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

让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的确,只有当我们的评价更具有人性化,更富有艺术性,更贴近学生的心灵,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评价需要清晰明快地向学生报道其结果,尤其是课堂上的评价。激励评价是引导学生成功的“门坎”。传统的课堂评价,教师一言堂,遏制了学生思维发展与情感的建构。如果教师熟谙学生的心理,多一点人情味的评价,那么课堂教学的旋律一定会更加和谐完美,我们的评价也会更贴近学生的心灵。

第二节 让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应当把知识的评定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建立在相互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的确,只有当我们的评价更具有人性化,更富有艺术性,更贴近学生的心灵,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一、适切评价是走入学生心灵的“捷径”

评价需要清晰明快地向学生报道其结果,尤其是课堂上的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通过巧妙的评价处理课堂上的意外,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一堂语文随堂课上,我在执教二年级上的教材《白鲸得救了》。正讲在兴头上,突然,一学生举手告状:“老师,华同学在哼歌。”“没有!”“我听见的。”全班哗然,课堂一时失控。

学生在课堂上说错了话,做错了事,老师是批评、指责,还是尊重、宽容学生呢?如果姑息或者不予理睬,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教师不会在课堂上指责学生的错误行为。那么,今后课堂教学的纪律如何把握和操控?如果能巧妙地将批评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既可以呵护一颗稚嫩的童心,又化解了他在课堂中的尴尬,还帮助其纠正了学习中的缺点与错误,避免因过分指责造成的自卑、自负的消极心理。

于是,我问华:“你会唱哪一首歌引导白鲸游出冰区呢?”他涨红了脸,略加迟疑之后,说:“我会唱‘挥着翅膀的女孩’。”“我也会唱!”“我也会!”也许是前几天十分钟队会上刚学过,孩子们一下子激动起来,充满稚气与愉悦的歌声回响在教室里。

多一些尊重与宽容的评价,及时运用贴切的点评,不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反省能力,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有利于形成学生身心健康的学习状态。

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有什么样的评价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它如同一根杠杆引导着教育教学的趋向,调节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改进着学生的学习环境,它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教学过程的智慧棒、学习活动的润色板。

这,无疑给孩子们插上了希望的翅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具体项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和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因此,适切评价是走入学生心灵的“捷径”。

二、激励评价是引导学生成功的“门坎”

美国心理学家费鲁姆的期望理论指出:“人的积极性不仅来源于实现目标得到价值,更取决于实现目标的概率。”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门坎效应”,即一个人一旦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孩子们估计到实现目标的概率很高,便会积极努力。一旦实现了较小的目标,迈过第一道“门坎”, 再加上教育者的鼓励和引导,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便能最终实现教育者的预期目标。

有一次,我借班上课,执教二年级下的教材《芭蕉花》。

我问:“哪位小朋友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介绍芭蕉花?”一位小女孩站起来细声细气地说:“样子像尖瓣的莲花。”“大家听见了吗?”“没有。”

“老师猜想,你眼中的芭蕉花一定很柔美。能介绍给大家听吗?”“样子像尖瓣的莲花。”

“响亮多了。请看图,样子像什么?”“样子像尖瓣的莲花。”

许多学生不由自主地和着小女孩一起大声地回答。

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是不同的,在学习发展过程中总有个性差异、水平差异:回答支支吾吾,这多是考虑不成熟、不自信的表现;常常忘记带学具,作业丢三落四,这是马虎的坏习惯在作怪……指导、评价学生时,我们要充满期待和关注,对学生每一次的表现都有层次的评价引导,循循善诱,帮助其在反复尝试中获得成功,扶植其自信,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意识并促使其产生进取的动力,从心理上得到满足。激励评价是引导学生成功的“门坎”。

三、情感评价让课堂多一点人情味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他们的生命活力会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课堂生活中,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居于认知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

传统的课堂评价,教师一言堂,遏制了学生思维发展与情感的建构。课堂评价多一点人文性,多一点征询商量,可一改师生单向交流的学习局面,利于创造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全身心投入。

例如,“我们一起来看,这些作业中,你比较喜欢哪几本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兴致盎然地交流。“还有几本,需要在哪些地方改进呢?”借助这种民主的评价氛围,学生在肯定评价中获得学习的自信与满足,在否定评价中积极思维,大胆表现。由此可见,这样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最有意义的。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感受幸福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评价急需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走近学生的心灵,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课堂评价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浓厚的人情味将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情感的建构。

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发生了改变,教学评价也悄然发生着转变。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它应当成为师生共同生活、展现自我的舞台。如果教师熟谙学生的心理,多一点人情味的评价,那么课堂教学的旋律一定会更加和谐完美,我们的评价也会更贴近学生的心灵。

几年来,我也欣喜地看到学生在评价改革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

首先,孩子更有自信了。

在以“全面评价、重在激励”作为考核目的的评价改革中,学生拥有了更多、更强、更为持久的自信。在考核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学习尖子获得了期终免考资格,中等学生有机会考出自己满意的水平;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放低难度,看到了自己在进步的喜悦。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不满意,可以申请重考的机会。再也不会出现考试前的焦虑症,学生的自信性大大增强。

其次,孩子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了。

长期以来,孩子对于自己的评价通常是不够准确的,不是过高,就是偏低。在考试中,安排学生互评的项目就是教师有意而为之的。在考核别人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小伙伴的水平,也在比较中反省自我、审视自我,最终对自身的水平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评价。民主化、人性化的评价使学生敢于、乐于、善于主动参与,小小年纪的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欣赏自己、欣赏他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教师发放的每月一份的“学习单”中,了解和梳理了即将学习的内容,根据教师推荐的解决学习障碍的路径和方法自我学习、自主思考。他们对学习的目标更为明确了,对自我的评价也更为清晰了。

再次,孩子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了。

对于评价,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评价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特别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素质进行了评定。在评价过程中,邀请家长、学生共同对学习习惯进行考核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否能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是否能抓紧时间做作业、字迹是否端正、学习是否主动等,是孩子们常常记得挂在嘴边也逐渐重视起来的评价内容。

学生已经意识到了一次的考试固然重要,但对于学生来说,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可贵。于是,上课高高举起的小手多了,作业本上字迹端正多了,碰到问题时,紧锁眉头独立思考的学生也多了。

最后,孩子更加重视全面发展了。

很多情况下,语文对于书面考核给予极大的重视,而听、说、读常常一笔带过,忽视了学生语言文字的综合发展。在多种评价手段与方式的支撑下,学生对听、说、读也逐渐重视起来。尤其是在采用分项评价这一体系之后,学生不再简单地说我的语文成绩好与不好,而是可能会说我的语言积累情况良好,但我的阅读能力还需要提高。学生更加清楚自己在学科学习中的症结所在,教师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摸清问题根源,归纳点拨思路,引导学生反思,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的改革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缕春风,有了它的吹拂,换来的将是促进学生主体的、多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