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题的涵义及其特征

问题的涵义及其特征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题的发生是在主体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矛盾性问题的存在,意味着新的知识(即未知)即将出现。问题的归属就是问题在客观上所涉及的人类活动领域。以上有关问题的这些特征反映了思维问题本身的存在、范围、性质等方面的特点。从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活动来讲,作为思维对象而存在的思维问题,其形成或设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其次,与青少年的知识经验有着密切关系。

4.1 问题的涵义及其特征

汉语中的“问题”一词,兼具有英语中“problem”和“question”两词的含义。“problem”是指需要对付和处理的问题、难题,“question”是指提问、询问和怀疑。可见,英语中的“有问题”,就意味着有麻烦、有差错,就意味着质疑或询问、提出问题或发现潜在的问题。

关于问题的概念,许多心理学家根据各自的理解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心理学家纽厄尔和西蒙(Newell & Simon,1972年)认为,问题是这样的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即刻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目前,在西方心理学界这一定义比较流行。后来西蒙(Simon,1978年)又对这一定义作了更为通俗的解释,他指出,当一个人接受一项任务,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完成它时,他所面临的就是一个问题。杜威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问题存在于人们遇到困难时。更有心理学家将问题比喻为心理行程通路上的阻碍。如赫士(Hayes,1981年)将问题视为一种空隙,即我们当前所在的地方和所希望达到的地方之间的空隙,也就是从起点到目的地,中间存在着一种问题空间(problem space)。[16]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问题就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也就是说,问题是存在于人的思维认识过程中已知与未知、已有与未有之间的矛盾或距离状态。上面所讲的心理行程中的“阻碍”或“空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矛盾”状态和“距离”状态。这种发生在“已知”与“未知”、“已有”与“未有”之间的矛盾冲突状态或距离状态,本质上反映了二者存在着不一致、或不相统一、不相吻合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反映了人的主观(已知)与客观(未知)的矛盾关系,也可以说是表明了认识过程中的主体知识(已知)与认识客体对象(未知)之间的认识距离。

问题总是与没有被认识的未知的自然现象奥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问题与未知的自然之谜毕竟是两回事,不能混同。未知的自然现象作为客观存在的自然之谜,它是第一性的东西;而问题则是主体认识的形成物,是对客观自然之谜的主观映像,是第二性的东西。因此,问题属于主观存在范畴。并不是自然界所有的未知领域都等同于问题,只有那些尚未知道、却有可能知道的自然之谜被纳入到人的认识过程,在认识观念中被确立起来,才构成为问题。

问题的发生是在主体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在两种状态中出现:一是客观事物新现象被纳入到认识过程,作为新的认识对象与主体已有知识系统发生不一致的矛盾状态或距离状态时出现的问题。这种情形直接地反映了问题本身所包含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矛盾状态的本质。二是主体在反思已有知识体系时,发现知识体系内部的矛盾状态(即错误)。这种矛盾性问题的存在,意味着新的知识(即未知)即将出现。因此,它仍然表明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状态。这种情形表面上看属于知识系统本身的矛盾性,但从任何知识都是主体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成果的意义来讲,这种知识体系本身的矛盾性,仍然是反映了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这一内在本质。因此,思维问题的实质就是指主体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之间不一致的矛盾状态或距离状态。

从思维活动过程来讲,包含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矛盾状态这一内在本质的思维问题,作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构成要素,它一般总是以思维对象以及为解决这一矛盾而提出的思维任务为其思维的存在形式。即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问题也可以是指思维对象或思维任务。

无疑,人的认识过程中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有自然科学的问题,也有社会科学的问题;有历史的问题,也有现实的问题;还有关于未来的问题,等等。然而,从思维学角度来看,任何具体的问题,参与思维运动过程,总是作为被思考的对象而存在的,这是问题最基本的思维规定。作为思维对象而存在的思维问题(论题),其思维的存在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性:

(1)范域性,即问题的归属性。问题的归属就是问题在客观上所涉及的人类活动领域。据此,可以把问题分为不同领域的问题,例如政治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哲学问题,等等。

(2)待解性,也即问题的超越性。问题的待解性就是对背景知识范围的扩大或界限的突破和超越。这就是说,问题所包含的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是可解决消除的。这种可解性,从内容上反映了知识从已知向未知的过渡与突破。

(3)可证性。可证性就是对问题的解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加以求证,据此可以判断一个问题的值。凡是其解可以求证的问题,就是一个真问题,就可作为科学问题,否则就是一个假问题,就不是科学问题。

(4)明晰性,即问题的明确程度、具体程度。问题的明确程度、具体程度往往同一定的背景知识相联系。问题是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桥梁,既包含有待解决的疑难之处,又包含有已知的确定内容。对背景知识越是了解,对问题所处的层次与地位就越明确,问题的提法就越具体、越明确。以上有关问题的这些特征反映了思维问题本身的存在、范围、性质等方面的特点。

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活动来讲,作为思维对象而存在的思维问题,其形成或设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它取决于青少年的实践观察活动的客观需要。青少年总是在实践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和认识要求的,从而激发起思考的动机,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其次,与青少年的知识经验有着密切关系。知识经验不同,即使是对同一认识对象的认识和思考,也会形成不同的问题。而如果没有具备一定程度的知识经验,就很难形成和提出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