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自我管理的提出

班级自我管理的提出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进行班级管理是每个班主任所面临的管理问题。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班主任管理和学生被管理的关系。难怪时下会出现“班主任难当”的感叹,会出现大家都不愿当班主任的局面。不可否认,班级管理的不善可能是导致各种问题和不良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但它绝不是唯一的原因。班级管理应当从管理走向指导,从引导走向自主。

第一节 班级自我管理的提出

一、班级管理的现状及不足

(一)班主任的工作现状

“班主任难当!”这是绝大部分小学教师的共识,也反映了目前小学班级管理的现状与水平。特别是近几年以来,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且学生受不良网吧、书刊及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不断增加,班级管理难度也不断增加,班主任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班主任普遍觉得工作太辛苦,压力太大,甚至有少数班主任有些厌倦自己的这份工作。

班级是一个大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班级里每个成员都在这个社会里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如何进行班级管理是每个班主任所面临的管理问题。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班主任管理和学生被管理的关系。我们的班主任有些就像是学生的保姆,每天起早摸黑,“七进七出”,不辞劳苦地用“剪刀”按自己的意图从事着“园丁”的工作;班级的发展目标他确定,也不问全体学生是否能达到;班级的干部选配由他内定,也不去问全体学生是否拥戴;班级的各项活动由他安排,也不问学生是否喜欢;班级的事务由他来裁定,也不问全体学生是否满意。在他们的心目中,学生永远是长不大的孩童,在他们的班级中,学生也的确很难长大。另一些班主任实际上充当了足球裁判的角色,他们的制度、规范订了一大堆,但不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遵规守纪,而是整天以高压态势盯着学生,监督学生是否有违纪和犯规行为,一旦发现,便是黄牌或者红牌警告。这种班主任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学生常常被压得头不敢抬,大气不敢喘,时常处于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之中,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造成班级气氛沉闷,缺乏活力的局面,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驯服的绵羊。也有少数班主任工作责任心不强,仅当个传话筒,学校布置工作草草安排,班级活动不去组织,班级中发生的偶发事件也不及时介入处理,这样的班主任倒不会去抱怨自己有多辛苦、多累,但班级却会组织涣散,班级凝聚力不强,学生在这样的班级接受教育,充其量也只是混混日子罢了。

前两种班级管理方式,可把班主任给累坏了。许多班主任常常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嘴说干了,腿跑细了,心操碎了,尽管是“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但效果却往往是吃力不讨好,整个班级要么是万马齐喑,形成了虚假的表面繁荣:学生十分顺从,班级纪律很好,整齐划一;要么是整个班级就像水中按葫芦:这边问题刚刚得到解决,那边问题又冒了出来,班主任只能在事务堆中穷于应付,至于班级内学生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看看这种情况:值日生各干各的,如果有人把扫帚扔在地上,是绝对不会有别人捡起的;班长喊着“做好课前准备,起立,坐下”等话语,却从不管效果如何,至于其他工作更是不闻不问。难怪时下会出现“班主任难当”的感叹,会出现大家都不愿当班主任的局面。

当班级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班主任所想到的原因只是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还不够,还要依靠加强管理,甚至是进一步加强管理来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这样的教育往往是苍白无力的。什么原因呢?不可否认,班级管理的不善可能是导致各种问题和不良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但它绝不是唯一的原因。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过分或单纯强调教育者的权力,强调教育者对学生的管制与约束,往往可能事与愿违。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班主任过分认真的态度、包揽一切的教育做法,会导致班级管理绝对化,常会在有意无意中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的自然成长与其内在规律发生激烈的冲突和碰撞。班级管理中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遵守纪律”,强调规范的强制灌输,就会影响学生主体在规范接受中的“自我内化”,由此极有可能使学生形成“唯师”与“听话”的奴性人格,最终失去“自我”。再者,班级管理绝对化,我们班主任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变成教师自己个性发展的折射与投影。这样,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就缺乏主体意识,他们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任何判断,这样学生除了缺乏自信外,在没有任何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往往不是显得退缩避让、无所适从,就是“无拘无束”、胆大妄为。

