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比烘托出英雄

对比烘托出英雄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对移山提出质疑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对比描写。这个感叹句置愚公于讥讽的对象,而愚公之妻则是亲切地称“以君之力”,这有实质的差别!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来说,文章中愚公的家人、邻人与智叟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上这些鲜明的对比,也是巧妙的烘托,支持者给了愚公成功移山的有力帮助,反对者则更坚定了愚公移山的信心,同时衬托出愚公移山精神的可贵。——言简意赅,既显示出愚公的远大目标,又表达出他征求家人意见的坦诚。

7 对比烘托出英雄 个性语言见性格

选自《列子》的《愚公移山》,多年来一直入选语文教材,就《愚公移山》的语言表达来说,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鲜明的对比

文章中对于愚公移山的做法,不同人有不同的态度,这一点就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令人深思。从对移山提出质疑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对比描写。一是站在敌对面的智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是无情的讥讽和敌意的嘲笑!智叟讥讽愚公太不聪明,嘲笑愚公残年余力,似乎还有理有据。二是愚公之妻对愚公移山的力量和土石置放的问题也提出质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是善意的帮助和实在的参谋。智叟先以“甚矣,汝之不惠!”这个感叹句置愚公于讥讽的对象,而愚公之妻则是亲切地称“以君之力”,这有实质的差别!

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来说,文章中愚公的家人、邻人与智叟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先是支持愚公移山的家人有口头的支持,更有实际的行动。他们杂然相许而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从行动来看,他们“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文章中对支持愚公移山的邻人描写并不多,只一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但意味深长,连七八岁的儿童都能倾力帮助,难怪愚公批驳智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呢!

以上这些鲜明的对比,也是巧妙的烘托,支持者给了愚公成功移山的有力帮助,反对者则更坚定了愚公移山的信心,同时衬托出愚公移山精神的可贵。

二、个性化的语言

首先是愚公本人的语言富有个性。“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言简意赅,既显示出愚公的远大目标,又表达出他征求家人意见的坦诚。最具特色的语言描写还在于愚公面对智叟的讥讽时,毫无退缩,进行强有力的反驳。以意味深长的理由回应智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如此推论:“而山不加增”,因此“何苦而不平”完全成立,这使智叟不能不服,难怪河曲智叟“亡以应”呢?是啊,愚公的这番语言表达使愚公持之以恒的性格更加突出,使愚公移山精神更加完美。

其次,文章中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语言描写也很有个性。正如前面所说,以愚公之妻的质疑和智叟的讥讽对比中可见其善意帮助,体现了传统的中国妇女贤内助的性格;而智叟的恶意讥讽和愚公的批驳一比较,既显现智叟的顽固不化,更使愚公的人物形象更加完美。

另外,文章中家人支持愚公的语言描写也很有个性:“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简单一句话却充分表现了愚公的子孙们对愚公的全力支持,也是具体回答了愚公之妻的质疑。

以上的语言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人物性格;在写法上灵活多变,或直接描写语言,或以表情辅助语言描写,如愚公的“长息”和子孙们的“杂然相许”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原载山西《新课程·北师大版七年级》2009·春季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