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性格的形成

性格的形成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性格的形成中国古代曾经长期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人出生时是性善还是性恶?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文化社会因素等。有精神病的家族,后代精神病的发病率与血缘关系的远近成正比。生理成熟的程度对性格的形成也有影响。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性格,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性格的形成

中国古代曾经长期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人出生时是性善还是性恶?《三字经》的说法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的生活、学习、环境不一样,后天的影响不相同,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现在看来,这段话是错误的,其错误在于将人的气质与性格混为一谈。人出生时虽然具备某种气质却不具备某种性格,既然性格不存在,当然,也就谈不上“性本善”的问题。人的性格像年轮之与树一样,记录着一个人所经历的整个生活的信息,是在后天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文化社会因素等。

(一)生理因素

一个人的性格,或善良或残暴,或勇敢或怯懦,或勤勉或懒惰,或诚实或虚伪,或乐善好施或吝惜小气,虽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其发生和发展受到来自遗传因素和个体的生理变化因素的影响。不仅人的生理解剖机能如相貌、体型等与遗传有关,而且,人的心理机能如气质、智力等也与遗传有关。有精神病的家族,后代精神病的发病率与血缘关系的远近成正比。性格以个人的一定的素质为前提,没有素质这个生物学前提,性格就无从产生。就连人的外貌等生理上的特点,特别是生理上的缺陷,对性格的形成也有影响。小儿麻痹后遗症、身体伤残、太胖或太瘦、个头过低、少白头、斑秃、面部有斑麻瘢癜或青春痘、兔唇、说话口吃等有生理缺陷者往往被人们注视,经常受到人们的品评,从而引起患者心理上的不平衡,容易形成其内向的性格,产生自卑、敏感、嫉妒、孤僻、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生理成熟的程度对性格的形成也有影响。早熟者的特征是爱社交,关心遵守社会常规和社会准则,社会化程度高。而晚熟者则不大遵守社会常规和社会准则,有我行我素的倾向。健康程度也会影响到性格的变化。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因此,社会的因素在家庭有一定的体现。父母的文化程度、行为举止、教育观点、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等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双亲教养态度不同,对子女性格的影响也不同。在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虽然占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尽管家庭主要成员对其在教育目标上非常一致,都希望贾宝玉长大后登科取士,光宗耀祖,但因其在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上存在着严重分歧,使得对贾宝玉的教育作用互相抵消。他父亲贾政认为男人应该“留意于孔孟之道,委身于经济之间”。这种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作为工部员外郎的贾政有此思想,无可厚非。但是宝玉不好好读书,不与士人接触,整日与女孩子们厮混,与贾政的期望大相径庭,却受到贾母的百般庇护。秉承以严制家的贾政,无可奈何下,只能保持对儿子的高压态势,儿子见他胆战心惊,犹如老鼠见猫一般。在这样的氛围下他只有把一丝希望寄托在棍棒解决问题上。在中国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棍棒之下出孝子”是家庭教育的首选手段,贾政不是神,不可能有现代人的教育理念,至于要“勒死”宝玉,那也是恨铁不成钢,在情绪失控状态下的所作所为,并非本意。

贾母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她把宝玉当做“心肝”、“命根子”一样来珍视,对他的宠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于贾政的严厉管教,她不以为然。宝玉不敢去见贾政,她就说“不要紧,有我呢”。有一次,贾政打了宝玉,贾母大发雷霆,说:“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赌气要回金陵老家,使得贾政不得不向母亲叩头认错。正是他们的不同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未能使宝玉向着他们期望的方向发展,而是形成了懦弱而又叛逆的双重性格。

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有的家庭凝聚力很强,所有成员之间互相体贴,互相关心,互敬互让,相处其中,使人得到和谐温暖、诙谐幽默的感受;有的家庭谈不上有什么凝聚力,一盘散沙,成员之间缺少关爱,或自私冷漠、言语尖刻、目光挑剔,每每事前不积极地寻找解决办法,采取防范措施,事后推卸责任,互相埋怨,缺少担当;还有的家庭貌合神离,成员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针锋相对,互相猜疑,经常闹无原则的纠纷,争吵不断,甚至大打出手,不可开交。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后两种情形的家庭,不仅对其心理成长、个性形成不利,同时还会阻碍他(她)的智力发展。

