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学问世前,人们不去照管孩子”

“心理学问世前,人们不去照管孩子”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疾病、缺氧、意外事故造成了大量婴儿夭折。因此人们会认为那时候的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在该书中,达尔文提出对儿童发展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普遍的人类心理。他创建了“遗传认知论”,并出乎意料地成为了心理学家。从19世纪起,西方家庭是以一个或多个孩子为核心组建起来的,并且在儿童心理学的帮助下,家庭成为了每个人性格和行为举止个性化的重要因素。

“我一出生就被送到一个宪兵家被乳娘喂养,我在他家里待到四岁。从四岁到六岁,我都过着半寄宿的生活,六岁半的时候我被送到了旺多姆。我在那儿生活到14岁,期间只见过我的母亲两次!”

——巴尔扎克,《致昂斯卡夫人的信》

1832—1844年

 

人类曾经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来研究母亲对后代的依恋现象。这种母性情感在小白鼠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通过观察原始部落发现,对于人类而言,除了生物和生理原因外,心理社会因素在这一问题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人们常常认为被现代心理学所经常提及的母性是一种新近的情感。是否因为过去描述这种情感的证据太少?或是它在过去根本不存在?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们又是如何脱离母性的?

欧洲几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弗兰德林(Flandrin)、菲利普·阿利耶(Philippe Ariès)和乔治·德比(Georges Duby)的出色研究(《私人生活的历史》,1985—1987)让人们更加具体地了解了“历史上的童年状况”。在西方中世纪,童年的概念并不是指身体最为弱小的阶段,而是指孩子不能自给自足的时期。那时虽然出生率很高,但是很大一部分婴儿都夭折了,此外还必须要保证婴儿出生时不是死婴!新生儿在几个月内都会被严严实实、一动不动地包裹起来,耳朵被三层无边软帽的边贴在头上,身上缠着厚厚的衣服和带子来保护他的身体。

疾病、缺氧、意外事故造成了大量婴儿夭折。在18世纪的法国,1/4的孩子不到一岁就夭折了。婴儿的夭折一直是令人遗憾却又无法改变的灾难。孩子就是这样生了死、死了又生,但很难找到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材料。因此人们会认为那时候的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她们很快就忘记了死去的孩子,这是因为对于母亲而言,孩子只不过是上天给她们的礼物。蒙田就曾写道:“我失去了两三个被乳娘喂养的孩子,但我并不生气,更不会遗憾。”

当孩子再长大些以后,他们就开始融入到成年人的社会。不论是在城镇还是在乡村,他们在与其他人的接触中学习手艺、规矩和生存的方式。这种学习的过程就是他们受教育的过程。孩子所生活的社会群体借助众多的民间节日教给孩子们如何社交。在那个时候,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不分阶级和等级地在他们之间进行交换。这种勃鲁盖尔式的(古老与民间的意思——译者注)的氛围塑造了孩子们的习性,经过社会底层生活考验的孩子们在热情但粗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那时候,家庭普遍重视遗产的保护,所以特别给予长子以特权。虽然长子优先权在中世纪末期已经被废除了,但在人们的思想中却残存了很久。当时的家庭扮演着互助的角色。在某些社会阶层,孩子被当成可爱的玩具和供人娱乐的宠物,菲利普·阿利耶称之为“小玩物”。

另外,当时人口状态总体上年轻化,孩子和成年人的共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某些矛盾逐渐引起了教会人士的担忧。其实,正由于童年不为当时的人们所重视,没有人会想到在小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14世纪末的格尔森(Gerson)、16世纪的蒙田以及曼特侬女士(Madame Maintenon)的研究让人们开始关注儿童的发展,而曼特侬女士则更是亲自参与对女孩的教育。如果说“小玩物”体现了人们对儿童的某种兴趣,虽然这种兴趣是很肤浅的,那么随之而来的对儿童语言的思考则显得更加深刻。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激怒了蒙田,但赛维涅女士(Madame de Sévigné)对此却很热衷,并在自己的孙女身上展开尝试。

在当时,脱掉襁褓之后的儿童和成年人穿着同样的衣服,但他们尤其是男孩也可以穿上区别于大人的长袍。尽管杀害婴儿的行为在当时已经被认为是犯罪,但实际上,社会却对秘密弑婴现象持默许态度,直到17世纪末。

16世纪,学校的逐渐出现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在基础教育方面,学校取代了传统社区。与此同时,家庭也开始以独立的个体存在,并对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和特殊深入的交流赋予新的方式。卫生条件得以改善,婴儿的出生也得到了一定的监管。穷人和富人的孩子都有按照两个年龄段接受教育的权利。人们开始意识到孩子们必须要等到身心成熟之后才能融入成年人的圈子。从此有了少年期的概念。而私人生活则伴随着儿童的新地位而产生。查尔斯·达尔文在1877年发表了《一个儿童的生平简介》一书。在该书中,达尔文提出对儿童发展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普遍的人类心理。20世纪初,该项研究的热潮逐渐接近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并同时在不同的国家传播。在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格塞尔(Arnold Gesell)致力于推动儿童神经系统的成熟过程研究,并不断地分析儿童的各种相关表现。在法国,阿尔弗雷德·毕奈(Alfred Binet)则对不同年龄儿童的能力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和西奥多·西蒙(Theodore Simon)开创了首次智力度量研究。原来专门研究莱蒙湖中软体动物的瑞士生物学家让·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功能抱有很浓厚的兴趣。他创建了“遗传认知论”,并出乎意料地成为了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受到了广泛的承认,他提出的智力结构主义观点(婴儿随着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而逐渐成长起来)也成为了儿童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飞跃。继毕奈之后,弗支斯勒(Wechsler)发明并运用了精神测试,使人们对儿童的了解有了显著的进步。

如此说来,学理意义上的儿童概念在几个世纪当中都是不存在的,母亲看似不怎么关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例外的记载呢?从19世纪起,西方家庭是以一个或多个孩子为核心组建起来的,并且在儿童心理学的帮助下,家庭成为了每个人性格和行为举止个性化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