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小学会包容

从小学会包容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妈妈问妮妮,幼儿园的同学当中,谁是她的好朋友,妮妮列举出了一连串的名字。妮妮睁圆了眼睛看着妈妈,认真地说:“丫丫不是。丫丫太丑了!”指出缺乏包容性的行为。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态度。如果孩子的安全受到威胁,应联系事情发生时任何在现场负责的人。家长或许很难接受天真无邪的孩子嘴里会说出这样不近人情的话,但是在儿童心理学家看来,对于妮妮和丹丹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表现出来的“无情”一点也不奇怪。

从小学会包容

行为表现

妈妈问妮妮,幼儿园的同学当中,谁是她的好朋友,妮妮列举出了一连串的名字。妈妈又问:“丫丫呢?丫丫是你的朋友吗?”妮妮睁圆了眼睛看着妈妈,认真地说:“丫丫不是。丫丫太丑了!”妈妈惊呆了:“什么?你说什么?”妮妮重复了她的答案。妈妈说不出话了,她不明白才4岁的孩子怎么能分清“美”或“丑”,而且怎么能够按照美丑来决定谁能够当朋友呢?

行为解密

孩子从3岁开始就会对人进行分类,并且能判断出哪一类人更好一些;到了5岁,他们会把一些优良的品德与自己认为好的那类人挂钩。由于孩子长大后面对的世界是多元化的,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父母应尽力帮助他们改变偏见,塑造具有包容性的性格,而最好的时间是在孩子幼年的时期。

包容教育是父母需要在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的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你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主动提出讨论的话题。帮助孩子认识到他在哪些方面与别人有所不同:他可能比同学矮、戴眼镜、擅长踢足球等,然后将这些特征与他所注意到的别人身上的不同特征进行比较。告诉孩子这样一个事实:有些人会因为看到了别人与自己的差别就认定别人比自己低一等,但是你和你的家人并不这样认为。

指出缺乏包容性的行为。你可以用在社区里看见的一件事情,或者电影中描述的某个场景作为教育的契机,从这些事情开始讨论缺乏包容的行为和你希望孩子持有的态度。

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态度。给孩子示范一种包容、开放的态度,给孩子阅读一些介绍各种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书籍,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和展览,停下车一起欣赏清真寺的圆屋顶或者小教堂的彩色玻璃,与各种类型的人建立社会交往。

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赞赏。告诉孩子关于自己的家族、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总之,包容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孩子获得自信和他人尊重的必要心态,是使世界的大门向他敞开的神奇力量。你今天一点点的精力投入,会影响到他一生的生活品质。如果你认同这一点,请从现在开始,和孩子一起走入包容的广阔天地。

如果别人对你的孩子持有偏见——

1.确保孩子的安全不会受到威胁。如果孩子的安全受到威胁,应联系事情发生时任何在现场负责的人。如果受到威胁的不是孩子的身体,而是他的精神,则要引导他说出心中的感受。

2.要强化孩子的意识,让他知道发生的这种事情是错误的。你可能会告诉他有人曾给你起过绰号。

3.让孩子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任何事情做好心理准备,教他学会使用一些句子,比如“别这么叫我,这不是我的名字”。如果问题没能解决,要和负责这些事的成年人谈论,比如老师。

如果你的孩子中伤别人——

1.立刻阻止这种行为,告诉你的孩子你不能容忍这样的行为,而且你会严肃地看待这件事情。

2.帮助孩子分析他对别人的成见或者偏见为什么不正确,并且指出给人起绰号会伤害别人。让孩子换位思考,从而体会到仅仅由于自己和别人存在差异就受到捉弄是什么样的感觉。

3.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展现你包容的一面,为孩子起到示范作用。如果你错误地评价了一个人,就要坦率地告诉孩子你先前对这个人产生了误会,并且告诉孩子产生误会的原因。

行为贴士

你可能一直以为偏见或者歧视是成人世界的事情,其实在孩子小小的脑袋瓜里,早已经不经察觉地形成了党同伐异的苗头。真实是可爱的,但是真实也往往给我们带来尴尬。

家长或许很难接受天真无邪的孩子嘴里会说出这样不近人情的话,但是在儿童心理学家看来,对于妮妮和丹丹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表现出来的“无情”一点也不奇怪。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约翰·乔斯特博士认为,对于幼儿来讲,注意到与自己有区别的一类人的共同点并感到奇怪是很自然的。而当孩子发现一些他们比较在意的区别,往往会报以奚落甚至敌意的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