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教育与人为教育的关系

自然教育与人为教育的关系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反对压制儿童自然发展的经院主义教育。卢梭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虽都是物主所造,但毕竟这一切还要通过人才能完成。自然与事物的教育。期间如果由大人伸手扶助,用以人为教育,便失去自然与事物教育的宝贵机会,这对孩子无疑是一种不可挽回的损失。他在《忏悔录》中认为,自然教育用一切考验来锻炼孩子的体质。卢梭认为自然对孩子的这种锻炼可以使孩子去掉身上的不良习惯。

五 不失自然——启蒙后期与卢梭

卢 梭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年)祖籍法国人,生于瑞士。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思想家。他自幼丧母,幼年时由父亲教养,10岁起由舅父抚养,16岁开始流浪生活。后旅居巴黎,结识狄德罗(Diderot,1713—1784年)、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年)等人,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工作。主要著作有《新爱洛绮丝》《爱弥儿》《忏悔录》。卢梭于1761年在他的小说《爱弥儿》中指出女人“衣着俭朴,在家中辛勤劳作,永远不要到需要讲话的公众集合会上去……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看到被孩子们围着,指挥佣人干活,为丈夫谋得幸福生活,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的母亲这样的情景更感人,更让人尊敬呢?”“我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他在哲学上持自然神论,反对传统宗教教育,提出人生良心、理性和自由的天性至善论;教育顺应天性发展的自然教育论。认为人类教育的来源有三:天性、人事和事物。天性是人的善良禀赋;人事是教导者的启发培养;事物是指环境,三者合一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反对压制儿童自然发展的经院主义教育。按照儿童身心发育特点将教育分为四个阶段:2岁前为婴儿期,以养护身体为主;2至12岁为儿童期,以体育锻炼和感观训练为主;12至16岁为青年期,以智育为主;16至20岁为青春期,以道德、宗教教育为主。强调儿童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反对对儿童进行说教和体罚,倡导自然终结法。其教育思想对马斯道(J.B.Basedow,1723—1790年,在德国创立泛爱学校)、裴斯塔洛齐、福禄贝尔、杜威等有较深的影响。

回归自然教育。他在《爱弥儿》中指出:孩子教育中一个始终存在的问题是如何保护孩子的自然本性不被扭曲而得到顺畅的发展。在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多变的时代,做到这一点尤为不易。卢梭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虽都是物主所造,但毕竟这一切还要通过人才能完成。为了拯救这种社会现状,须有先见之明,不能让幼儿这棵幼苗受到各种意见的损害;不能让幼儿人的形成的自然发展受到人为的障碍。这种人为障碍是影响人的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过于相信人作为唯一的教育者在人的形成中的贡献。所以,他认为,影响人的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源于同一个神所创造的自然、人和事物。即自然教育是指人的肌体和器官形成和发挥功能的客观必然性;人的教育是教人如何生存发展;事物的教育是指人有关事物的本身经验。内心支持的自然和通过感觉说出的事物一旦达成协调,人就再也不能称自己是唯一的教育者了。由于自然教育、人和事物相互依存的一致性,孩子就能向着自己目标毫无阻碍地前进。他还指出,为了确切地理解这三种教育的协调的必要,不妨看一些具体的例子。例如,当人为的教育先于自然的和事物的教育而被施行时,将会是什么结果呢?卢梭说,这种情况我们常在那些溺爱孩子的家庭中看到,其结果是孩子易发脾气,焦躁不安,产生一些不能饶恕的想法。这样的人为教育,对孩子来说比气候、天时的不顺还要有害百倍,是孩子的祸根。他指出,我们一般所说的人,即使受到各种事物的抵抗,受到人意志的抗拒,也不会灰心生气,而会朝着一个正确的目标前行。那些在更自由、更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平民孩子,比起那些用违反孩子意志的人为手段培养出来的富家子弟来大不一样,表现出天真活泼、健康、自主性强。应该说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自然与事物的教育。他针对孩子学步指出,孩子为什么要走路?这是孩子身体机能和四肢发育的自然要求,是肌肉、骨骼、神经等各系统的协调动作。孩子学走路,学步跌到并伴有疼痛,由于受到自然教育与事物教育的支持,慢慢地会体会到正确的方法。期间如果由大人伸手扶助,用以人为教育,便失去自然与事物教育的宝贵机会,这对孩子无疑是一种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为以自然与事物的走路教育,必然包括跌痛,甚至经常造成外伤,是幼儿学步一种必然。

