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汉语中的连词

古代汉语中的连词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连词“与”一般用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和名词性词组。“与”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主要应抓住其结构关系的不同来加以辨别。介词“与”前后的名词不能互换。“以”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虚化发展而来。介词“以”的功能是介进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则”字作连词,表示后者对前者的承接。

第十五节 古代汉语中的连词

一、与

连词“与”一般用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和名词性词组。如:“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与”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

“与”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主要应抓住其结构关系的不同来加以辨别。如换位法:连词“与”前后的两个名词是并列关系,可以换位而不影响句义。介词“与”前后的名词不能互换。如插入法:介词“与”的前面可以插入副词加以修饰,连词“与”的前面不能插入修饰成分。

二、以

“以”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虚化发展而来。如:“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商君书·开塞》)“以”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对于“以”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的辨析,主要应从它们的语法功能考虑。介词“以”的功能是介进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即使宾语省略,理论上也是可以补上宾语的。

三、而

“而”作连词,使用得比较多,也相当灵活。如:“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而”连接两个动词(名词活用为意动),表示并列关系。

四、则

“则”字作连词,表示后者对前者的承接。如:“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史记·秦始皇本纪》)“则”用在两个相对比的句子中,表示“入”、“出”两种情况下的列举和对比。

五、虽、然

虽:表让步或假设,可译为“虽然”或“即使”、“纵然”。如:“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虽”表示假设,即使死九次(九次形容多),还是没有后悔。

然:原是指示代词,意为“这样”虚化为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左传·襄公三十年》)“然”表示转折,意思是“可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