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脉相承的校本教育理念

一脉相承的校本教育理念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任校长杨聂灵瑜在办学之初提出的校训是“实事求是”。因此,根据市一中学此时的实际状况,在整体办学指导思想上,必须是“注重基础”。“开拓创新”表明了市一人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路上勇于探索,勇于担任排头兵的决心。6月份教育局正式授予市一中学“静安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荣誉称号。在新一轮发展规划中,我正式提出“居敬致远”的教育理念,

一脉相承的校本教育理念

每所学校的发展都有她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所体现的精神深深融于一代代师生的血液中,这种文化传统所散发的气息,深深影响着校园文化,直接作用于教师教书育人、作用于莘莘学子的成才。

学校文化传统的灵魂是校本教育理念,通常以“校训”的形式出现。

一、实事求是

市一中学(时称上海市工部局女子中学)创办于1931年。首任校长杨聂灵瑜在办学之初提出的校训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典出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这原本是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杨聂灵瑜校长将“实事求是”作为校训,用意是要师生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求得真实的学问,以使将来可以贡献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实事求是”的校训还被编入建校之初的校歌中:

大厦巍巍兮上海,急浪滔滔兮浦江,

乐此土兮我校之光,勤学好问保健康。

母性伟大兮慈祥,妇职克尽兮温良,

实事求是独立自强,愿长久莫相忘。

二、非以役人,乃役于人

1937年前后,杨聂灵瑜校长提出了新的校训“非以役人,乃役于人”,意为“不要让人服侍于己,而是要服务于他人”。此校训的句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可溯及唐朝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己也”。“非以役人,乃役于人”(Not to be served,but to serve)原句有据可考的最早出处是19世纪中叶的圣经《委办译本》。在圣经《委办译本》中,其原文为,“盖人子至,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且舍生为众赎也”(意为: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而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做多人的赎价。译自《马可福音》,第10章45节)。《委办译本》全文采用汉语的文言文进行翻译,辞章华美,颇具古风,成为经典的主流,风行一时。至于当年《委办译本》的译者是否受柳宗元的启发,取而变通之,形成“非以役人,乃役于人”这一译句,今日已不可考。

“非以役人,乃役于人”源于宗教,但传播于世后,其教育意义超越了宗教,因为它描绘出一种舍己为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被人们视为一种高尚的情操。1937年7月9日,身陷国民党囹圄的“七君子”之一沙千里在狱中题写爱国抗战之词时,亦有“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之句。据记载,杨聂灵瑜校长改校训,主要是因为她认为那个时代(1937年前后),绝不是一个享乐的时代,因此,只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还不够。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不能用所学的知识去役使那些不如自己的、可怜的人,而是应该舍己为众,要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只要是对大众有益,就应该心甘情愿地去做鲁迅先生笔下的“傻子”(出自鲁迅散文集《野草》中《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一文),就要舍己为人。

三、注重基础、加强规范、发展特色、开拓创新

时光荏苒,物是人非。杨聂灵瑜校长于1943年因不愿到占领国的日本去“观光”,提出辞呈,离开了市一中学……半个多世纪后,我调到上海市第一中学担任校长,此时竟无人知晓先后出现的两条校训。建校初的两条校训被尘封于众多的文史资料里,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2010年秋,在整理学校文史资料时,两条校训被发现)。上任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鉴于当时的市一中学急迫需要的是重视管理育人、争取教育教学整体优化,我于1995年底提出了“注重基础、加强规范、发展特色、开拓创新”[1]的办学思想。

“注重基础”。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出发,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目标为: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技巧;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以及审美、劳动等观念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发展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这一不容置疑的事实,也要求我们注重基础。“注重基础”是中学教育的必须,更是市一中学所迫切需要的:市一中学虽冠以区重点中学的美誉,但由于静安区当时仅有七所高中或完中,其中两所市重点中学的招生量已占全区高中入学新生的50%左右(高职、双证班除外),市一中学所招的高中学生生源在全区只能属于中下水平;初中部由于实行入学综合改革,学生的实际水平参差不齐,就群体而论,亦只能视为中流,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倘若脱离实际地、片面地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在教育工作方面华而不实地求新、求异,放松基础的行为规范、纪律和文明礼貌教育,那就如同堆砌一座无地基的楼宇,外貌华丽,实则摇摇欲坠。因此,根据市一中学此时的实际状况,在整体办学指导思想上,必须是“注重基础”。

