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鸿门宴》所揭示的项羽性格

《鸿门宴》所揭示的项羽性格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二册《鸿门宴》的课前单元提示说:“学习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着重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显然,课文的编者认为《鸿门宴》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但项羽不以为然。鸿门宴上的位次安排,不仅是项羽妄自尊大性格的表现,更主要的是他自认为刘邦已经归附他,成了他属下的心理的反映。

《鸿门宴》所揭示的项羽性格

海 涛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二册《鸿门宴》的课前单元提示说:“学习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着重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显然,课文的编者认为《鸿门宴》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据此又可推知编者认为也是项羽的性格决定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所言所行,是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忍心杀了向他小心赔罪的刘邦,因而失去了绝好的除掉对手的机会,也最终失去了整个天下。果真如此吗?不然!鸿门宴上的项羽,只让我们看到了他政治上的幼稚无知,这种幼稚无知使项羽认识不清刘邦的野心与机变,感觉不到刘邦即将给他带来的巨大威胁,识破不了刘邦貌似恭敬的鬼话。鸿门宴上,项羽根本没有把刘邦看成一个值得认真对付的敌人,在项羽眼中,刘邦不配做他战略上的竞争对手。正是这样的幼稚无知决定了项羽根本没有把刘邦当做要和他争天下的对手来对待,他仅仅是在刘邦面前显示了一下威风而已,据他看来,这种威风已足以震慑刘邦,使刘邦驯服听命,这已经是他的全部目的了。

先说鸿门宴前。刘邦率先进入关中后,项羽没有看出刘邦的野心。范增曾明明白白劝他:“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但项羽不以为然。项羽更没有认识到刘邦约法三章,封闭宫室,还军霸上,谢绝犒军,大肆宣扬怀王之约的种种做法,是在刻意取悦关中百姓,营造“吾当王关中”的舆论,使报仇心切、性情悍暴、惯于屠城、坑杀降卒的项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反面的典型。如果不改弦易辙,项羽自做关中王,也将难以立足,何况随他征战,识见、性情相若的其他亲信将领,如项氏宗人、黥布、龙且等。所以,刘邦的做法使得项羽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受到极大的威胁,但项羽对这一切浑然不觉。鸿门宴上,只要刘邦声言无意自立为关中王,不敢将关中珍宝据为己有,项羽便已觉得抖足了威风,博足了面子,视刘邦如其他诸侯一样,乃“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项羽本纪》)之辈,何能为也?何足道哉!鸿门宴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史记·高祖本纪》)。项羽的做法使百姓盼沛公“王关中”如盼甘霖。此后楚汉相争五年之久,关中百姓备尝艰难困苦,却从无叛汉之心,项羽的无知残暴使百姓胆寒啊。

再说鸿门宴后。“项羽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刘邦“慢而侮人”(《史记·高祖本纪》),与人言谈,每以“尔公”“乃公”自称,甚至解人冠帽“溲溺其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无怪乎项羽轻视刘邦,这跟项羽的性格有关,也跟二人出身的社会阶层不同有关。项羽有范增为谋士,分封诸侯时也曾“疑沛公之有天下”,封刘邦“王巴、蜀、汉中”,使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分关中而王之,以阻汉王刘邦东出之路。但此种安排,恰足以反映项羽对刘邦的低估和他政治上的幼稚无知。正如韩信所说:“三秦王(章邯、司马欣、董翳)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今大王(汉王刘邦)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史记·淮阴侯列传》)可见,虽有范增为谋士,但项羽在政治上的幼稚无法改变,项羽对刘邦的轻视依然如故。项羽政治上的幼稚贯穿了他的一生,他似乎无意也无力加以改变;项羽是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天才禀赋的英雄,但他忽略了对更高层次能力和人格的追求与塑造。所以,项羽对刘邦的轻视是他在鸿门宴上最根本的错误。这不是性格所能决定的,也不是性格所能解释的。

正因为项羽政治上的幼稚无知,才有了鸿门宴上对刘邦巧言令色的轻信和匆忙打断(他以为自己误解了刘邦派兵把守函谷关的善意),才有了宴席上他对范增暗示的“默然不应”(他并不同意范增对沛公“此其志不在小”的分析),才有了他对项伯“翼蔽沛公”暗助他人的了无责怪之意(他不愿项庄在宴席上杀了沛公),才有了刘邦逃席失礼而他淡然处之的奇怪现象(他以为沛公本来无罪而范增却要杀之,沛公被吓坏了);我们才能理解宴会之前项羽那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低级错误:“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至于樊哙闯帐,实在是刘邦、张良的一着妙棋。樊哙的怒发冲冠,慷慨陈词,全是演戏;而樊哙的形象、身份最投合项羽的胃口,最容易使他上当受骗。这是刘邦、张良利用了项羽喜爱慷慨豪迈真壮士的性格。但项羽被利用、受蒙蔽的根本原因毕竟在于他政治上的幼稚无知,在于他始终低估刘邦而又对樊哙以貌取人啊。

况且,就性格而言,项羽并非一个遵礼奉义、心慈面软、不忍诛杀之人,凡是他意识到会妨碍他、威胁他的人,无论何人,无论有无过错,无论合“义”与否,他都会毫无顾忌地诛杀铲除,从不迟疑犹豫。如宋义、秦二十万降卒、义帝,甚至于范增(范增若非被项羽怀疑,因而大怒离去,后必为项羽所杀)。为什么单单对刘邦“为人不忍”了,讲起了“义”字呢?为什么单是在鸿门宴上“为人不忍”了,讲起了“义”字呢?同样是对刘邦,为什么入关后就违背了怀王之约,而强王沛公于巴、蜀、汉中?要知道,徙封沛公为汉王是作为项羽的一大罪状被很多人拿来宣传的,但项羽行之坚决。看看《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可知在这件事上范增的意见是起了作用的。实情是,鸿门宴上,项羽眼中的刘邦并未真正威胁到他的利益,在项羽看来,刘邦不会成为他的对手,也没有胆量和能力做他的对手。鸿门宴上的位次安排,不仅是项羽妄自尊大性格的表现,更主要的是他自认为刘邦已经归附他,成了他属下的心理的反映。

纵观项羽在鸿门宴上的种种表现,我们十分惊奇地发现,“喑呜叱咤,千人皆废”(《史记·淮阴侯列传》),“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的项羽,政治上竟是少见的幼稚无知。这种幼稚无知决定了他在鸿门宴上对刘邦的态度,也决定了他一生中政治上、军事上一系列的错误与暴虐,决定了他在楚汉相争中的最终失败是个必然的结局,决定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