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自我管理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班级自我管理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班级自我管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主体素质为目的的班级管理体制或管理模式。在班级中实施自我管理的理论依据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动机激发理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从多角度思考,给班级自我管理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所以这一原则要求班主任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班集体建设的目标,也就是说班级自我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节 班级自我管理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一、班级自我管理的概念

班级自我管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主体素质为目的的班级管理体制或管理模式。它是指班级学生在班主任有意识的培养和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协调一致地实现预定的班级教育管理目标的过程。更通俗地说,它是指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班级,班级的一切事情,全体学生说了算。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自觉地担负起班级一部分组织管理工作和思想工作,它主要通过班级干部来实现班级成员的愿望和要求。班级干部为班级服务,在班级里起着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另一方面指班级中每一成员,对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能够按教育目标的要求,自行控制与调节,为实现班级预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学校教育作为一门专门化的教育活动,核心任务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由、健康地成长、成人、成才。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提倡学生参与的班级自我管理,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班集体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实践,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学会竞争与协作,学会共同生活,让他们自觉形成责任意识以及自制、真诚、公正、合作、宽容、友爱等价值观;与此同时,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去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觉形成自我选择、自我参与、自我修养、自我判断等各方面的素养。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创造型的人才,才是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因为人既是现代化的主体,又是现代化生活的实际承担者,也是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未来社会所要求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的价值观念,全新的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及健康的心理素质,科学的生活态度及文明的行为方式等等。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我们的教育目标必须定位在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高度。班主任在组织、管理好一个班集体时,必须要努力营造宽松环境,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在此得以成长,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的自我管理是达到教育的目的性关键所在。

二、班级自我管理的理论依据

在班级中实施自我管理的理论依据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动机激发理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从多角度思考,给班级自我管理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都有获得生存、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教育心理学也表明,处于心理发展期的小学生更渴望体验独立,希望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越来越强烈要求思想和行动的自主权。而班级、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学生在班级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自尊感和归属感,他们才会感到班级生活有意义。如果学生在班级中得不到认可、接纳,不能表现出对别人的影响力,就会转向小团体。实行该管理模式就是要逐步满足他们这些心理渴求,让人人参与班级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学生间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享成功,这是满足学生基本需要的最佳途径。

2.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为声势浩大的教育启蒙理论。主体性教育真正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是学生自我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就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思想。班级建设的主体是学生,班级的发展应着眼于学生主体的发展,要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只有考虑受教育者的权利,考虑他们的情感需求,教育者的高尚动机才会“内化”到学生心中,才会获得成效。所以,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应放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上,把学生放在自主管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前沿经受锻炼、考验,让学生重新做回自己,做班级的主人,做自己未来的驾驭者。

3.促进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皮亚杰等促进发展论的倡导者认为: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同伴相互作用得以促进的。维果茨基曾指出:“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在“最近发展区”概念中,他强调教育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不仅表现在教师的教中,同时也体现在与能力较强的同学的合作之中。作为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相结合的学生自我管理,通过学生内部的争论、磋商、讨论、协商等方式达成某个问题的共同意见与解决办法,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社会关系渊源。

三、班级自我管理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这一原则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学校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所以这一原则要求班主任把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班集体建设的目标,也就是说班级自我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9-2-1】

以人为本的马艳

从师专毕业后的马艳被分配到北京市163中学。这是一所“三类学校”,正确的叫“基础薄弱校”,即“薄弱”的校舍、操场、师资、生源。“薄弱”的结果是,该校连续数年在全区中考成绩排行中倒数第一。

1995年秋,24岁的马艳成为这所中学初一(五)班的班主任。

开学的第一天,全班同学竟没有一个戴校徽的,认为那丢人现眼。马艳告诉学生们:“我就是163中的毕业生。”学生们愣了。

马艳知道,要让她的这些“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学生找回自尊,找回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信心,不能仅靠成绩单。那将是一场艰苦的较量,首先与旧的自我斗争,其次是与周围的环境斗争,必须凭着大家的一点一滴的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在马艳的班里,有两名学生持有弱智证明(类似的学生全年级有十几个)。然而,经过反复测试和与他们交往,马艳发现事实上他们只是反应慢一点,小学知识学得基础薄了点,而仅凭这就认定孩子是弱智,这令马艳痛心疾首,“大人们太不负责了”!

