游戏、平衡游戏等;按增进身体素质,可分为速度游戏、力量游戏、耐力游戏、灵敏游戏等。按游戏的结构性分析,一种结构和规划较复杂的体育游戏,如《小马运粮》。另一种是主要由儿童自己玩的体育游戏,这种游戏一般结构较松散、规则简单,如拍球、投沙袋、抢椅子、躲猫猫等。按有无情节划分,可分为有情节游戏或无情节游戏;还可按活动量大小划分,有无竞赛因素划分,分队或不分队划分。

3.智力游戏

智力游戏是发展幼儿智力而设计的游戏活动,它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使幼儿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活动,完成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目的。智力游戏是幼儿园教学活动常用的形式之一,它将教学因素和游戏形式紧密结合,使幼儿轻松愉快的学习。

智力游戏的种类繁多,以游戏的作用来看,有发展感知能力的游戏,如“小动物的叫声”、“奇妙的口袋”;有发展观察力的游戏,如“什么东西不见了?”“什么地方不一样?”;有发展记忆力的游戏如“谁能跟我一样做(说)”;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游戏,发展思维能力的游戏,如“智慧树”“谁最高?谁最矮?”;发展语言的游戏,如说相反话、接龙等。

以智力游戏的使用的材料不同,游戏可分为操作游戏,这是通过手的操作进行的游戏,如拼图、镶嵌板、拼拆玩具等;图片游戏,如配对、接龙、绝版游戏等;棋类,如五子棋、跳棋等,以及教师根据教育内容自制的环保棋、交通安全棋、行为习惯棋、登山棋等。

按照幼儿的学习内容,智力游戏还或分为语言游戏、计算游戏、科学游戏等。

规则游戏的特点是把正规学习的任务和游戏的形式结合,它符合幼儿学习兴趣性强、目的性、坚持性差的特点,使幼儿以愉快的情绪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幼儿遵守规则与要求的意识,与同伴合作互助的良好品质,以及勇敢、自信的个性品质。

(三)规则游戏的结构要素

规则游戏的构成要素有四个,即游戏的任务、构思、规则和结果,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综合地体现在每一个规则游戏之中,缺一不可。

1.游戏任务

游戏的任务即游戏的目的,一般是根据幼儿特点和教育要求提出的。游戏不同,游戏的任务各不相同,如训练感官,发展幼儿感知能力;语言描述,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练习分类与归纳,发展思维能力等等。

2.游戏构思

游戏的构思就是指游戏的玩法,是为了实现游戏任务对儿童流动提出的要求,其中包括游戏的开始、进行和结束。游戏的构思应根据游戏的任务和幼儿游戏活动的特点来提出,要能引起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幼儿愿意进行游戏,愿意主动地完成游戏任务。

例如,游戏“说反话”,请幼儿相互接半句话,如“大树粗、小树……”,“大树高、小树……”等,看谁出的题目多,看谁答得又快又对。这个游戏主要是通过说反义词的形式在幼儿中相互配合进行,它既能激起幼儿游戏的兴趣,又能丰富幼儿的词汇。

3.游戏规则

游戏的规则就是关于游戏动作的顺序以及在游戏中被允许和被禁止的活动的规定,这是规则游戏的核心因素,是游戏顺利进行的保障。

游戏规则在游戏中起指导、组织、约束幼儿行为的作用,是幼儿在游戏中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不仅可以提高游戏的趣味性,保证游戏的正常进行,而且遵守规则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可以培养幼儿守规律、诚实、友爱、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对小班幼儿的游戏应多通过实物、玩具、简单的动作来进行,对中班和大班要逐渐要求多运用思维和语言进行游戏。

4.游戏结果

游戏的结果是幼儿游戏中要努力达到的目的和要完成的游戏任务。游戏的结果一方面说明了幼儿完成任务和情况,另一方面反映了幼儿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情况。良好的游戏结果可使幼儿获得满足的愉快,并能激发幼儿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四)规则游戏的指导

规则游戏有其特有的结构要素,即明确的游戏任务、玩法、规则和结果,在设计与指导幼儿的规则游戏时,必须符合其特有的结构要素,保证游戏功能的实现。规则游戏的指导有以下步骤:

1.选择和编制适宜的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难易有别,且游戏目的各不相同,因此在选择和编制幼儿规则游戏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根据教育目标和要求进行挑选或改编。

(1)幼儿的发展水平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选择和编制规则游戏的首要因素。比如,音乐游戏的选编要符合幼儿的音乐发展水平,在音域、节拍、节奏、速度等方面各年龄段的要求有所不同的。通常,小班幼儿的节拍应为2/4或4/4拍,速度适中,音域在c1←(d1-a1)→c2;中班幼儿的节拍可以增加3/4拍,速度可较快或较慢,音域在b←(c1-b1)→d2;大班幼儿的节拍可扩大到6/8拍,速度可很快或很慢地变化,音域范围在b←(c11-c2)→e2。