“加强规范”与“注重基础”紧密相关。我们对学生提出各种规范要求,对教工提出“规范管理”、“规范教学”、“规范服务”,均与“注重基础”休戚相关。

“注重基础”“加强规范”是我们的立足之本,“发展特色、开拓创新”则是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特色”是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特征和风格,在中国古代就有“独胜之处曰特色”的说法。这里,“独胜”两字基本上揭示了“特色”的内涵。“独”表明是别人没有而自己所具备的特殊之处,“胜”表明的是胜人一筹,是优质的。“发展特色”需要对部分学科予以强化,使之具有独特性、价值性、稳定性、社会认同性等特征。1995学年,我们在尊重历史、承认客观现实、着眼于社会发展、着眼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认识基础上,确定以“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为学校的特色学科、特色项目。“开拓创新”表明了市一人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路上勇于探索,勇于担任排头兵的决心。

四、居敬致远

市一中学通过实施“‘构建和谐教育,创办现代学校’——创建上海市静安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面貌进一步发生变化。2009年5月上旬,学校接受了专家组对市一中学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终期验收,获得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全部被评定为A级。6月份教育局正式授予市一中学“静安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荣誉称号。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要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转化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空间与动力。在新一轮发展规划中,我正式提出“居敬致远”的教育理念,将学校发展的目标锁定为“居敬致远,建设和谐教育的现代学校”。

“居敬致远”作为校本核心教育理念在建设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2009—2012年)中正式提出,是对学校办学思想“注重基础、加强规范、发展特色、开拓创新”的提炼升华。“注重基础、加强规范”原本更多地囿于事物的范畴,强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的基础性,强调师生的遵守执行,如规范管理、规范教学、规范行为等。新规划将“注重基础、加强规范”升华为“居敬”,“居敬”最早见于《论语·雍也》。“居敬”既受启于孔子“修己以敬”和“行笃敬”的思想、有感于中华传统美德在育人上的巨大作用,亦意在将“注重基础、加强规范”的范畴和要求升华为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精神上的内在的自发的信念、责任与要求。“发展特色、开拓创新”则浓缩为“致远”,寓含远大志向之意。办学中,知识、能力、思想各方面若想达到“致远”的目的,无特色、无开拓创新是绝难实现的。要培养学生成为家、国的栋梁之材,师生都需心存高远。

与“居敬致远”相匹配,提出“五敬”精神以及“修敬教育”。“五敬”精神指的是:“尊敬国旗”,其内涵为爱国主义教育;“笃敬生命”,其内涵为“两纲”之一的生命教育;“孝敬长辈”,其内涵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崇敬科学”,其内涵为热爱学习,讲科学爱科学;“恪敬法则”,其内涵为遵循自然发展规律、遵守社会法律规范。

“五敬”的内涵远不止以上所述,它有待于全校教师在“修敬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发掘、不断充实。

校本教育理念可以理解为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育人之纲,是发展之本,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本质的东西。校本教育理念应代代传承,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通过反思,发现我所提出的“注重基础、加强规范、发展特色、开拓创新”和“居敬致远”的校本教育理念,与“实事求是”、“非以役人,乃役于人”教育理念还是暗合的:“注重基础”的办学指导思想,与“居敬致远”校本教育理念中的“崇敬科学”、与“实事求是”校训,就其内涵而言,是相通的;“居敬致远”校本教育理念中的“恪敬法则”,与“加强规范”的办学指导思想、与“实事求是”校训精神指导下制定的《上海市工部局女子中学教职员服务规程草案》、《上海市工部局女子中学学生暂行通则》等是一脉相承的;“居敬致远”校本教育理念中的“孝敬长辈”与“乃役于人”都有尊敬他人的含义。

“注重基础、加强规范、发展特色、开拓创新”的校本教育理念在经过了十多年的实践后,已为广大教师认同。现将“居敬致远”作为校本核心教育理念来提出,最终能否被广大师生所接受,而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或是“升级”为市一中学的第三条校训,则需要长期的培育、塑造及实践,也有一个从外到内、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充实提高的过程。

2010年11月稿

【注释】

[1]注:办学思想初为“注重基础、加强规范、发展特色、提高素质、争创一流”,不久即将“提高素质、争创一流”之句合并为“开拓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