“你那证明在我这儿可不算数,别忘了,上课时我可要提问你!”

结果,这两个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很快上来了,而且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课下,他俩还常提醒马老师:“您上节课怎么没提问我,我早做好准备了。”

一次,学校进行广播操比赛。马艳坚持让全班每一位同学上场操练,有的班不是全体上场,留下几个体胖的、动作不协调的、反应慢的学生当观众。轮到(五)班做操时,个别“歪瓜裂枣”们的动作招来全校一片笑声。结果可想而知,(五)班得分全校倒数第一。

马艳没有批评任何一位学生,因为,所有的人都尽力了,他们就是这样的成绩。然而,全班同学都哭了,哭过之后又笑了,他们拥有一个真正关爱他们的老师。他们更同情别的班级那些被剔出来只配当观众的同龄人,没有人站在那些孩子的位置上想一想,这些孩子的心里该多难受!

其实,马艳嘴上说不在乎名次那是假的。私下里她也有过思想斗争,要不要让那几个姿势难看的学生别上场了?但她没有那么做。事后,她很庆幸自己的选择,“我成天教育学生要尊重别人,可一到关键时刻如果我还是为了分数、排名,置学生的自尊心于不顾,那么这位老师在全班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就会一落千丈,我以前讲的全是骗人呢!”

初一时,有位科任老师占了(五)班一节体育课,学生们很不满意。体育委员提出自己带着同学上一节体育课,马艳不同意。可上课铃一响,学生们还是被体育委员带下了楼,把任课老师晾在一边。

这回,马艳真生气了,当时就想下去把学生们揪上来。但稍一冷静,她没有下楼,而是自己赶到科任老师的办公室去做解释工作了。当学生们满头大汗兴高采烈地回到教室时,她也没有马上进行全班批评,而是在不久后的一次班会上让大家讨论:自尊与遵守老师的安排及学校纪律之间的关系。她进一步让学生们思考:在占用体育课这件事上,作为体育委员,可不可以有一种更好的解决的方法?

这件事,让马艳,让同学们都学到不少。

初二下学期,马艳班上来了几位“蹲班生”。其中一个女孩,头一天进(五)班教室时就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劲头,晃着肩,书包甩在身后,浓妆艳抹的脸不屑地掠过老师,又用眼睛大胆地一一扫过全班男生——这时,教室静悄悄的,大伙儿都愣住了。他们都听说过关于这个女生的传闻。

马艳没有给她个“下马威”。头一次和她谈话,马艳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很漂亮,还挺会打扮,什么时候教我几招。”女孩子的敌意一下子就没了。后来在周记本里,马艳除了指出她最近的进步和不足,还写了一句:“我脸上老长痘,有什么好办法?”

一周后,周记本上女孩工整地写着答案:“治痘秘笈:每晚睡觉前用牙膏涂抹。”

又过了一周,女孩看到发下来的周记本里马老师的评语:“谢谢你的偏方,我试了,对我还真管用。”

后来,女孩和马艳老师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马艳说:“我认为女孩还是往可爱上打扮好看。”不久,女孩把自认为很“酷”的头发剪了。马艳又说“青春期的女孩穿太过紧身的衣服对身体有害”,从此,女孩天天穿校服上学了。初三时,女孩入团了。

“孩子都有自尊心,和大人一样。让他们改正错误的时候,要留有余地,还要留有时间。有时候老师心急,说话不尊重孩子的感受,结果是把孩子往绝路上逼。有时候,老师的一个失误就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

