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由敬物走向感恩

由敬物走向感恩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一直很关注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一番提问加讲解,使这些六岁多的孩子对自己每天握在手里的这个“朋友”有了新的了解。接着,我又不失时机地让他们说说把这些失散多时的朋友领回去以后怎样对待它们,其实也就是让他们自己想想爱惜物品的好方法。

由敬物走向感恩

侯 玲

低年级孩子的手似乎总是有着某种魔力,一节课下来就能把自己的桌面和桌兜搞得一团糟,一天下来足以把自己的书包搞得脏乱不堪。

我曾在孩子们每周调换座位时,见过这样一个书包:课本的封面完好的没几本,刚用过的数学计数器上的珠子七零八落,水彩笔面目全非。要在这样的书包里找寻需要的东西,的确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这给孩子们的学习也造成了很多麻烦。

这样的现象特别在刚入学的低年级孩子身上比较普遍。孩子小的时候就不懂得爱惜物品,不善于整理和清洁,要是养成了这样的不良习惯,长大了也不会有所改观。我一直很关注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

铅笔是低年级孩子最常用的学习用具,所以也就成了最容易被丢弃的东西,而丢东西的孩子从来也不会寻找这些本属于他们的铅笔。只是家长们反映比较强烈,说孩子在班里总丢东西,怀疑是不是班里有孩子故意拿别人的东西。其实,这些东西是怎么丢的,我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开始的两个月里,每每有孩子捡到铅笔,我都会请他放进教室一角的盒子里去。两个月后的一天,我把这七八十支铅笔包在一个纸袋里,郑重地向孩子们展示,请大家猜猜里面是什么。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我提示大家:“它们在平时学习中可是你们的好朋友。不过,虽然它们给你们出了很多力,可是现在它们的主人却不要它们了。它们一直躺在一个寂寞的角落里,等着新的主人收留它们。”

班里立刻炸开了锅。

在孩子们的疑惑与不解中,我打开了纸袋,请孩子们猜猜它们是怎么和主人走失的,说说铅笔是怎么制成的、经过哪些人的劳动,并教育他们要用一物爱一物。一番提问加讲解,使这些六岁多的孩子对自己每天握在手里的这个“朋友”有了新的了解。

接着,我又不失时机地让他们说说把这些失散多时的朋友领回去以后怎样对待它们,其实也就是让他们自己想想爱惜物品的好方法。很快,好方法就归纳出来了,比如:每次用完要立即放回铅笔盒;下课时要清点一下铅笔的数量;自己的铅笔上可以贴上或写上自己的标记或名字。

为了强化这一习惯的养成,我还特意请班里最丢三落四的孩子当监督员,在下课前对全班同学说:“下课!请同学们整理好文具再出教室。”我日复一日地强化这一行为。

为了防止个别学生“顽固不化”,我向全班宣布:如果课间谁的文具没有摆放整齐,掉落在地面的东西将会被收走,期末为这些文具重新寻找主人,奖励那些会爱护物品的同学。

同时,我也会经常利用榜样的力量,把班里好的现象与不足的拍照下来,每周竞猜,看看拍到的都是谁,对于习惯好的孩子会按照班级表扬和奖励的办法进行嘉奖。

当然,进行这样教育的目的不是针对铅笔,而是告诉孩子们要爱护所有的物品,不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我想:如果孩子们学会敬物,对身边的物品爱护有加,感谢它们带给我们的好处,又何愁对身边的人不懂得感恩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