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人生存之旅

中国人生存之旅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住”是人类生存最根本的需求之一,所以民居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建筑类型;而且,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要解决住的问题,所以民居又是数量最多、最普及的建筑类型。综观中国民居的历史,要从原始社会先民们如何建造居室开始,这要从人类居住遗址的考古发掘、传说故事、文献记载到实物存留,作出全面的审视。适中地带的人可以冬天住洞穴,夏天住橧巢。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北京猿人”居住过的山洞,距今已有50万年。

第十节 中国人生存之旅

民居是指民众的居住建筑。“住”是人类生存最根本的需求之一,所以民居是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建筑类型;而且,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要解决住的问题,所以民居又是数量最多、最普及的建筑类型。

综观中国民居的历史,要从原始社会先民们如何建造居室开始,这要从人类居住遗址的考古发掘、传说故事、文献记载到实物存留,作出全面的审视。

中国国土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现仅以文化发展较早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下游地带的民居演变为主,加以概述。

通过记述神话传说的文献和考古发掘所得,可以确认早期的人类是住在天然的洞穴里(穴居),或是住在树上(巢居),以避免风吹雨打,兼且不易为野兽所伤害。古文献中关于上古时期巢居、穴居的记述很多,如: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礼记·礼运》)

可知先民们的居住方式就是“巢”与“穴”,而且是地势低下的地方住“巢”,高爽的地方住“穴”。适中地带的人可以冬天住洞穴,夏天住橧巢。

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北京猿人”居住过的山洞,距今已有50万年。在全国各地发现的原始人居住过的洞穴已不计其数,这种洞穴一般都建在地势较高处,邻近河流,便于生活及从事狩猎、捕鱼。而巢居因不可能留存遗迹,故没法得到有关巢居的详细资料。

一、上古民居

人类为了方便出入,深入地下的穴居逐渐改向上升至地表,而高处的巢居则降低至接近地面。前者形成半地下的木骨泥墙建筑,后者形成干栏式房屋。

在人们共同狩猎与耕作中,逐渐形成了聚族而居,单体的住房聚合为村落,近年考古方面已发掘出多处有一定规模的原始社会民居聚落,例如陕西西安半坡村及临潼姜寨遗址。姜寨是距今五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有五座大房子,并各有若干小房子环绕,五座大房子共同面向一个广场,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环境写照。

在长江下游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考古发掘到一处居住建筑遗址,是一长条形干栏,木构件已具各式榫卯,距今已有六、七千年。

有关夏商时代的居住建筑,重要考古所得是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和殷墟,不过所获多是宫殿、墓葬等,一般平民仍住在地穴里。在四川成都十二桥则出土了一处干栏式建筑遗址。

周代实行礼制,建筑平面表现为方正,前堂后寝,左右对称,有中轴线等等。在陕西扶风凤雏村出土的“中国第一四合院”,虽然并非住宅,但可以显示在西周时期,中国建筑的庭院式布局已十分成熟。

虽然至今仍没有发现战国时代民居遗址,但文献上有关民居的名词已很全,如门、墙、户、牖、塾、中庭、室、寝等,出土墓葬中的棺椁、榫卯的精细程度,已跟今天相差无几。

二、汉代民居

直到汉代,地面上的民居遗存仍是空白。由于木构建筑不耐久,地面上的汉代民居现已无迹可寻。文献记载虽极丰富,但形象资料仍要靠考古发掘,墓葬中的画像砖、画像石、明器陶屋以及壁画等,可以作为汉代民居形象的参考。另外,地面上留存的汉代石阙、石祠(孝堂山、武氏祠)等,可供了解汉代建筑的结构。

四川成都扬子山出土的画像砖,是一座东汉庭院式民居的图像,分东西两院,大门开在西院。西院第一进院内有斗鸡,第二进院内有鹤舞于庭。正面为一三开间悬山屋顶的房屋,为抬梁式屋架,前檐以插栱支撑。屋内有二人相对席地而坐。东院前半部为庖厨,有井及操作用的案子,后半部有一座望楼,屋顶为重檐四注式的,建有斗栱。望楼是当时流行的建筑,上置鼓,有险时可登楼击鼓求助于邻里,在汉墓中常有陶制的望楼出土。

至于在河南郑州出土的汉墓空心砖上的纹样,是一座住宅的局部,前院临街,有双阙大门,内院有一重檐的大门,房屋为一华美的楼房,内外两院均种植许多花木,外院停放有车马。

此外,近年从全国各地的汉墓葬中出土了极多的陶屋,平面有曲尺形、四合院、三合院、日字形等等。结构有抬梁式、穿斗式、干栏式等,从中可见汉代民居的大致形象。

三、隋唐宋民居

隋唐五代的民居,文献方面的记载已很完备,形象资料则有展子虔的《游春图》、敦煌石窟中壁画上的住宅形象,以及五代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等。展子虔的《游春图》中有两座四合院住宅,取院落的形式,布局依地形环境而建。

唐代对品官及庶民的住房均有特定制度,对房屋间数、架数、屋顶形式、色彩、装饰等都加以规定。唐朝造园之风盛行,著名文人如王维、李德裕、白居易等均建有私家园林。五代时期开始有垂足坐家具的出现。

宋代的民居除文献记载外,形象数据较前更为丰富。宋代的“界画”,为认识宋代民居提供了大量颇为具体的形象。著名的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等,不胜枚举。在《清明上河图》中,可见宋代的农民住宅比较简陋,有些是由茅屋及瓦屋结合而成的一组房屋,墙身较矮。

宋代的手工业发达,技巧提高,民居的形式也多样化起来,如工字形平面,屋顶组合十分繁缛,如十字歇山顶等等,细部装修如窗棂的变化亦很大。宋代的私家造园之风更炽,垂足坐家具到宋代已趋于普及。

四、元明清民居

元代都城——大都中的民居,仍未失汉族文化的传统,如近年出土的元大都后英房住宅遗址,仍属院落式布局。明代的烧砖技术大为提高,反映在民居中,就是院墙大量用砖来建造,并出现了完全用砖砌拱券而成的无梁殿。

明代对各阶层人民的住宅制度规定更为严格,除对品官规定了按品级许用房屋几间几架外,对屋脊、门环、油漆颜色等另有规定,对庶民则规定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色彩,不许造九五间数……。明代住宅遗存至今的还不少,近年在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山西、广东、福建等省都有所发现。

明代家具达到很高水平,如今已驰名全球。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不准在宅前后左右多留隙地建亭馆及开池塘,所以明朝早期造园之风曾没落一时。但到明朝晚期,江南一带富庶之地,私家园林极度发展,明人计成所著《园冶》一书,正是此风之写照。

清代民居至今遗存甚多,有多种类型。由于居住建筑是延续使用并不断发展,而且各地区及民族之间的居住方式又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所以类型的划分是个复杂的问题,现在仅以结构特点,大体划分为如下七种类型:窑洞式、干栏式、庭院式、碉房式、移动式、井干式及其他不同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