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过程卫生

教育过程卫生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所谓教育过程卫生,就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所采取的全部教育措施的卫生问题。因此,也称之为教育措施卫生或学校生活卫生。同时,特殊(残疾)儿童有其发育特点及特殊的卫生要求,他们的教育卫生已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教育过程卫生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卫生、生活作息制度卫生、生产劳动教育卫生、特殊儿童教育卫生等。

第一节 教育过程卫生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教育者的基本任务在于教,受教育者的基本任务在于学。整个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向着一定方向发展,形成某种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过程。青少年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身心发育水平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同时,教育也应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所谓教育过程卫生,就是根据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所采取的全部教育措施的卫生问题。因此,也称之为教育措施卫生或学校生活卫生。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即一般的教学内容);思想品德教育;体育和生产劳动教育。教育过程卫生不仅研究教学工作卫生、体育锻炼卫生和生产劳动卫生问题,还要研究和这些教育活动相联系的学生作息制度的卫生问题。同时,特殊(残疾)儿童有其发育特点及特殊的卫生要求,他们的教育卫生已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教育过程卫生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卫生、生活作息制度卫生、生产劳动教育卫生、特殊儿童教育卫生等。

学生的学习活动既有脑力活动又有体力活动,教育过程卫生的目的是根据不同年龄儿童少年的脑力和体力工作能力、身体健康状况和生长发育水平的特点,对学校的各种教育措施提出卫生要求,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控制、清除不利因素,以提高教育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预防过度疲劳,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正常发育。

(一)学习的心理过程与生理机制

学习过程包括“教”与“学”这一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要研究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包括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等)。学习以脑力活动力主,因而,学生学习的生理负荷主要落在中枢高级神经系统,特别是第二信号系统。同时,视、听器官和维持坐姿及书写活动的肌肉群也积极参与。学习卫生主要是脑力劳动卫生的问题,为了合理组织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必须了解学习的生理与心理基础。

1.学习的心理过程

青少年受教育过程是从感知觉开始,经历信息的接收、编码储存、密码运演和提取等在大脑皮层直接参与和调行下的一系列神经活动,从而产生知觉、注意、记忆性思维等复杂生理心理过程。目前人类对这一神经活动的全过程认识还很不够,因而各项教育过程的卫生措施主要是围绕与学习——记忆活动有关的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来考虑。

学习与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因为有了这种能力,人类才能预见环境的变化,改变环境,使个体与环境相适应。

学习是神经系统接受环境的变化而获得新的知识,新的行为习惯(或称之为经验)的过程;记忆是指获得的知识和行为的保持及再现。用信息论的观点解释,学习是获得信息的过程,即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而记忆是信息的储存及提取。

记忆是学习的主要心理过程,借助记忆,我们才能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运用以往经验解决问题。人脑的记忆分为四个连续的过程:①感觉性记忆。视、听感受器接受信息刺激后在大脑内储存,维持时间通常只有1秒,很快消退和熄灭。此时的信息是较粗糙的资料,例如初见一个生人,听一个电话号码,如果不经过注意和处理很快便遗忘。②短时记忆。粗糙的信息经过加工,例如将生人的名字变成文字的符号,就进入了短时记忆,能保持几秒或更长时间.再现迅速,又称为第一级记忆。③二级记忆。信息刺激被反复感受,信息使在一级记忆中循环,延长了信息在第一级记忆中的时间,可以持续保持几天到几年。④三级记忆。有些信息可以保持终生。二级记忆和三级记忆又称长时记忆。因此,学习中的反复复习,可减少遗忘,增强记忆。

2.学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神经系统不断接受环境刺激而获得新知识、新行为和习惯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种特殊形式的学习过程,它有以下四个特点:①学习的内容以语言、文字或其他形式构成的书本知识为主的间接经验,其学习过程径直、简短;②是在教师的组织下,按一定的教材有计划、有目的进行;③它是—个主动积极的认识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情感、意志等;④其学习效果既与学习者本身的心理发展有关,也受教师教学水平和教材组织是否合理有关。

