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过早玩电脑小心变成“电玩脑”

过早玩电脑小心变成“电玩脑”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研究显示,过度沉迷于打游戏,不管是在线游戏或电视游乐器等,大脑的结构将变成“电玩脑”,而电玩脑的脑波状态与老人痴呆症相似。所谓的“电玩脑”,是指人类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区”功能降低,甚至停止作用,此时脑波中β波的活动数值将变得非常低。相关研究也发现,当人类过于迷恋网络游戏、手机短信、具有刺激性的电影或录像带、电视节目时,“前额叶皮质区”的功能就会降低,这样的大脑就被称为“电玩脑”。

过早玩电脑小心变成“电玩脑”

有的家长感到苦恼的是,孩子爱看电视也就算了,至少还是在他们的视线范围里看得到的行为,有什么问题还可以互相讨论,但有些孩子则是沉迷于网络当中,计算机的操作只有一个人,大人看不到,也不放心,而且孩子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玩,玩到忘记吃饭、睡觉,作息乱成一团。

2004年“台湾青少年休闲生活”调查,最常从事活动的第一位是上网或打游戏,其次是看电视、逛街、听广播或CD、运动等,从事运动之比例明显下降。有研究显示,过度沉迷于打游戏,不管是在线游戏或电视游乐器等,大脑的结构将变成“电玩脑(Game Brain)”,而电玩脑的脑波状态与老人痴呆症相似。

2009年台湾儿童媒体使用行为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每天只有不到4小时的闲暇时间,其中3小时花在媒体上,占闲余时间的75%。网络则是小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媒体,小学生每天平均打手机的时间近9分钟;上网约47分钟;70分钟看电视,约49分钟打游戏。”

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事实,无法避免也无从防范。怀疑孩子是否有电玩脑的倾向吗?那么就先要了解什么是“电玩脑”。所谓的“电玩脑”,是指人类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区(Prefrontal Cortex)”功能降低,甚至停止作用,此时脑波中β波的活动数值将变得非常低。

专家指出,占大脑35%的“前额叶皮质区(Prefrontal Cortex)”,是对全身发出指令的控制中心。它大概有人的拳头那么大,具有抑制“本能”的功能。这个部分和记忆、感情、团体的沟通、创造力、学习有关。如果前额叶皮质区并不发达或被损伤的话,就会有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情形发生,也就是说“前额叶皮质区”具有控制感情和犯罪的功能。

相关研究也发现,当人类过于迷恋网络游戏、手机短信、具有刺激性的电影或录像带、电视节目时,“前额叶皮质区”的功能就会降低,这样的大脑就被称为“电玩脑”。电玩脑的人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攻击性、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散漫、过一天算一天、做事无精打采。

◆我的孩子是否患有“电玩脑”?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电玩脑”呢?先看看你的孩子是否具有下列特征:

·非常努力学习,但成绩差强人意。

·理解力不够,经常陷入鸡同鸭讲的困境。

·记忆力差,学过的东西总是记不住!

·懒散、不积极、总是无法按时完成作业。

·有过于好动的倾向。

·注意力不集中,性情过于急躁,影响学习效果。

·情绪舒解能力不够,无法忍受挫折!

·容易产生压力、紧张不安!难以控制的攻击行为!

·想象力、创造力不够,总是要别人提示下一步。

·人际关系及环境的适应力差!

·警觉性不够,反应总是慢一步!

·失眠睡眠不足,晚上总是睡不着。

上述的状况是不是和多动症的现象很类似?是的,原因在于两者大脑前额叶皮质区功能比一般人弱,以至于表现出来的行为相当类似。虽然没有研究报告明确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我们也可以合理的推测,假如过早让孩子长时间接触电视与电脑,可能会引发后天性类似的多动症状。

◆别掉入自我满足的陷阱

现代的家长爱子心切,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花大把大把的银子帮孩子买各种教学录像带、计算机益智光盘和有声书,也为孩子挑选优质电视节目,但却只是让孩子一个人看录像带或节目。这对于孩子来说,他只是看到图像在晃来晃去,也许耳濡目染之下会跟着嗯啊几句,父母就会觉得花钱购买这些教材是值得的,而掉入一种自我满足的陷阱。

但所谓对于电脑、电视的接触以及全脑开发课程,的确有时间点上控制的必要,因为这三者都有使孩子容易在进行活动当中受到视觉、听觉的强烈刺激,这样会导致孩子对于小学、初中的课程以文字为主的书籍会产生很大的倦怠感,因为学校老师上课不可能提供太多的视听享受。孩子接受这些刺激的同时,也要给孩子阅读或下棋等静态活动的经历,以免将来适应不良。

家长们可能以为这些是益智光盘,是为了让孩子学习而购买的道具,是有益于孩子的,但是其实它们的制作和电玩游戏比起来,对还是婴儿的孩子而言,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所以效果也是相同的,而且认真的分析起来,教具光盘的互动模式还没有电玩游戏强,同一个题目做四次就会知道答案了,电脑游戏同一个关卡闯关的方式不一样,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根据孩子游戏角色的不同,故事脚本多线发展,反而挑战性更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