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识梯形》的课前调研及课后反思

《认识梯形》的课前调研及课后反思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研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基础,检测学生对梯形、梯形边的长短以及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判断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这节课我结合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猜图形—找图形—做图形”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

第七节 《认识梯形》的课前调研及课后反思

【课前调研】

一、调研课题

1.课题:一年级《认识梯形》课前调研。

2.课题确立:由于我今年新接一年六班,承担一年级数学课的教学任务。数学教学时,我对每个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和喜欢的学习方式等不够了解,之所以在学习《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之后学习《认识梯形》,是因为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所有要求孩子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因此,我进行了课前调研以达到把握活动设计的起点,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调研目标

目的在于掌握一年级学生学习基础,事先了解学生能否理解梯形的特征,能否找出相应的图形,更好地把握活动设计的起点,提高教学质量。

三、调研对象

一年六班全体学生。

四、调研方式

1.问卷调查(全班70名学生)

在调查过程中,发放问卷70份,收回有效问卷70份,问卷调查的有效回收率为100%。

2.访谈(从好、中、差三个层面各抽取3名学生)

五、调研内容

1.问卷调查(全班70名学生)

(1)让学生找出图中不是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

img58

(2)这个一边可以当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

img59

(3)这个两边有一样长滑梯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

(4)数一数每幅图中有多少个梯形,在旁边的(  )内写出相应的数字。

img60

(5)量一量,比一比,长方形和梯形的各边长是关系否一样长?

img61

问卷设计目的:

调研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基础,检测学生对梯形、梯形边的长短以及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判断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2.访谈问题(从好、中、差三个层面各抽取3名学生)

(1)来了一些小朋友,他们说肚子饿了,想吃梯形饼干,你能帮助他们吗?

(2)你会折梯形吗?会折直角梯形吗?试着折一折。

(3)你是怎样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是梯形的?

(4)你喜欢有关梯形的知识吗?在学习有关梯形的知识时,你喜欢与小组成员合作、动手操作、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还是希望在老师引领示范下学习新知识。

访谈设计目的:初步了解一年级小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程度如何,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形式的学习方式。

六、调研结果统计

1.问卷调查(全班70名幼儿)

通过调研发现:对于梯形,大多数孩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找图形”中,孩子都能一眼就把等腰梯形找出来,只是对一些倒着的或是不规则的梯形认识有点模糊。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对梯形形状的描述:“梯形有两条平平的边,还有两条斜斜的边”,以及让孩子把梯形和长方形重叠起来比较,让孩子对梯形有进一步的认识。

2.访谈结果(从好、中、差三个层面各抽取3名学生)

(1)来了一些小朋友,他们说肚子饿了,想吃梯形饼干,你能帮助他们吗?先请你从各种形状的饼干中挑选出1块梯形饼干,举起来给老师检验。再选择2块不同的梯形饼干,给同伴检验后喂小朋友,并对小客人说:“请吃梯形饼干。”(教师在旁注意检验)

通过调研发现:操作活动让学生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有两名学困生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加强。

(2)你会折梯形吗?会折直角梯形吗?试着折一折。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特别是三名学困幼儿的表现非常棒。从访谈中我也了解到在学习梯形的认识时,各幼儿班的数学老师让学生进行过多次折图形的练习。

(3)你是怎样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是梯形的?

img62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通常是用直观的观察来判断,在我提出要准确判断时,才提出用直尺量长短来判断。这也反映了学生的普遍认知特点。

(4)你喜欢有关梯形的知识吗?在学习有关梯形的知识时,你喜欢与小组成员合作、动手操作、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还是希望在老师引领示范下学习新知识。

通过调研发现:小学生普遍喜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七、调研结果分析

1.通过调研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为更好地把握活动设计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目标、重难点、活动流程。2.活动设计要本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通过调研可以发现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认识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个别学生数学语言表达不够流畅,在活动设计中要考虑发挥学习小组中优生的示范作用,以便让学生可以使用完整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培养同学间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

【课后反思】

对于梯形,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中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因此,这节课我结合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猜图形—找图形—做图形”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何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教师如何导才到位,是这节课重点需要注意的。在教学中,我主要结合以下几点来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节课由“猜图形”导入,学生在猜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亲身参与并获得成功的过程。当最后一个梯形出现时,很多学生没能猜出,这样就不自觉地引起了他们的疑问:为什么会猜错?这样就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了解梯形,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欲望。

在做图形之前,我没有让学生直接拿材料做,而是设计了一个在学具筐里找梯形的环节,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对梯形进行一次再认,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出一个做图形的环节。

二、提供素材,自主学习

书上在做图形的环节,给出了四个范例,学生在预习时肯定都能掌握。如何让他们真正动脑、动手呢?于是除了课本上提供的材料外,我又准备了正方形形状的、长方形形状的、三角形等,这样,让学生看到与课本上不同的东西,更能激起孩子的探索、创造欲。在课堂上,学生用这些材料确实做出了不同的梯形。更有孩子用三角形做出了梯形。“你是怎样折的?”虽然学生讲得不是很到位,但我认为这很真实,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就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

课后,我想,如果让学生脱离老师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自己动脑想一想,他们是不是会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呢?

三、设计课堂,提出问题

在“试一试”中,在学生自己独立量完了上底、下底和高之后,我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说答案,而是请一位学生上来边指边说:上底是……下底是……这样,既有了测量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梯形各部分名称的巩固。在汇报第二个直角梯形时,我问:“为什么它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使学生在以往三角形学习中获得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更明确地知道了:如果梯形的一条腰和梯形的底互相垂直,那么这条腰就是梯形的高。不过遗憾的是,我应该再加一句:这是个什么梯形?在汇报到第三个梯形时,我又问:“为什么不再上下两条边之间画高?”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化了梯形高的概念的认识,同时也了解到并不是在上面的就叫上底,在下面的就叫下底。

当然,在设计问题这块上,我做得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并且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与引导性,这点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四、重视课堂,多元评价

在教学时,我还不吝啬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做得很好,我就夸奖他:“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的想法真好!”“你真是个小天才!”这样无形中就激励了孩子的一些很有创造性的想法,也提升了孩子们思考的积极性。如果做得不好,也鼓励他:“加油!”“再想想,听听其他同学的建议。”同时,还要注意学生之间评价、小组之间开展评价、同桌之间相互评价以及自我评价。学生既能从中学到别人的优点,补己之不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