不在小学教育战线的人,看到这样描述,也许会觉得难以置信。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班级管理难道就是如此之现状?不可否认,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教研水平是大有进步,认识水平也大有提高,但如果你深入小学了解情况,你会发现以上情况确实也不少见。原因是:学生的情况也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又由于处于一个改革开放的社会中,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思想更开放,行动更洒脱,参与意识更强烈。但是他们思想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社会上种种消极的东西他们也往往会不加选择地效仿吸收。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绝对化的管理方式,班主任只会费力不讨好。思前想后,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教育管理的模式有关。

以上所列举的几种管理方式,都可以归纳为班级管理中的“他治”,也就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班级管理的主体位置上,而是把学生看成“管理”的对象,把班级看成是“我的班级”,当成自己的私物,常常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自己的“灵感”处理班级事情。学生少有发言的权利,参与的机会也少,更不用谈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服从的状态中。

我们应该从关注学生生命意义,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与反思我们的班级管理。班级管理中更应该要“以人为本”。班级管理不仅仅是“管”,更多的是“理”,说到底就是“导”。班级管理应当从管理走向指导,从引导走向自主。只有改革现行班级管理制度,把目前在学校教学中实际上广为流行的“教师为主宰”的教育教学模式变为真正意义上而不是口头上的“学生为主体”,变“他治”为“自治”,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才是班级管理的出路。

(二)班级管理模式的现状

大部分现行班、队运作机制存在许多弊端。因为大部分现行的班委会、少先队运作机制,都是以班主任(辅导员)为核心,再由班主任(辅导员)任命或由民主选举产生班长、学习委员等班队干部。它的运作一般形式如下:

这个管理系统有两个子系统:一个是班委子系统,另一个是少先队子系统。每个系统从班主任到每个普通学生有四个管理层级关系。班主任是最高层的决策者,班长和少先队中队长分别是两个子系统的管理者。在实际中有两种典型的运作模式:一是班主任越过班长、中队长把具体的任务直接安排到有关班、队干部,然后告诉班长或中队长有这么一件事,望监督执行。二是班主任把有关工作交代给班长或中队长,再由班长或中队长去执行落实。前者表面上看班主任是把工作直接落到实处,事实上是在弱化班长和中队长的作用,有意或无意地淡化了一个组织的领导层级关系,不利于班长和中队长与其他班团干部协调工作,不利于班长和中队长主动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更不利于班长和中队长在同学当中树立威信。久而久之,班长和中队长工作的积极性遭受打击,以至于他们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受损,还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认为班长和中队长不过是班主任的两只眼睛罢了。长此以往,班主任只能事必躬亲,否则班级工作很难顺利开展。后者各项工作从决策到执行基本上都要经过四个层级运行传递。这样信息传递路线过长,难免在传递过程中出现信息缺乏或信息变味甚至失效。班主任的决策意图不能得以很好体现,班级工作不能得以很好地落实。造成以上两种弊端的根本原因,不是班主任工作不负责,也不是班干部工作不得力,而是这种管理体制根本不适应现代学生管理。班主任过多干预班级工作,既限制了班干部能力的发挥,又费时费力,泯灭了学生的自主性。现代学生追求个性、民主、自由、平等,希望能与班主任和班干部平等对话,更希望有一个开放的、民主的适合于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不愿有处处受制于人的感觉。然而,上述班队运作模式管理层级关系复杂,易产生各层级间的矛盾与摩擦,不利于大多数学生与班主任或班干部充分地对话,学生只能处于一种被管理地位,他们更多的时候只能是被动地服从,根本无法实践自己的思想,施展自己的才华。

