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现代化学发展概述

中国现代化学发展概述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我国化学发展的进程是曲折的。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使化学工作者大展宏图,例如使在档案柜里沉睡6年多的“侯氏制碱法”发挥出巨大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56年制定了《中国化学发展规划》,有利地促进了化学各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10年动乱给中国化学领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化学发展几乎出现了10年的空白。其次,化学教育的迅速发展为化学科学的进步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中国现代化学发展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研究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明确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发展方针,使我国化学研究工作得到迅速发展,改变了以往基础薄弱、水平落后的局面,逐步形成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体系,建立了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化学科研队伍,在一些领域逐步接近和进入世界先进水平。50多年来,化学科研工作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硕果累累,为农业、轻工、食品、纺织、能源、材料、环保、医药等工业以及计算机、激光、空间、遗传工程等尖端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我国化学发展的进程是曲折的。按其时间和社会发展状况来加以划分,主要历经三个时期,即中国化学迅速发展的15年(1949-1966年)、中国化学动荡的10年(1966-1976年)和中国化学复兴腾飞的30年(1976-2005年)。

一、迅速发展的15年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使化学工作者大展宏图,例如使在档案柜里沉睡6年多的“侯氏制碱法”发挥出巨大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成为全国科学事业的学术领导核心,从此中国化学迅速发展起来。

1956年制定了《中国化学发展规划》(即12年规划),有利地促进了化学各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放射化学和环境化学等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无机化学的发展

无机化学是我国化学发展最早的分支学科之一,基础较好。20世纪50年代仅在无机合成、配位化学和稀有元素化学三个方面发表的研究论文即有340余篇,其中一些已经达到一般国际水平。在无机合成方面,20世纪60年代以前偏重于制备方法的研究,此后逐渐进入综合研究。这一时期以“联碱工艺”等七个化学生产基地的建成、氟化物的系统研究、合成金刚石等方面的发展为特色。稀土化学方面开始从无到有。同位素化学为我国20世纪60年代的原子弹及热核爆炸做出了重要贡献,居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之列。在元素纯化、核燃料和反应堆材料的生产、石油化工以及电镀、印染和医药等方面,配位化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有机化学的发展

早期我国从事专门有机化学研究的科学家不过20余人,较为落后。而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天然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元素有机化合物化学、有机化学分析等均已得到蓬勃发展。我国第一代有机化学家庄长恭、黄鸣龙、纪育沣、曾昭抡和杨石先等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在生物碱、萜类和抗癌药物美登木,各种抗菌霉素的制备方面,特别是在1965年成功地合成出结晶蛋白质胰岛素,标志着我国有机化学的综合研究能力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这一时期是我国有机元素微量分析(成分、结构分析)的创始阶段,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同位素标记以及计算机技术等都开始发展。

(三)物理化学的发展

建国初期,国家极度重视发展和加强物理化学研究,先后成立了大连、兰州两个化学物理专业所及福建研究所,同时加强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物理化学研究中心的力量。在热力学数据测定、溶液理论、胶体和表面化学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在量子化学方面,配位场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等都有很快的发展,1965年唐敖庆领导的“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分析化学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化学分析方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我国自行研制了分析仪器、发表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召开了一系列分析化学学术会议(1955年、1958年、1962年、1963年、1964年和1965年等),学术成果总数居于其他学科之前列,并且填补了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原子光谱分析等方面的空白。其中极谱分析的一些学术成果已达到或超过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迄今已发表学术论著1000篇(部)以上,为当时的原子弹、晶体管技术以及胰岛素合成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测试手段。

除上述学科外,我国在高分子化学、环境化学、核化学等方面,也呈现了迅速发展的兴旺景象。

二、动荡不定的10年

“文化大革命”的10年,使中国化学研究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摧残。许多化学研究机构遭到破坏,不少化学家遭到迫害,阻挠了化学的发展,使得整个化学研究处于瘫痪状态。

1966年中期以后,我国化学研究机构除少数国家重点得以保留外,大部分都陷于瘫痪,一些老一辈化学家被斥为“反动学术权威”。国家出版部门出版的大、中学化学教材统统被废弃,化学教学质量大为降低。

在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的保护和干预下,包括合成胰岛素的化学结构测定(1966年)、氢弹中的化学研究项目(1972年)和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研究(1972年)等项目在内的一些化学研究,只能维持在缓慢发展之中。

10年动乱致使我国化学研究水平与国际的差距又拉大了许多年。同时化学工业技术严重落后,国民经济受到严重损害。10年动乱给中国化学领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化学发展几乎出现了10年的空白。

三、复兴腾飞的30年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科学的春天又回到祖国大地。这一期间,中国化学的发展具有如下几点。

首先,化学研究的突飞猛进发展步步瞄准世界先进目标,以推进化学发展迅速赶上和力争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仅无机化学方面,我国已经能对50多种元素的化合物进行不同规模的生产,品种达800余种,产品总量近500万吨,而且远销国外;我国生产的不少高纯或超高纯物质在质量上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当前我国在多种晶体生长方法和技术、同位素标记、盐湖化学和蛋白质、核糖核酸合成方面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自从确立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化学研究成果卓著,在物理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结构化学内涵反应理论和催化动力学机理等12个领域已经开始同一些世界知名化学家,如福井谦一、李远哲等人进行合作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其次,化学教育的迅速发展为化学科学的进步奠定了初步的基础。1978年3月、4月分别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教育和现代化的关系。从此全国性的化学教育机构、化学教育刊物和专业性年会等相继出现。1978年开始使用全国统编中学化学课本。这一时期的化学教育在大学发展的特点是表现在它与化学研究的同步展开。早期成效比较明显的有: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南京大学络合物研究所、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厦门大学催化研究所等。这一时期恢复了招收化学专业研究生的制度,并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讲学、进修、攻读学位,很多人在国外取得了水平较高的学术成果。1981年实行学位制度,我国有了自己培养的一大批化学硕士和博士。同年3月在增选的67名化学学部委员会中,高等学校教师达31名,体现了这一时期化学教育所表现出的研究实力的长足进步。迄今为止,我国设有化学系(科)的高等院校总数已达231所,占全国高等学校的1/3左右。这些学校正在培育新一代的化学工作者,以充实到未来的中国化学研究领域。

第三,化学发展呈综合性的整体趋势,表现出健康发展的特征。这一时期,中国化学的发展除化学和化工紧密相结合之外,其他方面也出现新的气象。化学史研究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发表化学史论文近千篇、学术著作近20部,成立了专业的化学史研究组织和协会,培养出一批化学史研究人员;化学哲学及化学社会学的研究蓬勃发展,先后召开了5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出席人员有化学学部委员、化工部长、化学教师、化学工程师、化工厂长等各领域人士,出版了大约5种10部学术著作。人们更加重视化学的作用,许多优秀人才投身到化学发展中来。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化学工作者走出化学实验室,投身到经济开发的前线,开办了大批科技实业,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化学发展的后劲,走出了一条化学与经济、社会紧密相结合的新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