慢慢地,(五)班成了全校学生都羡慕的“天堂”,因为,在大多数班级里普遍存在的因成绩、家境等因素彼此歧视,在那里没有市场。

校长也对(五)班刮目相看,因为,(五)班从没有出现过考试作弊,尽管他们班的成绩在全年级并不突出,有些科目还倒数。学生们都认为作弊是自我侮辱。

三年过去了,学生们均以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了。学生及家长们深深地感激马艳老师,而马艳也感激她的学生们。用她的话说,不是她教会了学生该如何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而是学生们教会了她用一种新的态度和观念当一个好班主任。

(资料来源:江苏教育出版社《做一个创新型的班主任》)

2.面向全体的原则

面向全体的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班集体的建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二是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让学生得到基本发展并且提供尽可能多的个性化发展途径。同时,在班级目标和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强化全体意识,改变班主任说了算或班主任和少数班干部确定班级发展目标、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的状况。只有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制定目标和规章制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体现出目标的有效性,显示规章制度的约束力。在班级组织建设中体现全员性,在组织班级的职权结构、角色结构、信息沟通结构中,让每一个学生有职有岗,在管理和被管理中,产生角色体验和心理换位,提高班级管理成效。在班级活动的组织管理中,发挥全体的力量,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组织才能和个性特长,让全体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产生奋发向上的驱动力,提高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实效。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是让各个不同层次和基础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前进、有所发展。

3.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是班级发展的主体,也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把班级还给学生”主要是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主人的地位,担负起班级管理和发展的主人职责,从每个学生的实情出发,放手让学生开展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自我管理,改变“班主任中心”的管理模式,改变“教育中无学生”的状况,建立网络化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凡是学生有能力处理的事情,班主任决不越俎代庖;凡是应由学生完成的任务,班主任就该放手让学生自理;凡是涉及学生利益的事,班主任就该指导学生自决。班主任应该是“导师”的角色,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上面,实现班级发展的自我设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班主任通过班级管理上的“退居二线”而将学生推上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舞台,从而张扬学生的主体性。

4.民主性原则

发扬民主,增强班级成员的民主意识是班集体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班级的自主、自治、自理、自我评价必须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广开言路,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发展规划和班级规章制度;干部民主选举,定时轮换,一人一岗,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矛盾冲突,实现组织建设的民主化;构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班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实现评价过程的民主化,形成教育与自我教育、促进和自我促进相结合的有效机制。班级管理过程中贯彻民主性原则,能最大限度地加快和推进班级民主化进程,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案例9-2-2】

我来选举

“六一”儿童节前,学校少先队大队要表彰一批优秀少先队员,每个班级有5个名额。到底该推荐谁呢?我决定用民主选举的办法。在班会课上,全班同学进行了投票选举。经过公开唱票,结果很快统计出来,排在前4位的是陈逢、戴荔、俞阳、王闻哲。但让大家有些为难的是,有两名同学的票数并列第五。

中队长问我怎么办,我想了想说:“我投一票给他们中的一位,不就解决了吗?”

一位同学举手发问:“丁老师,你为什么要投票?”

“我是你们的老师,我当然可以投票。”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那,别的老师也可以投票吗?”

咦?这个问题我倒没有想过,但我很快又想出了一个理由:“我是中队辅导员,理应参加少先队的活动,其他老师不用参加。”

哪知道,立刻又有几只手臂高高举起来,小家伙们不依不饶:“可是,你应该和我们同时投票,不能等结果出来后再投票。”

我一下愣住了,对学生们有如此强烈的民主意识,我深感惊讶。尽管当时我有些尴尬,可仔细一想,学生说得实在是很有道理。

我尊重了学生们的意见,没有投出自己那一票,也没有重新投票,而是根据投票的结果,向少先队大队反映,请求增加1个名额。

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却难以忘记。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学生给我上了一节民主教育课。

(资料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

[问题讨论]

结合案例“我来选举”,讨论现实班级生活中很多事情由班主任说了算数的做法对实施班级自我管理的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