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公害农药的意义和措施

无公害农药的意义和措施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公害农药是指“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性好,可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农药。应用无公害农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可以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目的。因此,应用无公害农药,是对国家、人民高度负责,可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应用无公害农药特别是生物农药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无公害农药的意义和措施

一、推广应用无公害农药的意义

无公害农药是指“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性好,可用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农药。推广应用无公害农药具有重要意义:

1.是保障农业丰收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需要:农药是一种特殊的农业生产资料,它在防灾、救灾、保障农业丰收、解决人们温饱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人作过估计,如果停止使用农药,世界农产品产量将大幅度下降(水稻25%~30%、蔬菜40%~50%、果品35%、糖料35%~40%),农药是保障农业丰收的重要物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仍会发挥它的作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努力,我国农产品的供给已告别短缺时代,但目前我们的农产品质量不高,污染问题比较突出,除化肥的硝态氮及“三废”污染外,最突出的还是农药问题。应用无公害农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可以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目的。

2.是实现以人为本,保证广大群众生命健康的需要: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高毒农药的大量长期使用,带来人畜中毒,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引起慢性中毒,损害人体器官,甚至引起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因此,应用无公害农药,是对国家、人民高度负责,可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

3.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其中有长期使用高毒农药的原因),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积极推进适合中国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生态农业重点是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争取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采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施用,大力推广安全、高效、经济的绿色环保型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4.是实现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的需要:长期大量使用高毒农药,使有害生物抗性急剧上升,防治效果显著下降;由于大量使用高毒农药防治有害生物,有害生物的天敌被杀伤,破坏了有害生物和天敌的动态平衡,直接导致有害生物的再猖獗;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还十分容易出现药害,严重的直接导致减产,绝收和作物死亡。应用无公害农药特别是生物农药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5.是适应市场经济和加入WTO新形势的需要:我国已经加入WTO,我国农产品已面临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为我国农产品(劳动密集型)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但国际上十分重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我国农产品多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农药残留问题,这已成为影响出口创汇的最大制约因素。由于农药残留超标,引起外国拒收,退货、扣留、索赔、撤消合同等事件经常发生,仅2005年一年就达74亿美元,给我国农产品生产者造成很大损失,并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形象。因此,应用无公害农药,保证农产品质量,可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二、无公害农药推广的主要技术措施

(一)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生产中积极推广高产、优质抗病品种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到最低水平。

(二)加强预测预报,适时用药,避免盲目用药。

(三)禁止使用国家名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品种:敌枯双、二溴氯丙烷、普特丹、培福朗、蝇毒磷、二溴乙烷、杀虫脒、氟乙酰胺、毒鼠强、艾氏剂、狄氏剂和汞制剂等。

(四)蔬菜、茶叶、果树、中草药材上不准使用以下高毒、高残留农药:水胺硫磷、甲胺磷、三氯杀螨醇、氧乐果、呋喃丹、增效甲胺磷、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甲基异硫磷、喹硫磷、久效磷、磷胺、地虫磷、速扑杀、灭多威(万灵)、涕灭威、铁灭克、杀虫威、溃疡净。另外,茶叶上不能使用氰戊菊脂、甲氰菊脂、乙酰甲胺磷、噻嗪酮和哒螨灵。

(五)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特别是生物农药,并应用高效、新型施药器械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示范、应用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推荐农药品种和植保机械”名单:

1.农药品种

(1)杀虫杀螨剂。①生物制剂和天然物质:苏云金杆菌、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小菜蛾颗粒体病毒、茶尺蠖核多角体病毒、棉铃虫多角体病毒、苦参碱、印楝素、烟碱、鱼藤酮、苦皮藤素、阿维菌素、多杀霉素、浏阳霉素、白僵菌除虫菊脂、硫磺。②合成制剂:a菊脂类:溴氰菊脂、氟氯氰菊脂、氯氟氰菊脂、氯氰菊脂、联苯菊脂、氰戊菊脂、甲氰菊脂、氟丙菊脂。b氨基甲酸脂类:硫双威、丁硫克百威、抗蚜威、异丙威、速灭威。c有机磷类:辛硫磷、毒死蜱、敌百虫、敌敌畏、马拉硫磷、乙酰甲胺磷、乐果、三唑磷、杀螟硫磷、倍硫磷、丙溴磷、二嗪磷、亚胺硫磷。d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氟啶脲、氟铃脲、氟虫脲、除虫脲、噻嗪酮、抑食肼、虫酰肼。e专用杀螨剂:哒螨灵、四螨嗪、唑螨脂、三唑锡、炔螨特、噻螨酮、苯丁锡、单甲脒、双甲脒。f其他:杀虫单、杀虫双、杀螟丹、甲胺基阿维菌素、啶虫脒、吡虫啉、灭蝇胺、氟虫睛、溴虫睛、丁醚脲。