体育游戏的选编应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幼儿动作发展趋势是从大的整体动作向小的精细动作发展,从手脚分别动作向手脚协调动作发展,身体位置从不移动到位置移动,一般小班幼儿选用的音乐游戏动作比较简单,动作变化少,最好是各自单独动作。例如,小班游戏《小老鼠过河》,从动作上看比较简单,全体幼儿做同一动作,只要抓住前一个幼儿的衣服一个跟一个走即可;从游戏规则上看,很容易遵守,幼儿扮演小老鼠抓住前一只老鼠即可;从情节、角色上看,角色单一,情节简单。这个游戏全体幼儿做相同的动作,便于幼儿相互模仿,而且也没有竞赛性质,因此适合于小班幼儿。中、大班幼儿控制动作能力与节奏感都有所发展,可以有一些小肌肉动作如手腕转动等。还可有一些需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动作。

(2)幼儿园教育任务

规则游戏的内容与要求应与幼儿园教育任务的相应部分紧密结合,在幼儿园教育目标的规范下,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比如体育游戏要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选编的游戏应以发展幼儿某一基本动作或培养幼儿某种技能为主要目的,如游戏《小马运粮》要发展幼儿助跑跨越跳动作;《小猴子进城》主要培养幼儿正面钻的动作;游戏《给小动物喂食》主要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摘苹果》主要发展幼儿的跳和攀爬能力。这些游戏都有明确的动作目的,明确游戏目的后才能有效地确定游戏的内容、玩法规则等。其次,游戏也应当具有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价值,规则游戏要遵守规则,这是培养幼儿组织性、纪律性的有效手段,能培养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行为,增强责任感。通过游戏还能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积极向上、机智勇敢、团结友爱、胜不骄、败不馁等优良品质。

(3)生动性、趣味性

生动性,趣味性本身就是规则游戏的一个特点,表现为游戏内容要丰富,情节要有高潮,道具要生动形象,游戏的过程具有竞赛成分,游戏的结果要有胜负。这样的游戏才能对幼儿具有吸引力,才能调动全体幼儿参加游戏的积极性,并使幼儿从游戏中获得快乐及心理上的满足感。如果幼儿对某一游戏没有兴趣,就难以实现其教育作用。

2.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

有规则游戏前的准备工作包括:

(1)熟悉游戏,制订活动计划

游戏前教师应熟悉游戏,根据幼儿的情况制订游戏活动的计划。熟悉游戏首先要分析游戏的目的、要求、游戏的规则和动作的难度。其次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动作、体力、智力情况和心理动态做具体分析,找出游戏中的难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和步骤。如教师在指导幼儿玩音乐游戏之前,对游戏要做认真仔细的分析。首先要分析游戏音乐的结构、性质、情绪、风格、形象特点,分析音乐与动作空间的相互关系,考虑如何引导幼儿感受理解音乐,其次要分析游戏的内容、主题、情节、角色、动作等组成因素,再次要分析游戏的规则,注意规则与音乐的联系,哪些是幼儿容易违反的游戏规则。最后,要做好了解幼儿的工作。帮助幼儿做好进行游戏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以利于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物质准备

物质准备即做好场地、器材和道具等的准备工作,这是规则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比如,在体育游戏中,场地地面要平整清洁,地面标示要鲜明,游戏的玩教具和头饰数量要充足,色彩要鲜艳,这样能增加游戏的情趣和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美感。易损坏教玩具要有备用的。安放的器械要牢固,注意安全,并要根据游戏的内容考虑安放的位置。一些小型体育游戏的器械数量要充足,达到人手一份。在音乐游戏中,根据游戏的内容,做好场地的安排,队形的排列,准备好教具、头饰、角色、服饰等,有预见性地做好一切准备,使音乐游戏活动愉快而顺利地进行。在智力游戏中,老师也要根据游戏内容准备相关的材料。

物质准备不仅是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而且也是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进行物质准备工作,还可以吸引年龄稍大的幼儿帮助划分场地,安放轻的器械,放置游戏物品,以培养幼儿乐于为集体服务的品德,也激发了幼儿对游戏的兴趣。

(3)知识与技能的准备

规则游戏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做基础的,如音乐游戏的重要特征就是在音乐伴随下游戏,游戏的音乐有歌曲和乐曲两大类。所以在游戏前应事先让幼儿欣赏游戏的音乐或学习游戏的歌曲,同时启发幼儿潜在的对音乐的感受,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语言、动作把这些感受表达出来,直到幼儿完全熟悉音乐。在体育游戏前,要让幼儿学习游戏中主要的动作要领,并进行练习。

