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孩子的奖赏要及时适度

对孩子的奖赏要及时适度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鸣妈妈觉得,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对表扬与否表现出计较是可以理解的,况且他看重班主任奖励的小星星,毕竟是一种追求上进的表现。小鸣对班主任是否奖励小星星的前后反应,是一种典型的延迟奖赏效应。就上例而言,如果小鸣的班主任当初能及时地兑现奖励小星星,对小鸣等几位同学的鼓励将会是很大的。尽管后来班主任采取了补救措施,但小鸣对奖小星星的期望已大为降低,还产生了抵触情绪。

对孩子的奖赏要及时适度

表扬、奖赏作为肯定孩子行为的正面教育手段,常常被许多父母运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比如说,孩子做了一件好事,父母就夸奖几句,摸摸他的头,亲亲他的小脸蛋;孩子被评为幼儿园的好孩子,父母会给他买盼望已久的玩具以示奖励等等。显然,表扬奖赏的潜在作用在于能为孩子将来行动指明方向,使孩子受到鼓舞而更加进步。

但是,如果父母在孩子每做对一件孩子所应该做的事,每回答出一个对孩子所应该回答出的问题时,都要抛出如“真乖”、“ 真好”、“真聪明”等等之类的赞赏的话和报之以喜悦的脸色,这可能会使表扬失去原功效。

因为人的心理就是这样:越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不会引起重视和珍惜。没用多少努力便能得到的表扬也只能是廉价的。这样的表扬越多,孩子便越会对它无动于衷,更谈不上珍惜,也不会有什么荣誉感,有时还会产生不表扬就不去做的错误意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无节制的表扬,往往是滋生虚荣、自负、骄傲心理的温床。

有的父母喜欢对孩子讲“你比某某好”、“某某不如你”,这种做法同样不可取。每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在不比别人的长处,只比别人短处的情况下,采取这种与别人比较的表扬方法,只能使孩子变得盲目和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形成自以为是、自满、瞧不起别人的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儿童心理学先驱,英国的洛克坚决反对用金钱和糖果作为奖品,他认为“它们的使用破坏了抑制愿望、服从理性的主要目的,当我们用食品或金钱奖赏儿童的时候,我们仅仅是鼓励他们在这些食品中寻找快乐而已。”应该说,最好的表扬和奖赏是适时适度的赞扬和夸奖。当孩子表现出极好的行为或通过努力改正了某一不良行为习惯时,父母要称赞他们,使他们为自己的进步而感到自傲。

但要注意的是,奖赏只限于那些对孩子来说确实比较困难的事情,力所能及的事情是绝对不可采用奖赏来激励的。同时,不能因为家庭条件宽裕就肆意加大奖赏力度,只要是父母的一片真情,杨白劳的“红头绳”和大富豪的“奔驰、宝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后者可能给孩子带来的虚假优越感却很可能毁了他一生。

对待孩子的肯定与奖赏,除了要适度之外,还要及时,这样才能起到积极的鼓励作用。

一天晚上,读三年级的小鸣在家闷闷不乐,他妈看见后,便问他有什么心事。起初小鸣不肯说,在妈妈的耐心劝导下,小鸣才道出了原委:“班主任说过的,谁为班里作出贡献,就可以奖励小星星。我和几个同学上星期为班里出了黑板报,忙了几天呢,班主任却什么表示都没有。”

小鸣妈妈觉得,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对表扬与否表现出计较是可以理解的,况且他看重班主任奖励的小星星,毕竟是一种追求上进的表现。于是小鸣妈妈就这事与班主任进行了沟通,班主任采取补救措施,主动为小鸣等几位同学补奖了小星星。可小鸣晚上回到家,对妈妈说:“班主任今天奖了我们几个出版报的同学小星星了,不过我才不稀罕呢。”

小鸣对班主任是否奖励小星星的前后反应,是一种典型的延迟奖赏效应。我们知道,奖赏是一种对人们行为的肯定,它会引起人们积极的心理反应,从而对受奖赏的人的行为起到强化作用。但是,如果奖赏不够及时,延迟很长时间才给予,那么受奖赏者就会出现反应消退的趋势。这种由于奖赏延迟而影响其效果的奇妙现象,便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延迟奖赏效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年纪越小、心智越不成熟的人,延迟奖赏效应越明显。

就上例而言,如果小鸣的班主任当初能及时地兑现奖励小星星,对小鸣等几位同学的鼓励将会是很大的。尽管后来班主任采取了补救措施,但小鸣对奖小星星的期望已大为降低,还产生了抵触情绪。如果不对其进行辅导和教育,还有可能影响到他以后为集体做事情的热情。

无数事实证明,表扬和奖励是一种正面的、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所以,为了产生更大的教育效应,对孩子的奖赏必须及时。通过对孩子的积极、上进行为给予及时的奖赏,从而使孩子的行为得到有效强化,促进孩子良好品格的养成。

父母要坚持一个这样的准则:自己对孩子们许下的奖赏承诺,在孩子的行为完成之后,都要给予兑现,而且时间越及时越好。这样,孩子的行为后果和行为动作会产生密切的联系,就能激发起孩子坚持类似行为动作的动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