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严师”严过了头

“严师”严过了头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的“后进生”成了国外的“天才学生”,这个案例在给我们的教育者留下羞涩思考的同时,也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工作,是否存在以下误区呢?进而,教师和后进生之间的矛盾对立越发严重,师生关系逐渐恶化,加剧了后进生的厌学情绪,这对后进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走出这一教育误区,为后进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三节 “严师”严过了头

请看下面的案例:

8年前,王刚因为上课爱接小茬,调皮好动,爱开玩笑,课外爱踢足球而成为某中学一个“后进生”,经常被老师训斥、责骂;甚至因为他的“屡教不改”,而最终被班主任安排单独坐在教室里的最后一排。无奈之下王刚只能走美国读书;8年后,王刚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并被他的美术老师表扬为“天才”。

一个被国内老师视为后进生的孩子,却被美国老师表扬为“天才”。这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与其说让我们看到了王刚的另一闪光面,更不如说是对我国育人理念的一个讽刺,也注定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深刻的反思:中国教育何时不再泯灭学生个性?好动、思维活跃、迷恋运动何时不再被视为学生的“缺点”?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

把跳蚤放在桌子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后来,科学家们在跳蚤的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接下来,科学家们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跳跃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跳蚤已无法再跳了。于是,科学家们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

其实,跳蚤变成了“爬蚤”,并非跳蚤已经失去了本来的跳跃能力,而是因为它们在一次次“碰壁”受挫后开始学乖了,甚至开始下意识地学会委曲求“安”了。可悲的是,实际上玻璃罩已经不存在了,但跳蚤就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

案例中的王刚,他最初的本性何尝不像一只生性活泼好动的“跳蚤”,但调皮好动,甚至有些叛逆的性格,却遭到老师的责骂和打击,用王刚的话说:“当时总觉得班级是分等级的,我始终是差生。”可以推想,如果不是美国老师揭开了王刚头上的“玻璃罩”,这个个性鲜明、思维活跃甚至还有些桀骜不驯的学生,肯定会如同屡次遭到屏蔽的跳蚤那样,因为压抑沉闷的环境而消极沉沦,甚至一蹶不振。

当然,王刚在美国的学业成功案例,并不能说明我国教育一无是处,同样也不能说明美国教育就完美无憾。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意识到甚至承认,由于我们对后进生的偏见,而压抑了他们的天赋和潜力,这不正如那个限制跳蚤跳跃的玻璃罩吗?

一、严师出高徒的认识误区

国内的“后进生”成了国外的“天才学生”,这个案例在给我们的教育者留下羞涩思考的同时,也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工作,是否存在以下误区呢?

1.严师一定出高徒

有些教师奉行“严师一定出高徒”的规训,对后进生只一味地强调严格要求,不主动与后进生接触,了解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不去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成为后进生的知心朋友,结果,师生之间的距离越严越远,甚至出现学生顶撞老师的现象。为师之严,需严中有爱,若只严不爱,严就变为了压,其最终结果是后进生无法理解教师良苦用心,反认为教师在有意跟他过不去而产生逆反情绪。

2.罚而不教

后进生违反了校纪校规时,有些教师认为惩罚见效快,不是细心去教导而是简单地进行惩罚:一是语言惩罚,如学生答不出简单的问题就说,“你父母一定是近亲结婚”;后进生屡犯错误就说,“你根本不是读书的料”;“下次还这样,我一定给你处分”;等等。二是劳动惩罚,如拖欠作业罚扫教室,上课迟到罚冲厕所等。三是金钱惩罚,如迟到一次罚币五角,旷课一节罚款一元等。这样以惩罚代替教育,不但使对后进生的转化收效甚微,而且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语言惩罚的冷嘲热讽、威胁恐吓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心灵受到创伤;劳动惩罚会改变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不再崇高光荣;金钱惩罚使学生形成“货币至上”“金钱万能”的观念。

3.抑而不扬

因为后进生一般成绩较差,纪律观念不强,往往是班主任、任课教师的重点注意对象,有些教师认为对后进生批评鞭策见效快,总喜欢将他们作为“反面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点名批评,指责教训,该表扬和鼓励时却非常吝啬。长此以往,后进生会觉得努力了还是没有进步,还是不被老师认可,因而情绪低落,甚至自暴自弃。

