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节”隐藏着“关联性”

“细节”隐藏着“关联性”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旅顺要塞的争夺是关键的一战。1904年8月19日,日军开始对旅顺的俄国军事要塞发起总攻,昼夜突击,双方激战到8月24日。最后,俄军指挥官斯捷塞尔决定向日军投降,次年1月2日俄方正式签订投降文书。无论是拜伦对波斯猫的判断,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情报专家进行石油化学成分构成的分析,表明他们的思维对“细节”的“兴趣”,因为,“关联性”隐藏在“细节”之中。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判断敌方的战斗力大与小、强与弱通常是由肉眼的观察来判断的,而现代战争需要的是数据的思维和判断,也就是通过细节和痕迹来判断敌人力量的虚实和真伪。这些既有“结构化数据”的判断,也有“非结构化数据”的判断。比如,日俄战争的旅顺要塞的争夺就是“结构化数据”判断运用的结果。

1904年2月8日23点37分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远东势力范围,打响了日俄战争。而旅顺要塞的争夺是关键的一战。

1897年沙皇俄国强租了旅顺,作为它远东太平洋舰队的基地,并且花了1100万卢布修筑了坚固的旅顺要塞防御工事,号称“东方第一要塞”。战争爆发后,旅顺要塞的防御更是有所加强。俄军兵力增到4万人,炮646门,机枪62挺。海军有战舰38艘。但物资储备不足以应付长期围困。例如炮弹,平均每门炮只有400发。防御工事不坚固,伪装不严密。特别是负责旅顺防务的斯捷塞尔是个常败将军,他从金州失守开始,就主张放弃旅顺外围一切要地,退入要塞,等待增援。甚至舰队司令威特赫夫特也强调敌强己弱,拒绝出海,始终龟缩在港内。

包围旅顺的日军兵力达6万人,火炮400门(其中攻城炮198门),机枪72挺。同时,日方以舰队(52艘战舰)封锁了港口

1904年8月19日,日军开始对旅顺的俄国军事要塞发起总攻,昼夜突击,双方激战到8月24日。日军夺占了一些前沿工事,但伤亡约2万人(占总兵力1/3),士气低落,自伤者大有其人。俄军也伤亡3500人。在几个月的攻势中日军连续发起了四次攻击,但是俄军凭借坚固的工事,仍然是困而不降。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俄军成为最后战败一方呢?

原来,日军获取了俄军求援的情报信息,在这份情报中有一份俄军的粮食配给的明细表,其中12月8日的口粮分配表:每个士兵0.5磅饼干,也就是说每个士兵一天只有4.5两饼干;0.25磅马肉,就是2两马肉。这个数量很难维持俄军的战斗力,并且其他类似的分配表每天都在递减变化着。日军侦察到了这个情报,看到了这个数据的变化,让日军也看到了胜利的天平逐渐向日本方面倾斜,至此,日军放弃了迅速攻占旅顺的打算,改取长围久困之计。日军将要塞团团围住,等待俄军投降的到来。

1904年12月15日,被俄国人称为旅顺俄军防御“灵魂”的康得拉钦科将军毙命。最后,俄军指挥官斯捷塞尔决定向日军投降,次年1月2日俄方正式签订投降文书。此时俄军尚有官兵3.24万名,火炮610门,炮弹20.3万发。整个旅顺战役过程中,俄军损失4.4万余人,日军损失约6万人。

在战场上,“非结构化数据”也是我们判断敌情的重要依据,比如,战场上的一草一木,一动一静能够了解敌方的情况,而战场以外的“相关”因素也可以产生“蝴蝶效应”。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德军在西方战线发动大规模攻击,试图一举攻陷巴黎,于1918年7月15日至8月6日在法国境内马恩河地区与由法国军队领导的联盟军队展开激战。马恩河会战,虽然表面看是德军略占优势,但是德国没能占领巴黎,法军也没有被迅速击败,西线战事由机动野战陷入阵地胶着战。法德在马恩河战役之后,双方对峙,相互挖掘战壕据守,不敢再贸然出击。

一天早晨,德军上尉参谋拜伦在观察阵地时,发现一只波斯猫在几百米外法军阵地后方的一座坟包上晒太阳。开始他并不在意,但在以后的几天中,他接连看到这只波斯猫都在那里出现。一连几个早上,一到八九点钟,总要在那里晒太阳。他观察了四天,天天如此。于是他感到很奇怪,进而分析认为,这只猫不是野猫,因为野猫不会在炮火纷飞的阵地上定时出没。此外,波斯猫的周围没有村庄,没有人家,它的住处可能是在地下,由此推断猫栖身之地就应该在坟包附近,或者它下面可能是个掩蔽部,另外,他又想,波斯猫是猫中的名贵品种,在战斗中还有条件养这种猫的肯定不是普通的军官或士兵。因此,他判断那个坟包是一个隐蔽的高级指挥所。拜伦将自己的所见所想上报了司令部,德军前线指挥官同意了他的判断。于是德军立即采取措施,集中6个炮兵营的火力对那座坟包实施地毯式的轰炸。德军事后查明,坟包下面的掩蔽部就是法军一个旅司令部,这个前线指挥部的人员在炮击中全部阵亡,其中包括很多高级军官,很多未烧毁的文件也成为德军的战利品。

正如拜伦分析其相关性后判断的那样,第一,这只猫不是野猫,野猫不可能在炮火纷飞的阵地上有规律的出没;第二,周围没有村庄,也没有人家居住,波斯猫的栖身之处就在坟包附近,很可能是在一个地下掩蔽部;第三,在当时,欧洲上层社会的贵族有携带宠物的风俗,以显示地位的高贵,即便是在战场上也不例外。而波斯猫是名贵品种,在战斗中有条件养这种猫的人,绝不是一个普通军官。因此,可以判定那个掩蔽部就是敌军的高级指挥所。

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之前,就有情报显示战争的到来。在历史上人们普遍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于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而引起的,但德国发动战争迹象早已露出端倪。

1912年至1913年间,当时的德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石油。由于有利可图,许多国家的石油商都不惜压低价格争着与德国人做生意。但令常人不可理解的是,德国人只要婆罗洲的石油,其他一概不要,并急急忙忙地把收购到的婆罗洲的石油运到德国本土。这一奇怪现象引起了化学家的注意。化学家经过化验分析,发现婆罗洲的石油成分与其他各地区的石油都不同,它含直链烃很少,却含有大量适宜制造“TNT”烈性炸药的三硝基甲苯的基础成分苯和甲苯等芳香烃。有鉴于此,化学家预言:“德国人在准备发动战争了!”历史果然不出化学家所料,1914年,德国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无论是拜伦对波斯猫的判断,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情报专家进行石油化学成分构成的分析,表明他们的思维对“细节”的“兴趣”,因为,“关联性”隐藏在“细节”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