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性格的内涵

性格的内涵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观指的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总体观点与根本认识。性格还能反映一个人的品德。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道德评价的因素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性格在个性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它对能力与气质有着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性格能够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其服从生活实践的要求。”气质也会对性格的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

性格的内涵

一、性格的定义

性格是人们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中,在自己的社会行为方式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你自己与别人之所以有所区别,主要在于性格。

根据我国一些心理学家的理解,性格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品德。

这是性格系统的第一个层次。世界观指的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总体观点与根本认识。世界观是性格的主导因素,它支配着人们对现实的一切态度和行为方式。

性格还能反映一个人的品德。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道德评价的因素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例如,忠诚于人民、遵纪守法对社会有积极的意义,而奸诈、虚伪、狡猾则会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

第二,性格表现在人们对现实的态度之中。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和对待社会的一种心理倾向,态度既包含人们对事物的评价,也反映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的喜爱或者厌恶、接近或者逃避。例如,当地震的灾难降临时,有的人为了他人的安全和集体的财产而不惜牺牲自己无比宝贵的生命,有人却逃之夭夭或者趁火打劫。这就是人们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

第三,性格也表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之中。

行为方式是每个人的活动特点及其表现形式,通过人们经常的具体活动,行为方式不断地得到强化、巩固并且逐步趋向稳定。

恩格斯说过:“一个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做什么是活动的内容,怎样做一般就是指行为方式。当行为方式趋向稳定与成熟以后,就变成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行为方式的自动化,不需要太多的意志努力和思维上的指向就能够完成。与行为方式相比,行为习惯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第四,性格是一个人稳定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性格反映出一个人一贯的生活作风,在个别情况下那些一时性的、偶然性的、情境性的表现,不能够代表那个人的性格特征,只有当一个人的态度比较稳固,在这种态度的影响之下的各种行为方式经常发生时,这种态度与行为方式才具有性格上的意义。例如:一个人偶尔食言,不能说他性格不诚实。当然,假如一个人偶尔偷窃,那可就是违法了。

概括地讲,性格在个性心理特征之中,具有核心的意义。例如,毛泽东同志在评价鲁迅时说道:“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正因为鲁迅先生的这种性格,使他的个性闪烁着光芒,成为一个敢于直面人生的真的猛士。

动作迟钝、老实稳妥,很多人会感到迷惑,这不都是反映性格特点的词语吗?其实不然,一丝不苟与老实稳妥反映的是人们的性格特征,活泼好动与动作迟钝则反映人们的气质特征。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从性质上看,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并且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之中。由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对现实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必然具有社会的性质,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的存在更加重了性格结构的社会意义,使性格具有了好坏之分。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们的性格会千差万别。

气质则不同,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中的外部动力特点,它主要由神经系统的某些生物学特点所决定,它基本不具有道德评价的意义,没有好坏之分。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们的气质通常表现出相同的特点。

从气质与性格的形成过程来看,气质形成得早并且一般不容易发生什么大的变化;性格形成得晚,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比气质的变化要快速得多。

第二,性格与气质的相互作用。

性格在个性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它对能力与气质有着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性格能够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其服从生活实践的要求。”例如:一个在逆境中奋斗多年的人,一定会在生活中使用自己高度的自制力去控制容易发怒、易于冲动的气质特点。

气质也会对性格的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抑郁质比黏液质更有利于培养敏锐警觉方面的性格品质;胆汁质的比黏液质更有助于培养勇敢果断、忠诚主动方面的性格品质。

性格与气质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