在一个完整的家庭,父亲带给子女的是安全感,母亲带给子女的是温暖感,单亲家庭、或者近年出现的留守家庭由于亲人的缺失或分离,使孩子在安全感、温暖感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从小受到溺爱的子女,会养成任性、娇气、傲慢、执拗等不良性格。家庭氛围民主和谐,管理得法,容易使子女形成独立、坚强、乐于助人、有创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性格。

(三)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对学龄儿童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环节,其对知识的系统性讲授,可以训练学生系统地、有明确目的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可以培养其坚定、顽强等性格的意志特征;要求学生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可以培养其责任心、自觉性。反之,如果学校的教育观念落后,以升学为目的,重点放在少数尖子生身上,教师上课的进度、难度以尖子生为准,不考虑学困生,对学困生缺乏关爱,有的学校甚至以学习成绩为依据排座位,成绩越低,座位越靠后,提问、板演都没有学困生的份,抹杀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影响着他们良好性格的形成。而尖子生只注意应考训练,教育内容狭窄,个性培养欠缺,加上超强度的训练,精神高度紧张,疲于奔命,经受不住失败的打击,也会形成人格上的缺失、体质上的下降、性格上的扭曲。近年来不时发生的校园悲剧,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性格,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威信的教师,学生言听计从,他的高尚品格如强烈的进取心、强烈的责任心,富于同情心,谦虚朴素等,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没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不愿接受其教育,其消极性格如挖苦讽刺学生,偏心、神经质等,可能无形中对学生产生自暴自弃、不求上进等负面影响。

(四)文化社会因素

儿童都是在某种文化、社会和某种特定的经济地位中被教养起来的,因此,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经济地位都会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都会影响人的实践活动,从而在其性格上打下烙印,形成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典型性格。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影响个体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即使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某种性格特征的形成,其影响因素也是很复杂的,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是这些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它们的影响程度随性格特征或随个人而异。例如,生理因素可能对某些性格特征是重要的,而环境因素如文化、社会阶层、家庭等,可能对另一些性格特征较为重要。同时,性格形成或改变的心理原因也可能因人而异。就同一种性格特征而言,各成因的重要性也是因人而异的。

2011年3月31日20时30分许,浦东机场上演了一场人间悲剧。为向母亲顾某索要留学所需学费、生活费,23岁的汪××乘班机从日本东京到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在留学日本5年的时间里,他没有打过一份工,所需费用,全由母亲供给。前来接机的母亲看到久别重逢的儿子,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是好。谁知儿子劈头就是费用问题,当母亲说自己没有财力继续供给汪××时,汪××从随身携带的背包内拿出准备防身用的两把尖刀,向母亲的头部、手臂、腹部、背部连砍、刺9刀,致母亲身体多处裂创伴左侧血气胸,肝、胃、脾破裂,左肝静脉破裂,腹腔积血,右手肌腱断裂。汪××被随即赶来的民警控制,汪母被送往医院救治,后经鉴定已构成重伤。虽然,汪××经司法部门权威机构鉴定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具有限定刑事责任能力并具有受审能力。经治疗,汪母的身体基本恢复,她多次陈述自己负有一定的责任,希望法律能够从宽处理自己的儿子。在看守所里汪××也多次表示了自己的忏悔之意,希望法律能给自己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但法律是无情的,浦东新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伤害罪批准逮捕并提起公诉,经浦东新区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判决汪××有期徒刑3年6个月。汪××不服判决,提出上诉,2012年3月12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认定被告人汪某犯故意伤害罪,决定维持原判。

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文化的因素,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家庭的因素。大量事实表明,由于一些家长对财富、地位的片面追求,和同龄人、同事、同学攀比后造成的心理落差,将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只注重孩子的生理需要,使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却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诸如爱、尊重、归属感等等,不考虑孩子的理想、愿望,其结果导致一些孩子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心理失衡,一些孩子因为得到父母过分的关爱而心理失衡。这些心理失衡的孩子,用一时冲动而不考虑后果的种种行为,走上了与父母期望相反甚至犯罪的道路。

关于环境对性格的影响,一千多年前的《三字经》作者,或者确切地说,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就已经注意到了。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如果从小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被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一心一意地教育孩子。战国时期,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以割断织机上的布的行为来教育儿子。

一般来说,人的性格,到了中学时期即青年期就已初步稳定了。但是性格的形成并不限于儿童、少年和青年时期,在人的整个生活中,性格特征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虽然这种改变是比较困难的,但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变化以及主体的主观努力,在青年期以后,性格还可能发生某些大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