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振宁大学在哪

杨振宁大学在哪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5年12月9日,北平6000余名学生举行抗日爱国游行示威,却遭到大批反动军警的残酷镇压。当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的局势顿趋紧张。在合肥的几个月里,杨振宁首次尝到了被日寇轰炸的滋味。临时大学已决定迁往昆明。两路师生分别到达昆明后,由清华、北大、南开合并而成的临时大学遂正式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是当时中国师资力量最强、规模最大的教育中心。

 

1931918,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了!日寇侵占东北,烧杀掠抢,惨绝人寰,愈来愈深重的国难降临到中国人头上。

1935年杨振宁正在念初中,偌大的北平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和悲壮苍凉的歌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激荡着少年杨振宁;“团结起来!打回东北!收复失地!”这些爱国口号和祖国沦丧、国破家亡的惨状震撼着少年杨振宁,他不得不思考很多很多问题。

最令少年杨振宁激愤的是这样一件事。

1935129,北平6000余名学生举行抗日爱国游行示威,却遭到大批反动军警的残酷镇压。第二天义愤填膺的杨振宁与崇德中学的师生一起参加了全市学生总罢课;并在这以后,代表崇德中学参加了于中山公园举行的中学生演讲竞赛,演讲的题目是《中学生的责任》。

1937年起,北平的形势更加紧张,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宛平附近连续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的消息,接连不断地覆盖着北平报纸的版面,成了老百姓家家户户关心、议论的中心。

当年77日,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的局势顿趋紧张。此时清华大学放了暑假,杨振宁也离开崇德中学,放假回到了父母身旁。杨武之考虑夫人即将分娩,于是带着全家从北平搬回老家合肥

9月,杨振宁进了合肥大书院的省立六中(即后来的庐州中学)继续读高二。在合肥的几个月里,杨振宁首次尝到了被日寇轰炸的滋味。开学不久,日本侵略军的飞机越来越频繁地轰炸合肥,省立六中只好迁到巢湖西岸的小镇——三河镇,这时杨振宁的家也由合肥迁到了三河镇。不久,战事又紧,省立六中不得不停办了。从此杨振宁边自学,边随家四处颠沛流离,开始了动荡不安的生活。

12月,日本军国主义者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消息传到三河镇,镇上人心惶惶,气氛顿时紧张了起来。不久日本飞机又频繁轰炸合肥,大批难民流过三河镇,向西涌去。然而此时武之却刚好不在家,这使罗孟华感到焦虑不安。

原来由于战事吃紧,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不得不奉命合并,组成临时大学(即后来迁至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南迁。先迁至长沙。武之已于数月前,只身前去任教。兵荒马乱,武之一人在外就已经令人担忧了,三河镇又住不下去了,罗孟华真是左右为难。罗孟华不敢走远,带着全家躲到与三河镇毗邻的桃溪镇暂时栖身,日夜盼着丈夫归来。

苦苦盼到19381月,武之终于从汉口辗转回到了安徽,在桃溪镇会着了妻儿。临时大学已决定迁往昆明。他这次回来就是专程接全家去昆明的。历时月余,一路上担惊受怕,风餐露宿,历尽艰辛。

当时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师生分两路入滇:女学生和家眷走海路,取道广州、香港,经越南入滇;另一路则走陆路,由300多名师生组成步行团,取道贵州入滇。杨振宁一家走的是第一路;走第二路的步行团中有闻一多等著名教授十余名,他们和其他师生一道,顶风冒雪、跋山涉水,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步行1500千米,历时60余天,于428到达昆明。

两路师生分别到达昆明后,由清华、北大、南开合并而成的临时大学遂正式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是当时中国师资力量最强、规模最大的教育中心。在那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西南联大荟萃了中国当时第一流的学者,培育了中华日后最精良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