如果孩子学步不跌跤,就没有跌跤摔痛的体验,这种提心吊胆的培养是很难成功的。因为疼痛是孩子学步的第一课。也是他首先应有的心得。如果一个人不知道痛苦,就不会有人的感情,也不会知道同情的温暖。这种人对任何事不会感动,也难同别人交往。可见,对孩子施以自然教育和事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幼儿教育时,控制人为教育的介入,加强自然和事物教育的成分,对小而软弱的孩子来说,不会有大的危险,家长尽可放心。就是说,在普通情况下,孩子即使跌倒,但由于人小,不会把腿跌断,即使用棒打自己,由于力气小,也不会把手打断。万一孩子跌倒,头上跌出一个包,或者鼻子跌出血、手腿摔破皮,也不要惊慌失措地跑到孩子身边。如果孩子看到大人担心地赶过来安慰、同情他,会认为自己身上出了大问题而哭叫。反之,如果看到大人无谓的样子,就很快恢复平静,甚至连伤痛也不当回事了。幼小年龄接受不慎造成的伤痛,能增强自身勇气。培育顽强的性格,可终身受益。

从锻炼身体到体育。他在《忏悔录》中认为,自然教育用一切考验来锻炼孩子的体质。肉体越弱,越要命令;肉体越强,越要服从。如牙痛、饥饿、口渴、疲劳等都是锻炼的主要因素,有时还要面对生病及其他危险的考验。卢梭认为自然对孩子的这种锻炼可以使孩子去掉身上的不良习惯。

他指出,如果人事教育既能适应自然教育,又能为孩子锻炼作出贡献,那是值得肯定的。古代人坚持体育锻炼而使肉体和精神强韧的范例,给了与之有明显区别的现代人很好的启示。他以蒙田为例说明在强化孩子心灵的基础上加强体育锻炼,使之不断增强防病、抗病的能力。

使人颠倒的这种范例是斯巴达的孩子赤足奔走之类的众所周知的情况。现代孩子脚上总是穿着皮鞋,有心人怀疑这样做法不妥,要求孩子用自己的脚皮直接踏在地上。在房间里、游戏场、草坪上自由玩耍,当孩子高兴这样做时,不但不要责备,大人还要与他们一起跑,不过,要注意清除碎玻璃之类的危险品,以免刺伤孩子的脚。

他还认为,有助于肌体发达的一切运动、容易使四肢强健的一切活动都可以采用,如跳远、跳高爬山跨越障碍等,无论哪个项目都能锻炼身体保持平衡。孩子的一切运动,必须是有氧运动。根据年龄特点,要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活动。父母和教师要细心观察、分类指导,倍加保护。

不能允许任何妨碍孩子的这种身体训练和发育的东西存在。首先,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衣着应宽松舒适,让四肢活动自如。可是,现在许多人都让孩子穿得过多,浑身不适意。特别是在幼年期,更应注意它的弊病与危害。对孩子来说,耐寒训练比耐暑训练更有必要。为什么呢?卢梭认为,从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进行比较就能看出,过度的严寒比过度的炎热更能使人的身体变得健壮。他还注意到,8月份往往是幼儿死亡率最高的月份。当然,孩子的身体在慢慢长大,随着肌体组织渐渐结实,带领孩子们经常进行一定数量的阳光照射训练,孩子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还能陶冶大自然情操。总之,穿得单薄与轻快地扭动身体,应该是幼儿经常的锻炼项目。

他还指出,哺乳期的婴儿是靠睡眠长大的。进入幼儿期,保证充足时间的睡眠十分重要。由于白天游戏活动较多,必须引导早睡,每天不少于15个小时。如果发现有夜梦症、夜尿症须早期治疗。体育锻炼对任何人都有良好的催眠作用,对幼儿来说,游戏活动更能提高睡眠质量,也更能促进身心健康。

感觉的训练教育。他在《忏悔录》中还指出,孩子虽然没有大人那样的敏感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孩子感觉器官的能力一点也不比大人差。所以,要从小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让他们通过五感学会判断和思考,学会体验和认知,这正是卢梭等人所说的“吾感故吾在”这一命题的基础。