再者,这种管理体制各层级间等级、权限分明,但实际操作中,分工极不平衡,劳动卫生委员最辛苦,许多班级的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几乎是空架子,这样容易形成学生对班干部责任的错误认识,认为只要不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就不关自己的事,这样就会导致许多“委员”和“长”们常常无事可做,而干具体工作的干部却常常忙得焦头烂额。无官一身轻,自然有人羡慕或嫉妒;有官难得闲,自然心理不平衡。且不说这对个体发展不利,对集体更是伤害。所以,每到高年级时就有很多人不愿当班干部,或者不愿意当班长、劳动卫生委员这一类工作辛苦的班干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班、队委员运作模式分工不合理,工作分配严重失衡。

(三)班干部的任命方式现状

从干部的任命方式来看,当前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一种是班主任根据学生能力的大小指定班队干部,从而实现对班级的管理;另一种是通过学生竞选产生班队干部;第三种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班队干部。第一种是传统模式,虽然也能稳定班级,但它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不利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民主意识受到压抑。其次,在班级中容易产生学生“贵族”,造成以强欺弱的现象。被指定的班委认为自己的能力强,能得到班主任的庇护,态度傲慢,有的甚至颐指气使,造成学生的反感。第二种班队干部产生方式是当前比较流行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学生竞选产生班队干部,它的优点是民主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产生的班委委员素质较高,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也是它的致命弱点,就是只锻炼了少部分优秀学生,而忽略了对多数学生的培养,从而违背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原则。第三种通过民主产生班队干部的方式尽管既能体现民主原则,又能让班队干部得到同学们的认同,但现实上这种方式所产生的班队干部的结果还是只锻炼了少数优秀学生。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班级管理要吸收全体学生参加,要满足当代学生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的需要,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发扬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培养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只有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二、班级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目前的班级管理确实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根本原因在于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口头的“学生为主体”,在实际工作中却演化成了“教师为主宰”。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行班级自我管理,这样做十分必要,这是因为:

1.班级自我管理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变化发展的时期。他们由稚嫩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由盲目向自觉方向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理发展的基础上,其心理发展也日趋成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增强,热衷于独立自主地进行各种活动,对他人过多的关心会产生反感,甚至产生顶撞现象,逆反情绪强烈。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又造成了他们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想独立而又不能独立,希望自由而又不会自由。小学生的这种独立与依赖的矛盾,体现了小学生从依附到自主的转化,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因此,教育者要掌握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其自主管理能力,以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班级自我管理是现代教育的要求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和根本特征。提倡学生主体性就是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由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定立班规、举行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己的创造性活动中感到愉悦,同时也有利于发挥班级文化本身的教育功能和加强班级的凝聚力,更有利于学生管理能力、自律意识以及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推进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中,学校仅仅重视学科教学改革是不够的,还需要寻求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之相匹配,使之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素质。

3.班级自我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时代的发展对人的自我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学家提出了“终生社会化”的观点,就是说,一个人从生到死都在不断进行社会化,否则他将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产生危机,而“终生社会化”的机制就在于自我教育。以前看过一篇报道,讲的是国外中小学生是如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印象最深的是:教室里的课桌都是特意设计的,低年级学生的课桌呈半圆形,高年级学生的课桌呈梯形,前者可拼成圆桌,后者可以拼成方框形的会议桌,为的是方便学生经常讨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发达国家的行政管理与社会管理成本之所以比我国低得多,因为它们的社区自治、地方自治程度高,这与它们注重从小培养国民自主管理能力应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我国传统教育长期忽视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加上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比较弱。可喜的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尽管目前大部分的班级管理仍然是班主任一管到底,但试行学生自我管理的学校和班级还是越来越多了。特别是有一些学校,他们全面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实行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形成“学生人人有事做,班级事事有人管”的局面,从而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问题讨论]

结合班级管理的现状谈谈当今小学教育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班级干部相对固定,使一些学生养成了“干部作风”,不能平等对待学生,而多数学生希望能为班级做点事,却缺少机会;学生在社会环境及部分家长影响下,往往把班干部看成是荣誉的象征,关于班干部的观念,“荣誉”重于“责任”;只把班干部看成是“班主任的助手”,忽视干部是“群众的代表”;学生都想当干部、当个好干部,但缺乏“每个人都是班级小主人”、“争做合格班级小主人”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