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皇帝临终前的忏悔

皇帝临终前的忏悔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独裁专制王朝。秦朝暴政,天怒人怨,秦始皇一死,天下百姓揭竿而起,纷纷反抗。陈胜、吴广失败后,南方的起义军也遭到挫折,义军重要领导人项籍战死,刘邦和项羽这两位年轻将领挑起了大梁。正好项羽取得天下而骄傲日滋,怠慢有文化的将领和士人。打败项羽之后,刘邦当上了皇帝。刘邦晚年读书学习,项羽留下的箭伤发作,死前回顾一生,给太子留下的遗嘱,不乏忏悔之意。

皇帝临终前的忏悔

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开国君臣,没有一个是简单的人物,刘邦当然非同一般。只是他出身低微,原是个乡间游手好闲的人,不好好种田,更不会去读书。正好他生在秦始皇统治时代。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独裁专制王朝。对于专制独裁者来说,需要的是部下乃至老百姓的盲从,害怕的是大家读书。因为读书会使人明白道理,变得聪明,就不容易被蒙骗。所以,秦始皇对敢于坚持政治原则讲真话的人,举起屠刀,制造了震惊千古的“焚书坑儒”血案,杀了好几百个儒生。要知道当时全国识字的人并不多,所以,这几百个儒生几乎是全国文化的精英。更恶毒的是,秦始皇还下令在全国烧书。他最希望的就是把老百姓烧成文盲。而且,秦朝还煽动仇恨文化的情绪,鼓吹文化虚无主义。在这种气氛下成人的刘邦,本来就是个好吃懒做的人,又不要读书,成天不务正业,专门结交一群乡间壮汉,喝酒赌斗,俨然一方霸王。

秦朝暴政,天怒人怨,秦始皇一死,天下百姓揭竿而起,纷纷反抗。已经当上亭长管理乡间治安的刘邦,看到秦朝大势已去,也率领乡间伙伴竖起反旗,攻下几座城池。随后,他的队伍汇入陈胜、吴广领导的大起义洪流之中。陈胜、吴广失败后,南方的起义军也遭到挫折,义军重要领导人项籍战死,刘邦和项羽这两位年轻将领挑起了大梁。

战争年代,一切都是凭武力说话,而刘邦和项羽又都讨厌读书,他们统帅的队伍,完全是一支支逞勇斗狠的勇武之师,项羽武艺高强,年轻气盛,重整义军,与秦军展开生死大决战。他让部队全线出击,一过河,就把船只和烧饭的锅盖全都凿烂,士兵没有退路,只能奋勇向前,拼死向秦军发起冲击,竟然把屡屡战胜义军的秦军主力给冲垮了。秦军全线崩溃,最后投降项羽。项羽从此威名远扬,被推举为反秦军统帅,浩浩荡荡杀向秦朝首都。

刘邦倒是命好,他趁项羽与秦军主力决战之机,抄后路先冲入关中,占领了秦朝首都咸阳,动了称王的念头。这时,项羽的大军开到,刘邦不知如何是好。双方实力实在悬殊,刘邦只好屈尊地拱手让出关中,被项羽打发到偏辟闭塞的蜀国去。刘邦不甘愿,四处招降纳叛,收罗人才。正好项羽取得天下而骄傲日滋,怠慢有文化的将领和士人。于是,这些人就纷纷到刘邦那里去。当然少了文人的聒噪,项羽并不可惜。可是,就是这些看似文弱的人,竟然刨了项羽王国的根基。

韩信是个儒将,人长得文弱,年轻时爱读书,家贫吃不上饭,常忍饥挨饿在河边读书。河边洗衣服的妇女看他可怜,常常把自己的饭分一口给他吃,勉强维持生计,而韩信依然读书不辍。乡里无赖欺负他,要和他决斗,否则就得求饶,从人家的胯下爬过。韩信打不过人家,只好受胯下之辱。所以,韩信投奔刘邦,项羽根本不在意。可是,项羽错了,错得很惨,他付出了整个王国的代价。