(2)杀菌剂。①无机杀菌剂:碱式硫酸铜、王铜、氢氧化铜、氧化亚铜、石硫合剂。②合成杀菌剂:代森锌、代森锰锌、福美双、乙磷铝、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噻菌灵、百菌清、三唑酮、三唑醇、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腈菌唑、乙霉威硫菌灵、腐霉利、异菌脲、霜霉威、烯酰吗啉锰锌、霜脲腈锰锌、邻烯丙基苯酚、嘧霉胺、氟吗啉、盐酸吗啉胍、恶霉灵、噻菌酮、咪鲜胺、咪鲜胺锰盐、抑霉唑、胺基寡糖素、甲霜灵锰锌、亚胺唑、春王铜、恶唑烷酮锰锌、脂肪酸铜、松脂酸铜、腈嘧菌脂。③生物制剂:井冈霉素、农抗120、菇类蛋白多糖、春雷霉素、多抗霉素、宁南霉素、木霉菌、农用链霉素

2.植保机械

“卫士牌”手动喷雾器、“没得比”手动喷雾器、“PB-16型”手动喷雾器、“泰山牌”机动喷雾喷粉机、“东方红牌”机动喷雾喷粉机、“佳多牌”频振士杀虫灯。

(六)改进施药技术,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控制农药的使用浓度、使用量、剂型、使用次数、使用方法和依法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并提倡农药的轮换使用。

(七)监测农产品农药残留,严防农药残留超标。

三、无公害农药推广应用的政策措施

(一)调整农药产业结构,为无公害农药创造空间

现阶段我国农药行业的状况是:每年生产30多万吨,使用22~23万吨,出口一部分,整个市场是供大于求。其中,杀虫剂占70%,有机磷占杀虫剂的70%,高毒品种又占有机磷的70%。2000年农业部宣布停止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新增登记后,2002年农业部194号公告又宣布停止了甲拌磷等11种高毒农药的新增登记,停止批准高毒农药分装登记,撤消部分高毒农药在部分作物上的登记。同时,2002年199号公告公布了国家名令禁止的农药品种清单,以及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不得使用或限制使用的农药品种清单。

从2001年开始,农业部和国家经贸委研究制定了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削减方案。2003年农业部274号公告宣布自2003年12月31日起,撤消所有含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混配制剂的登记,自2004年6月30日,不得在市场上销售含以上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混配制剂。并对其他高毒农药采取进一步的限制生产措施。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高毒、剧毒农药的比例由目前的35%减少到20%以下。

(二)农药管理力度的加强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为农药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务院于1997年5月颁布了《农药管理条例》,紧接着农业部制定了实施细则,2001年又对《农药管理条例》进行了修改。

其次是对农药登记、生产、经营和使用各环节全方位进行监督管理:农业部药检所以农药登记为调控手段,逐步淘汰一批技术含量低,毒性高,效益差的农药产品,鼓励生产企业积极开发高效、低毒、安全、经济产品;县级以上的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严格农药资格审查制度,配合工商部门取缔生产条件差,经营方式落后的农药经营单位,净化市场秩序,禁止、限制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的经营和使用。

(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制定了农药使用标准,农药残留检测标准和残留限量标准;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农药残留监控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检测,把住农产品市场准入关,实施对蔬菜、瓜果、茶叶生产全过程的农药监控。

(四)培训普及科学用药知识

提高农民安全用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加强舆论导向的引导作用。

(五)国家的政策

国家在政策上对无公害农药的开发应用予已支持,并给予科技和资金扶持。

四、无公害农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就将新农药、植保新技术推广的重点定在无公害农药的推广应用上,积极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服务。经过几年的努力,无公害的理念在社会上得到普及,在各级领导、基层农技人员和农药经营人员中得到强化。无公害农药的应用面积逐年扩大,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逐年提高。无公害农药的推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1.无公害农药的推广看似一个技术问题,但实际上是一个多部门配合的工作,需要许多部门的合作甚至全社会的参与。

2.无公害农药的大面积推广有待于农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决定了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3.无公害农药的大面积推广有待于农民素质和责任感的提高。

4.无公害农药的大面积推广有待于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全面实施。

5.无公害农药的大面积推广有待于无公害农药特别是生物农药的技术进步(特别是速效性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