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单身要怪“单身基因”

单身要怪“单身基因”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杂志上。单身要怪“单身基因”吗?周晓林表示,研究结果并非基因决定论,更不能将单身的原因归咎于基因问题,“而是给大家增添一种新的解释视角”。周晓林分析说,这些推测还有待把“基因—脑—行为”三者联系起来的研究去检验。对于5-HT1A基因的rs6295位点拥有的1.4%的解释量,周晓林在解读中提出,考虑到人类庞大的基因位点数目,单个位点1.4%的解释量说明该位点的作用值得关注。

◆赵广立

2014年进入12月,意味着马上要迎来新的一年。近年来,每到年底,“单身汉们”都要面临一个别样的“年关”:父母亲戚的催婚。30岁的小王是北京一家公关公司的白领,至今单身。一到过年,他就要苦心准备好跟父母亲戚解释单身的理由。今年他有点发愁,因为“三十好几的单身青年大有人在”在父母那里已经“不好使”了。

近日,北京大学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心理学系教授周晓林,以及博士生刘金婷和博士后龚平原的一项研究结论可能会给小王一点“灵感”,他们研究发现,发生在人染色体5-HT1A基因(编码5-羟色胺受体1A的基因)上的微小差异,可能会影响人们处于恋爱关系中的概率。换言之,至今单身除家庭、环境、现实原因外,可能还跟基因有关。目前,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杂志上。

单身要怪“单身基因”吗?恋爱的事情显然不会如此简单。周晓林表示,研究结果并非基因决定论,更不能将单身的原因归咎于基因问题,“而是给大家增添一种新的解释视角”。

研究发现影响亲密关系的基因

在周晓林等人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招募了河南一所高校579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在问卷中,被试学生不仅要诚实回答自己现在的感情状态,还要回答一系列有关个人信息的问题,包括身高、体重、父母学历、家庭月收入、个人月开销、宗教信仰等。此外,被试还被要求回忆自己16岁以前父母的教养方式并予以评价。这些信息最终被汇总,用以排除如外在形象、家庭背景、教育方式等其他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前人研究发现,高矮胖瘦等外表因素、收入等社会经济地位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宗教信仰、抑郁症状和依恋风格等都会影响个体亲密关系的形成和维持。因此,我们收集了受试者的这些信息,去除这些因素对恋爱状态的影响,再检验基因与恋爱状态的关联。”周晓林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如果基因是通过上述因素才对恋爱状态发挥作用,那么,在排除了这些因素对恋爱状态的影响后,基因与恋爱的关联将不存在。

“统计结果发现,在排除这些因素后,基因与恋爱状态的关联依然存在,也就是说,基因并不是通过上述因素才影响恋爱状态。”周晓林说。

但是,如果去除成人依恋风格的亲密维度对恋爱状态的影响,基因与恋爱状态的关联明显变弱。周晓林告诉记者,分析显示,依恋风格部分解释了5-HT1A基因与恋爱状态的关联。

在人类群体中,5-HT1A基因的rs6295位点具有单核苷酸多态性,该位点的核苷酸上的含氮碱基可能是胞嘧啶(C)或鸟嘌呤(G)。根据这一位点的碱基不同,可以将这一基因分为CC型、CG型、GG型三种。在前期研究中,周晓林研究小组曾发现,相比于5-HT1A受体基因rs6295位点为CG型或GG型的个体,CC型个体更能认清自己的情绪状态、在亲密关系中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研究人员对被试对象毛囊细胞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发现在579名被试者中,基因型为CC型的学生共有361人,其中182人处于恋爱中,恋爱率为50.4%;基因型为CG的学生有185人,72人处于恋爱中,恋爱率38.9%;基因型为GG的学生33人,其中13人处于恋爱中,恋爱率为39.4%。“由于GG型人数较少且该型组的恋爱率与CG型相似,因此,我们将CG型和GG型的数据合并,以提高统计检验效力。”周晓林说,这样,CC型与CG/GG型的被试恋爱率分别为50.4%和39%。