4.堵而不疏

有些教师对后进生往往喜欢定制度,或要求写保证书,规定他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认为这样效果好。其实这种方法是一种典型的“堵”,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后是学生屡禁屡犯,教师感叹“朽木不可雕也”。其实许多后进生并不是不记得纪律制度,而总是因不自觉而犯错,教师应知其心然后救其失。

二、如何对待后进生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待后进生的方法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有的老师则动不动要学生把家长请到学校来。教师这样做,多数都是因为“恨铁不成钢”,对他们这么浪费自己的学习机会感到痛心,更为他们带坏班级风气而感到气愤。显然,教师并没有真正地冷静、理性地对待“后进生”,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毋庸置疑,教师的任何一种方式对待后进生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表达方式并不能让人接受,结果教师总是会觉得自己“吃力不讨好”,学生觉得“老师跟自己过不去”。可见,教师在感情冲动的支配下,很难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进而,教师和后进生之间的矛盾对立越发严重,师生关系逐渐恶化,加剧了后进生的厌学情绪,这对后进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必须承认,教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走出这一教育误区,为后进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达到这一目标,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转变观念,一视同仁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喜欢学习优良的学生,并且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这些学生的身上;对后进生漠不关心,造成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卑倾向。在班级中,有几个孩子总受到表扬,几个孩子老挨批评,结果造成同学间畸重畸轻不公平的现象。对待学生,无论他是出于干部权贵之家或平民百姓之家,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老师也是人,有所偏爱乃至偏心是人之常情,但需要不时地反思自己是否做过了头。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都想得到老师的肯定。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赞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高明得多。”因此我们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眼中学生无贵贱之分,就像我们的五指,尽管长短不一,但各有用途。因此,作为教师要转变观念,对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护。

2.正确评价“后进生”

哪怕是后进生也不愿意别人总说他“不行”。后进生之所以落后,是因为他在某一个阶段的不足确实比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多。许多情况下,一些后进生在开始落后时没有重视自己的差距,觉得与优等生差距不大,自己稍加努力就可以追上;同时也忽视了自己在能力方面的一些不足,等到与优等生之间的差距落得很大的时候才开始警觉。此时,他们并不是完全丧失了弥补自己差距的能力,而是因为看到落后了太多,觉得无论再怎么追也追不上了,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导致差距越来越大,自己也越来越落后。下面看一段小故事:

一个女孩初学唱歌,别人说她的声音非常难听,根本不可能获得成功,因此女孩总是找一个非常僻静的地方,怀着非常自卑的心情练习。不久,女孩发现,每次当她唱完的时候,旁边坐着一位老人总是在用赞赏的目光给她以热情的鼓励。这种鼓励使得女孩认识到了自己的声音并不难听,还是能够得到别人的夸奖。姑娘在老人的鼓励之下逐步确立了自信,坚持练声、唱歌,最终成长为一个歌唱家。成功后,当这位姑娘来到当初练声的地方,想对那位给自己以自信的老人表示感谢时,人们告诉她:老人已经过世了;同时还告诉她,那是一位耳聋的老人——为了鼓励女孩成功,长期以来,老人一直都在装作“听得见”,一直在做出非常欣赏女孩声音的样子。

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所以,教师对于自己暂时落后的学生更要保持信任、尊重、理解、宽容的态度,教育方式也应该多采用的暗示、提醒、激励和督促。

3.委托责任

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事情让某个后进生去做,使其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关心,感受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并体会成功的喜悦。他们在完成老师安排的事情过程中,会逐渐改变对老师的敌意态度,改掉自己的坏习惯,从而产生出积极的教育效果。

4.尊重后进生的人格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后进学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因此,教师要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引导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5.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他们内驱力的环境氛围,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后进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又要提出新的目标。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抓住它闪现的机会,适时地给予表扬。在班级工作中,可有意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工作,更应让一些取得进步的学生介绍经验,发挥作用,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不断努力的信心。

总之,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无论是性格、成绩还是智力都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很快就能接受并消化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有的学生基础差,或者反应较慢,接受知识相对滞后。对于后进生,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不良习惯,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学业的信心,以高度的责任心帮助教育他们,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热爱,取得他们的尊敬和信任,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