所谓五感,第一感是触觉,它遍及全身。如果身体某一部分受伤,它就会发出警告。如果一块大石头搬不动,感觉就会首先报告大脑。因此,对触觉进行特别的训练是完全必要的。有些眼睛看不见的人,正因为视觉丧失,不得不依靠触觉,所以触觉练得十分敏锐。与此相反,一个视力健康的人在用触觉时,总是习惯先用视觉,眼睛比手先到达对象,所以,触觉总是不如视觉,不用等到触摸,眼睛就已作出了判断。这样,从小时候起他们触觉作出的判断总不如由其它感觉器官作出的判断完全和精确。为了弥补这个缺陷,须积极地锻炼触觉,可以让孩子在晚上没有灯的地方做一些游戏。如在一间大房子里摆放着今天他们用过的各种玩具。引导孩子走进黑房间,用手触摸玩具,确认后说出名称,以确认的多少取胜。通过这种形式多样的游戏,提高触觉能力,提高战胜黑暗的勇气和感觉的敏锐性。另外,这种游戏的安排不要让孩子想到是神话中魔女的集会,而要让他们觉得这是教师正在房间里指导他们游戏。又譬如让孩子触摸大提琴,训练他感觉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的微妙区别,识别什么是厚重音与尖锐音,什么是高音与低音等等。要是训练有素的话,加上视觉的帮助,孩子不仅能借此掌握求知的事物,还可以修正由其他的感觉所导致的不确切的判断。

五感的第二感是视觉。视觉训练孩子最有兴趣,可以利用自测游戏进行。譬如教师可以向孩子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这棵树上的樱桃要摘了,用多么长的梯子够得着?过这条小河,用多么长的木板架上才能过去?要在较大的人工湖里钓鱼,钓丝的长度够不够?要在两树之间做秋千,用多么长的绳子才能够用?通过这类视觉活动培养孩子自测力、判断力和度量知识。

五感的第三感是听觉。听觉训练一般通过唱歌等活动,让孩子的耳朵对节奏与声调等有敏锐的分辨能力。要让孩子们首先练习创作完全正规的,符合儿童特点、具有教育意义的乐章。如果他们懂得了乐章与乐章之间的密切关系,懂得休止与终止的巧妙,就大致可以说达到了听觉训练的目标。

一般说,模仿性的、戏剧式的音乐不适合训练孩子。卢梭甚至希望不用那些让孩子分心的歌曲教孩子。而主张必须专门创作孩子感兴趣的、适合他们年龄的、内容单纯的歌曲进行训练。要让他们有兴趣愿学、乐学。杜绝死板、枯燥的音乐训练。总之,卢梭认为音乐始终要让孩子感到高兴,而不要让他们觉得是一件苦差事。

五感的第四感是味觉。味觉训练直接关系孩子身心健康,所以要特别关注。上古时代以来,老天通过味觉告诉我们哪些东西是有益于健康的。上古时代的人最忠实地听从上天的教导,他们的味觉认为水果、蔬菜、草叶及海品是有益的。要培养孩子从小就习惯清淡饮食,主要让他们懂得味道的微妙区别,懂得什么是自然所教给我们最合口的味道,不要过分挑剔、不要偏食,更不要贪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五感的第五感是嗅觉。嗅觉训练总是与味觉训练联系在一起。由于两者的器官在口中相连,我们在品尝食品时,一定要运用嗅觉。嗅觉训练要让孩子知道苦辣酸甜是怎么回事,不要哄骗孩子。孩子们因病吃苦药,要讲清苦药治病的道理;孩子喜欢吃甜食,要讲清吃甜食的危害。经常进行饮食常识的教育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卢梭认为,如能对孩子施以五感的正确训练,则综合这些感觉的统觉就会得到明显的表现。亚里士多德将它称之共通感觉。后来的康德(Kant)则称之为先验的统觉。总之,让孩子这样从小就受到正确的感觉训练,对他们日后显示形而上学的英知的直观是大有好处的。

现代英知们看到幼儿灵魂的独特性,希望它得到自然而又轻松愉快的陶冶,面对社会历史提出的严格而又广泛的此时此地的问题,以态度严肃的回答,继续着近代教育迈出的第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