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漠视孩子的感受,直接命令他

漠视孩子的感受,直接命令他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是,等到孩子会说“人话”以后,爸妈这种细致、体贴的“猜心”技能,就慢慢地退化了。来理解孩子的状态,表达我们的关心,也协助孩子理解自己的状态,弄清楚自己的感受,之后就能发展出思考接下来“怎么办”的能力。这就是孩子承担太多压力所造成的结果。先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再慢慢引导孩子考虑到周遭的环境、人的感受,陪孩子以他的基础作出最好的选择。

03 漠视孩子的感受,直接命令他

教养情境

“小平,不要动妈妈的东西!”、“小平,马路很危险,不要乱跑啦!”……3岁的小平,让爸妈很伤脑筋,他们搞不懂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一个口令一个动作,自己家的孩子却总是那么不听话,叫他别做的事,他偏偏爱做,总是要挑战大人呢?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你说我像云,捉摸不定,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很适合当做某些亲子关系的主题曲呢!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当孩子还是婴儿时,只要他一哭,爸妈就会说:“怎么啦?肚子饿了吗?尿布湿了吗?……秀秀喔!”一边安抚孩子,一边猜测孩子的心情。再大一点,等到孩子牙牙学语时,无论孩子说了任何只字片语,爸爸妈妈都会努力地翻译孩子的意思。虽然,这个小人儿还不会说“人话”,但他总感觉爸妈很懂自己。

可是,等到孩子会说“人话”以后,爸妈这种细致、体贴的“猜心”技能,就慢慢地退化了。所以,当孩子哭的时候,你会说:“哭什么?讲清楚为什么啊?”当孩子兴奋地说:“妈妈,看公~公~公交车”时,冷淡地响应说:“公~什么,好好说一次‘公交车’”;孩子在学校打架回来,一进门就破口大骂:“为什么又打架,我不是说过不可以了吗?”……慢慢地,你的孩子只能高唱:“其实我用不在乎,掩藏真心,怕自己不能负担,对你的深情,所以不敢靠你太近!”亲子之间的代沟自然也就越来越大。

想让孩子不听话,就命令他吧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他努力地探索周围的环境与事物,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建立出“我也会”的自信来。

在友缘基金会工作12年的资深专职老师詹纯玲,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家庭与孩子,经常提醒爸爸妈妈们,亲子之间也该谨守“人际界线”:包含身体的、心理的与所有权的界线,才能够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

然而,爱孩子的爸妈,常常“越俎代庖”做出踩线行为,总是用命令句来指挥孩子,代孩子感受与思考,比方对孩子说:“怎么吃这么少?赶快把这碗饭吃完才能下桌……”“天气变冷了,穿外套才可以出去玩。”“那边很危险,不可以去那里玩!”“你又在揉眼睛了,一定是困了,马上去睡觉。”……

但是,你又不是孩子,怎么知道孩子的感受呢?面对爸爸妈妈的命令,性情温顺点的孩子可能就“放弃自我”,自己不去感觉、不去思考,反正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等着爸妈来指挥就好;个性强一点的孩子,不是听而不闻、我行我素,就是在爸妈拿出权威的时候,才勉为其难配合一下,等到爸妈不在身边,就为所欲为。

将心比心地想一下,谁会喜欢一天到晚被人呼来唤去呢?就算我们长大了,也当了爸爸妈妈,每当我们的父母又用“我为你好”的理由来命令我们时,是不是也会在心里嘀咕着:“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干嘛老爱管我呢!”而我们的小宝贝虽然小,但他也是个独立的个体,身为爱他的爸妈,我们有责任协助他成为能够独立思考、独当一面的人,如果只一味地命令他,是绝对没办法帮助他的。

用说理取代命令

那么,该怎么协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呢?关键就在于:“不要命令孩子,而要和孩子讲道理”。人本教育基金会副执行长谢淑美,常和爸爸妈妈分享最重要的两个秘诀:不要说教,而要说理;先说“怎么啦”,再说“怎么办”。

这个时候,你的心中或许会浮现出一个想法:“孩子还那么小,就算讲道理他们也听不懂吧!”然而事实上,讲理不是要你和孩子说一长篇的大道理,而是“在真实情境中,协助孩子理解状况,掌握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和选择。”因此从婴儿时期,就可以开始和孩子讲理。

当一个小婴儿哇哇大哭时,爸妈不会直接塞奶嘴给他,而是说:“怎么啦~是尿布湿了吗?还是肚子饿了?……秀秀喔!”一边安慰他的情绪,一边拼命地猜他要表达什么,你不会生气地觉得他是在给你找麻烦,这就是在和孩子说理。