“我们推测,相对于GG型和CG型个体,CC型个体高出20%的恋爱率可能是因为CC型个体更容易亲近他人且更享受与伴侣的交往,从而更容易开始或维持一段恋情。”周晓林对记者说。

“而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5-HT1A基因可能影响与依恋风格相关的脑区的解剖结构、活动状态,以及脑网络连接模式,从而影响恋爱状态。”周晓林分析说,这些推测还有待把“基因—脑—行为”三者联系起来的研究去检验。

不能过度解读为基因决定论

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在近年的精神病学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它最早从血清中发现,又叫血清素,在人脑内广泛分布。因被认为会影响人类的各个方面,包括情绪、性欲、食欲、睡眠、记忆、体温调节和社会行为等,血清素向来被称为“快乐化学物质”,是人情绪好坏的“总调度”。

迄今,已报道有“离婚基因”、“幸福基因”等会通过影响血清素的分泌及其受体的表达,从而进一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和性格气质。鉴于此,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因此更加唯物”的证据正在一步步揭开。

在周晓林看来,未来的研究可能会越来越多地揭示基因对人类行为的调控作用,但是除了遗传物质外,还有很多人类无法控制的因素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比如地震的发生及其随后的影响。“我们的观点是,不必过分追求控制感,也不必因为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制性而放弃自身的努力。”

“我们的研究发现,5-HT1A基因的rs6295位点所能解释的单身的对数发生比的变异量约为1.4%。这表明单个位点的作用是比较弱的,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基因型来判断个体的恋爱状态,虽然5-HT1A基因可能与其他基因共同作用能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人类恋爱关系的形成与维持。”

周晓林告诉记者,尽管他们得出的研究结论表明了基因对恋爱关系的影响,他也坚持认为个体间恋爱状态的差异更多地是由非遗传因素来决定的。“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基因或遗传决定论,也不支持自由意志论和非决定论。概括而言,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决定了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模式。”

就恋爱关系来说,周晓林认为,无论恋爱状态的遗传度有多高,人们也不应该放弃改善状况的努力。他建议,人为努力起码可以在“提高自我认识、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伴侣,积极寻找、提高接触到理想伴侣的机会,在恋爱关系中积极沟通,在恋爱关系中尽所能地帮助伴侣、由衷赞扬和感谢伴侣”等方面发挥作用。

进一步研究期待更多揭示

对于5-HT1A基因的rs6295位点拥有的1.4%的解释量,周晓林在解读中提出,考虑到人类庞大的基因位点数目,单个位点1.4%的解释量说明该位点的作用值得关注。而且,该基因很可能与其他基因共同作用,在更大程度上影响恋爱关系的形成与维持。

不过,如果想在研究中探测到基因的显著作用,就需要采集尽量大的样本,这并非易事。“招募大量的受试者并对他们进行基因分型,是研究过程中最为困难的事情。”周晓林透露。他们目前正在另一高校收集数据,以进一步检验结论。

周晓林表示,未来他们可能从多个方向扩展该项研究。“我们希望通过直接操纵5-HT1A受体活性,甚至同时考察大脑相关区域的激活程度来考察其对恋爱行为或亲密关系的影响。我们也希望考察在不同宗教文化背景、不同群体以及不同年龄阶段中,5-HT1A基因与亲密关系是否依然表现出显著的关联。”

此外,周晓林告诉记者,在他们的研究中,没有发现rs6295位点对抑郁等症状的作用。“我们另一项数据显示,rs6295位点与类孤独症症状(由孤独症商数量表测得)也没有关联,所以,目前对这个基因等位点功能的研究还无法给抑郁症和孤独症提供信息。”不过,周晓林指出,一些研究已表明,一些其他的基因对精神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会发生“或多或少的作用”。

《中国科学报》(2014-12-05第16版《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