游戏的主要角色和示范的幼儿可以事先培养、挑选,有的儿歌动作可以游戏前让幼儿掌握,有的情节可先给幼儿讲述。

3.向幼儿介绍玩法和规则

规则游戏是有一定的内容与规则的,幼儿只有明确了规则,掌握了玩法后才能顺利进行游戏。因此,教师应以简明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示范,帮助幼儿了解和掌握游戏的玩法与规则,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幼儿复习和练习,以使幼儿能独立地开展游戏。

比如在音乐游戏中,教师可通过语言讲述、故事、图片、直观教具等向幼儿介绍音乐游戏的名称、内容、主题思想、角色,引起幼儿的兴趣。特别要讲清楚音乐与规则之间的关系,使幼儿明白音乐游戏以音乐为信号。教师要特别强调幼儿经常容易犯规的竞赛性游戏的规则。体育游戏也是如此,对于有情节的游戏,教师应先讲游戏名称,接着讲游戏的玩法即情节、角色之间的关系,怎样做动作等,然后提出游戏的规则,示范游戏中的动作。

教师在讲解时,应站在幼儿都看得见听得清的地方。老师也可以边讲解边示范,帮助幼儿理解游戏。简单的游戏可部分示范,较复杂的要全部示范,也可请幼儿出队协助教师示范。

在幼儿学会后,教师要鼓励幼儿独立地、积极地开展规则游戏。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老师要督促幼儿遵守规则,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和游戏任务的完成。

规则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但是要充分实现规则游戏的发展价值,老师必须重视指导游戏的方式和方法。

小 结

对儿童游戏进行分类是相当复杂的问题,如果说对游戏进行定义是试图揭示游戏的内涵,即游戏的本质与属性,那么游戏的分类,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游戏的外延做出限定。

皮亚杰是按照儿童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分类的首创者。他把游戏的发展划分为三种相互之间呈等级关系的游戏类型,即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游戏。柏顿根据在游戏中幼儿社会行为的不同表现以及参与游戏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游戏分为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的行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日本学者小口忠彦儿童参与游戏的时间长短为参照,将游戏划分为未分化游戏、累积性游戏、连续性游戏、分节性游戏、统一性游戏。依据游戏的活动形式,还可将游戏分为运动性游戏、智力性游戏、装扮性游戏、操作性游戏、接受性游戏。依据游戏的活动内容,可将游戏分为动作技能性游戏、认知性游戏、社会戏剧性游戏、结构游戏。按照游戏的教育作用或目的,游戏分为两大类,即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游戏。创造性游戏是指较多地体现了儿童主动的、创造的主体特征,突出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创造的游戏活动。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规则游戏是指以老师创编为主、具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

在我国幼儿园中,最为常见的游戏分类是按教育功能进行的。这种分类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游戏的特点,并将游戏与其他教学形式结合。因此,对幼儿园游戏的指导也侧重于此。角色游戏的指导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二是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三是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针对游戏过程中的主要环节(确定游戏主题、分配与扮演角色、情节展开、游戏的结束。)进行针对性指导。对结构游戏的指导在于丰富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印象,通过各种方法教幼儿学习必要的结构知识和技能,提供各种类型的结构材料和适宜的场地、时间,制定必要的活动常规,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富有创造性地建构,表演游戏的指导在于选择适合幼儿表演的作品,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帮助幼儿组织与开展游戏。

规则游戏有其特有的结构要素,即明确的游戏任务、玩法、规则和结果,在设计与指导幼儿的规则游戏时,必须符合其特有的结构要素,保证游戏功能的实现。规则游戏的指导有以下步骤:选择和编制适宜的规则游戏、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熟悉游戏,制订活动计划;做好物质准备和知识技能的准备;向幼儿介绍玩法和规则。总之,只有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幼儿游戏的发展价值和教育功能才得以实现。

【学习评价】

1.概念解释

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规则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游戏规则。

2.简述游戏的认识分类。

3.简述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4.简述游戏的教育分类

5.简述角色游戏的特点与结构。

6.结构游戏的特点与构成有哪些?

7.规则游戏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

8.幼儿积木游戏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9.试析影响幼儿选择游戏主题的因素。

10.如何选择和编制有规则游戏?

11.结合实例,分析角色游戏的指导要点。

12.结合实例,谈谈如何指导幼儿的表演游戏。

13.试述结构游戏的指导要点游戏。

14.结合幼儿园实际,谈谈如何设计与指导音乐游戏。

15.结合幼儿园教育内容,编制一则智力游戏。

16.结合大班幼儿健康教育内容,编制一则运动游戏

【注释】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57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69

[3]丁海东.学前游戏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