说理要从小就开始,从孩子还是个婴儿时开始,在他哭的时候安慰他说:“怎么啦?”就算孩子长大后也是一样,继续通过“怎么啦?”来理解孩子的状态,表达我们的关心,也协助孩子理解自己的状态,弄清楚自己的感受,之后就能发展出思考接下来“怎么办”的能力。这一个过程,看起来很像只是在关心孩子,然而,这却是很重要的“练习说理的过程”,因为,我们的关心能够帮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转化为旁人也能够理解的话语,自然而然,孩子就越来越能够表达自己的感觉,不再只会闹情绪,越来越有好好讲理的能力。

倾听孩子的感受

想要跟孩子说理,建立亲子间好好说理的习惯,一定要愿意聆听和理解(协助你理解孩子,也让孩子理解你),然后基于理解厘清状况,再来想怎么做比较好,怎么做是自己最不会后悔,是自己能够承受得来的。这个过程,是理性的发展,不管多大的孩子都一样,就算孩子很小,也可以用比较清楚简单的语句,多帮他一起猜想,让他理解情形。

比方说,当小孩进到厨房玩煤气罐时,除了赶快把孩子带离现场,也要问孩子:“怎么啦?为什么你那么想去碰这个,是因为觉得很好玩吗?”有时候,也许他只是想要来找妈妈,到了厨房才突然兴起想碰煤气罐开关。

当孩子有情况发生,比方说和同学吵架,或是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时,其实是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是最脆弱的时候,大人如果不能通过倾听,理解孩子的感受,只会一股脑地说教,对孩子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孩子当然没办法承担这种庞大压力,只好逃走了。

孩子小的时候,可能还会傻傻地听训,长大以后,他自然就学会把自己的问题隐藏起来,不让爸妈知道,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而电视与平面媒体中的青少年自杀新闻,受访者的爸妈和家人也常说:“他平常都很乖巧听话,怎么也没想到他会这样!”这就是孩子承担太多压力所造成的结果。

允许孩子“做不到”,允许“再等一下”

孩子不是爸妈的附属品,你应该认真地把孩子当成一个有情感、有知觉,独立的生命来对待,当他发出任何信息时,愿意多去了解,协助孩子弄懂到底怎么了,多花一点心思,协助孩子理解和感受,并经历这些选择,培养出孩子面对这个困境所需的各种能力。

先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再慢慢引导孩子考虑到周遭的环境、人的感受,陪孩子以他的基础作出最好的选择。然后,有耐性一点,因为孩子不可能一天就从“不会”变成“很会”。过程中要允许孩子“做不到”,允许“再等一下”,这是孩子非常重要的成长过程。爸妈不只是照顾孩子的身体,更要陪在孩子身边,理解他的感受,当那个很亲很亲的人。

照顾孩子的心情绝对比照顾身体重要。身体在安全无虞的情况下,照顾以基础的需要就好;感情的照顾则要特别用心,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这样孩子就算是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觉得:“我能行的!”并持有“我知道这很困难,不会责怪自己”的自信。

每次的说理,都是爸妈陪着孩子厘清感受,然后培养出解决能力的过程,这样的成长经验,将让孩子充满安全感与自信心!

多以激励代替指责,孩子其实没有你想的那么差。

先问“怎么啦?”陪孩子厘清感受,再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爸妈的疑惑

我觉得自己很会和孩子说道理,可是为什么孩子还是那样不听话呢?是我说道理的方式不对吗?

当孩子老是不听话时,就是一种警示,提醒你要再次省视自己是“说教,还是说理”。

说教和说理的不同在于:说理是在真实情境中,协助人理解状况,掌握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和选择;说教就是脱离真实的状况,只说出一个绝对的真理,让人无从反对它,只能服从于它,但真实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比方说,当孩子在马路上跑来跑去时,你除了说:“不可以跑,这样很危险!”也要理解孩子的想法,陪他想清楚,为什么这样不好,问问孩子:“为什么你跑这么快,是很想赶快去游乐场玩吗?还是你觉得跑得很快很棒呢?”先照顾孩子的感受,再来说道理:“你跑这么快,路上的车子来不及看到你,一不小心就会撞到你了。”“你喜欢跑,等一下我们到公园再来跑,这样会比较安全!”在这样的沟通过程中,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他自然也比较能接受大人的建议,同时慢慢练习判断环境与行为的危险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