研究学习过程的理论很多,认知心理学家运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提出的学习过程理论,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刺激、个体和反应三个变量。刺激(包括口头语言刺激、非语言刺激、书面语言刺激)和反应(口头语言反应、非语言反应、书面语言反应)均通过个体进行交互影响,形成一系列反馈活动的动态过程。其中个体是研究学习过程的最重要因素。刺激是否被个体接受,受到个体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的影响。刺激后作出怎样的反应,反映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由学生的活动实现的。在信息输入和输出之间还存在着分析、综合过程。分析过程即是学生通过注意和知觉,使输入的信息从信息源分离出来,综合阶段则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便于储存和提取。而分析与综合两个阶段又要经过个体差异的过滤。也就是说,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着外来的信息对他是否有意义。如果有意义而得不到任何激励(激发求知欲),则这些信息就会被排挤出去,也就没有学习而言;如果输入的信息被认为有意义(增长知识)而被选择、则进入综合阶段,进行加工储存。这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2)影响学习过程的因素。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①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学习态度、个性特征等,组成一个学习的动力系统。各种非智力因素在个体身上具体形成和集中表现为学习态度,这一系统不直接介入学习,而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习潜能,调节学习的进行,具有始动、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功能。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学习动机具有核心意义,它制约其他非智力因素,激发和调节学生的学习活动,推动学习活动的进行。②智力因素。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技能、学习迁移等,组成一个学习的操作系统。学习的操作系统承担着对各种知识的加工处理工作,如获取新知识,复习旧知识等。在学习的操作系统中,思维能力是具有核心意义,它参与并制约着其它智力因素,保证学生认识活动的进行和知识的学习。③控制因素。包括教师的讲授与指导,教材的组织与呈现,班集体、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学生成绩的考评,其他教学辅助手段等,组成一个学习的控制系统。

3.学习的生理机制

学生的学习是随意的、复杂的、有意义的生理过程,语言、文字、符号等刺激通过视、听分析器,把兴奋传至大脑皮质的相应功能区。经过神经元对这些兴奋的分析、综合和选择,把最重要的、符合愿望的兴趣或为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进行接受、编码、储存以及密码运演和程序编制等一系列的神经活动,从而产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二)学习疲劳及其预防

学习疲劳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脑力作业能力明显下降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从生理学观点看,疲劳与休息是能量消耗与恢复相互交替的机体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疲劳与休息的合理调节,可使学生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锻炼与提高。在一定的范围内,学习疲劳对学生集体并没有害处,相反,学生如果长期缺乏应有的学习疲劳,这会引起机体内部活动失调,如睡眠不良、食欲不振、精神不振等“闲着难受”的现象。但如果长期高负荷的脑力劳动,则导致慢性疲劳(又称过劳),这是一种病理现象,非短时休息所能恢复。

疲倦是疲劳的主观感觉,是机体对疲劳的一系列变化的反应。学习疲劳的感觉主要表现为头昏脑涨,全身乏力,嗜睡失眠,易激动,肌肉松弛,头部觉热而足部觉冷等。疲倦与疲劳的生理机制基本相同,但疲倦主要是个体的主观体验,有时也有例外。如由于情绪的兴奋,引起下丘脑中枢的积极活动,脑干网状结构和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活动提高,使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占优势,此时疲倦感就不出现。这种情况常出现在工作要结束时或儿童在从事有兴趣的工作时。反之,当对工作无兴趣或工作单调乏味时,尽管工作不久,工作能力尚未下降,个体主观上已感觉疲劳。儿童少年易受外在动机或内在动机的激发,成因为甲状腺活动加强,提高了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往往过度兴奋,因此,更要注意疲劳的客观表现。

1.学习疲劳的机制

就其性质来说学习疲劳主要是心理疲劳。学习疲劳是学生长时间学习或重复单调的练习,大脑皮质细胞功能损耗超过其功能限度时所引起的作业能力明显下降。此时皮质细胞就停止工作,使功能迅速恢复。

(1)疲劳的生理机制就巴甫洛夫提出的保护性抑制学说,学习疲劳是在一定紧张程度和一定持续时间后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属生理情况。其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全身的工作能力的暂时性降低,经短期休息便能恢复,固亦称急性疲劳。学习过程中不能要求不发生疲劳,但可以采取措施使工作能力维持在较高水平,以延缓疲劳的到来,尤其重要的是必须防止疲劳发展为过劳。

(2)学习疲劳的心理机制一般情况下,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学习效率的变化经历四个时期,即学习初期的加温期,中期的适应期和补偿期以及最后的下降期。

在加温期,生理机能加强,但效率并不高。适应期,生理和心理已适应学习需要,完全介入学习活动,能量消耗越来越大。无疲劳或轻度疲劳。在补偿期,能量难以满足学习需要。动态平衡被打破,出现疲劳,但由于抑制力和责任感等,学习效率仍维持在一定水平或稍下降。下降期,进入明显疲劳,学习效率下降。研究学习疲劳的目的,在于怎样使加温期和下降期持续时间缩短,使适应期和补偿期延长。

