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纺织改革家黄道婆

纺织改革家黄道婆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古代纺织史上,有一位令人敬佩的女科技革新家。黄道婆是当时人们对她的称呼。被海船带到这里的黄道婆,被一位无儿无女的黎族老婆婆收留,从此在这里开始走上了不平凡的纺织革新道路。黄道婆从小受尽折磨,此行又历尽艰辛,练就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晃20多年过去,已是中年的黄道婆思乡之情一天比一天深切。黄道婆去世后,当地人民怀着崇敬、热爱的情感,集资公葬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

纺织改革家黄道婆

在中国古代纺织史上,有一位令人敬佩的女科技革新家。虽然她确切的名字究竟叫什么谁也不知道,但她的事迹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她就是宋末元初的黄道婆。

黄道婆是当时人们对她的称呼。她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十二三岁就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公婆苛毒,丈夫蛮横,尽管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纱织布,早起晚睡辛苦操劳,却仍旧免不了受公婆丈夫的打骂折磨。18岁那年,一个万籁俱静的深夜,她在房顶上掏了一个洞,悄悄从婆家逃出来,离开了生活多年的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县龙华镇),藏身于黄浦江畔停泊的一艘海船上,船上好心的厨师沈老爹发现并收留了她。

海船起航了,经过40多天的航行,来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当时的海南岛,棉花种植很多,居全国之首,运销国内各地。被海船带到这里的黄道婆,被一位无儿无女的黎族老婆婆收留,从此在这里开始走上了不平凡的纺织革新道路。

淳朴的黎族、苗族居民热情地接纳了她。黄道婆从小受尽折磨,此行又历尽艰辛,练就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起初,由于语言不通,习俗不同,生活上的困难很多,为了学习当地语言和习俗,她天天起早贪黑地与黎族村民一起劳作,边干边请教。不久,她就适应了岛上的环境。当地的先进棉纺织技术使黄道婆非常惊喜,在当地人的热情指导下,她一遍遍地操练,终于掌握了纺棉、织布的各项技术,成了技艺精湛的纺织能手。

一晃20多年过去,已是中年的黄道婆思乡之情一天比一天深切。在1295——1296年,她毅然背着“踏车椎弓”等纺织工具,历尽千难万险,回到阔别20多年的乌泥泾家乡。

她将黎族先进的纺织技术与汉族传统的纺织工艺相结合,系统地改进了从轧棉籽、弹花到纺纱、织布的全部生产工序,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如棉纺织的第一道工序是把原棉的黑籽去掉,传统的方法是用手剥摘。她先发明了用铁杖擀出棉籽的方法,后又借鉴黎族的踏车去籽的方法,创造出轧棉搅车。搅车由装置在机架上的两根辗轴组成,靠摇臂摇动,两轴各朝相反方向转动,把原棉喂进两轴间的空隙辗轧,棉籽被挤出来留在后面,棉纤维被带到前面。她还把弹棉花用的小弓改成大弓。这样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棉花弹得又细又均匀,质量也提高了。在纺纱工序方面,她和木匠师傅一起,创造性地研制出三锭脚踏纺车,取代了几千年沿袭使用的单锭手摇纺车。这是一项重大革新,居世界上先进的纺纱工具之首,被载入世界棉纺织史。这种新式纺车很快在江南一带推广普及,使江南一带成为全国棉纺织中心,百年不衰。

黄道婆去世后,当地人民怀着崇敬、热爱的情感,集资公葬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妇女。正统的史书上没有她的地位,但人民没有忘记她,为她建立祠堂,年年祭祀。在乌泥泾一带,长期流传着歌颂她的民谣。其中一首是这样的:“黄道婆,黄道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故事哲理:历史不会忘记每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