韩信因为有文化,文韬武略,打起仗来神出鬼没,远非只懂得奋勇冲锋的项羽所能匹敌,短短两三年,韩信不但帮助刘邦从有项羽重兵把守的“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冲了出来,而且还声东击西,打下了大半个天下。最后在垓下与项羽决战。韩信能斗智,也能斗勇。他设下十面埋伏,把项羽紧紧包围起来,到晚上,韩信更发挥文化的威力,集中一大批乐手,吹楚调,唱楚歌,项羽手下主要是楚人,听曲思乡,竟趁夜逃走。到天明时,项羽就剩下身边的卫队了。最后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这真是给项羽上了一课,让他明白什么叫文化,那就是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给项羽上课,也是给刘邦上课。刘邦同样讨厌书生,出了蜀中之国,他竟带兵和项羽斗起阵来。趁项羽远征,他率三十万联军一举攻破项羽的都城,收取美女,筑高台畅饮欢歌。项羽闻讯,即率精兵三万驰救,不顾长途疲劳,早上一战,破刘邦十万大军,中午再战,再破十万,晚上就打入城内。刘邦诈降,从后门狼狈溜走,老婆孩子、父亲故旧都成了项羽的俘虏。

后来,刘邦又壮着胆子和项羽打了几仗,除了落荒而逃,胸口还吃了项羽一箭,差一点就呜呼哀哉。从此紧闭城门,随便项羽如何叫骂,就是不战。项羽派人给刘邦下战书,约刘邦单挑,不要让天下为了他们俩的恩怨而生灵涂炭。刘邦回答道:“我只和你斗智,不和你斗勇。”刘邦不读书,凭什么和人家斗智呢?亏他才讲得出来。

不过,能讲得出斗智的话,说明刘邦还是有点长进,明白文化还是有用的。只是他蔑视文化的观念太深了。有一天,外间禀报有儒生求见。刘邦在洗脚,一听是儒生,就生气了,冲了出来,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面往里面撒尿。儒生毫不动怒,淡淡地说了一句:“如果你不想取得天下,就只管撒野好了。”刘邦本想侮辱儒生,没想到反而在人家的高雅清傲面前碰了壁,只好屈尊请教。结果儒生给他讲了一通古往今来取天下的道理,听得他茅塞顿开,感激得不得了,封儒生高官,待之以礼。儒生亲自到项羽的封国走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招降了项羽不少兵马。再次让刘邦刮目相看:怎么文化有如此威力!

打败项羽之后,刘邦当上了皇帝。可是,与他同生死共患难的那班兄弟,依然像以前那样,在刘邦面前大呼小叫,喝酒骂娘,全然没有上下之分,让他皇帝当得一点都不神气,更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这时候,刘邦更明白治国不同于打仗,完全离不开文化。他任命许多有识之士,为帝国制定各种制度,自己虽老,也硬着头皮开始读书。人只要醒悟了,不管什么时候学习都来得及。最怕的是不晓得醒悟,以为用武力打天下同样也可以用武力治天下,结果只能是造成空前的灾难,祸国殃民。

刘邦晚年读书学习,项羽留下的箭伤发作,死前回顾一生,给太子留下的遗嘱,不乏忏悔之意。他希望太子再不要像自己一样不学无术,而要刻苦读书,治国安民,那才是做人的根本哪。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除非疯狂的专制主义者才会“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否则就应该大力弘扬文化,培养人才。近代中国遭受西方的欺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落后了,故支持改革的开明官员张之洞在《劝学篇序》里痛心疾首地说:“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原文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祚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西汉〕刘邦遗嘱,收于《全汉文》)

今译

我遭遇乱世,当时秦朝禁学,我窃窃自喜,以为读书无用。自从我登基以后,才不时翻翻书,这才明白作者著书的寓意,回想以前的所作所为,犯的错误太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