疲劳的动机理论告诉我们:疲劳体验与个体的学习任务的能量与任务的需要、动机水平有关;单纯靠控制学习内容、缩短学习时间、增加休息是被动的消极办法、更积极的办法是激发学习能量,如通过教育及激励手段,增加个体的学习动机。

2.学习疲劳的表现

学生在学日、学周、学年中,疲劳的发展在大脑皮质的变化可分两个时相,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疲劳第一时相。一般称早期疲劳,其生理机理是优势兴奋灶的兴奋性降低,对周围皮质区的抑制降低所制。特点是兴奋过程或内抑制过程之一受到影响,表现为兴奋过程的泛化或降低,内抑制过程减弱。大脑皮质的内抑制功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使人们能在众多的条件刺激中只选择对有意义的刺激作出反应,当内抑制过程障碍时,外界刺激往往引起兴奋的泛化而导致错误的反应。当内抑制功能减弱,兴奋性泛化时,学生在上课时行为显得烦躁不安、交头接耳、小动作增多,条件反射实验可见错误反应增多,包括对阴性信号有反应,剂量作业试验的错误率增加,当兴奋性降低时,表现为对周围事物的淡漠,条件反射试验的反应时延长,反应量减少,剂量作业的工作速度减慢。

(2)疲劳第二时相。疲劳第二时相又称显著疲劳,其机理是大脑皮质的保护性抑制加深相扩散。特点是兴奋过程和内抑制过程均减弱,亦即工作速度和准确率均变差。表现为上课时出现打呵欠和瞌睡;条件反射实验不仅错误反应增多,而且反应时延长和反应量减少,甚至出现后抑制现象(即在对阴性信号不反应后,紧跟着给予阳性信号也不引起反应),剂量作业试验结果,不但工作错误增加,而且工作速度也减慢。

疲劳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如疲劳两个时相的变化,反应与刺激“强度法则”关系破坏(即强、弱刺激不引起相应的强与弱的反应),当出现均等相时,即对任何强度的条件刺激发生相等强度的反应,这就是早期疲劳;当出现反相对,即对强刺激呈弱反应,而对弱刺激呈强反应,有时甚至对强刺激的反向完全消失,这就意味着发生显著疲劳。

此外,学习引起的疲劳可以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1)植物性反射功能受抑制,表现为皮肤电反应降低,心跳和呼吸减缓。

(2)脑血流图显示两侧大脑半球的血液冲盈不对称,但急性疲劳时(早期和显著疲劳)这种障碍不深和不巩固,经适量体育锻炼后即消失,而慢性疲劳(过劳)时则不易消除。

(3)双听分析器功能减弱,出现暗适应时间延长,眼电兴奋性和明视持久度下降,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减少,语言听增加。

(4)心理功能减弱,如短时记忆量减少,错误增加;注意的兴奋性和集中性下降,阅读数下降,错误率上升;口算试验等一些简单的思维速度减慢,错误增加等。

(5)舒张压升高。

(6)生化指标,如通过测唾液中钠的排泄昼夜变化,来评价疲劳的程度和性质;通过测定尿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变化来探讨疲劳的方法等,这些仍需要深入研究,以便寻找出客观的指标。

上述有关学习疲劳的表现是一时性的,得到适当休息后,这些表现又恢复正常。但慢性疲劳(过劳)则短时间难以得到恢复。

过劳时,可见表皮和黏膜苍白、无力,萎靡不振,有时出现手部震颤;作业能力表现为速度减慢,错误增加,学习过程中作业能力曲线呈不良类型;精神状态表现为对周围事物冷漠,且情绪易激动,有时爱哭;心理功能下降,如记忆力不集中,记忆力减弱,逻辑思维、抽象、想象和推断能力受障碍;学习成绩下降;主观感觉容易疲倦。有时发生头昏、头痛、失眠、嗜睡以及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等症状,甚至发展成为神经衰弱症。由于学习时间过长而不能遵循合理的生活制度,睡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减少,因而身体抵抗力下降、经常患病,重致影响生长发育。因此,慢性学习疲劳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明显不良影响。

3.减轻学习疲劳的措施

青少年处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包括学习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接受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青少年自身的内在因素、学习环境以及学习的复杂性和紧张性都可导致学生发生学习疲劳。

虽然,防止或减缓学习疲劳到来的时间,最理想的是改善学生的学习结构(认知结构)和学习环境,但就目前国内师资力量和经济状况来看,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培养,提高学习兴趣;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作息制度;减轻学生负担,做到劳逸结合;加强营养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