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检测细菌具有鞭毛的培养方式

检测细菌具有鞭毛的培养方式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基中含盐0.6%以上不生长。革兰阴性杆菌,端生单鞭毛,运动活泼,无芽孢,无荚膜。革兰阴性,略呈弧状,常呈杆状、球状等多形态,没有荚膜,不形成芽孢,极端单鞭毛,有运动力。4℃以下和40℃以上不能生长。革兰阴性短杆状,周生鞭毛,25℃时能运动,37℃时不能运动。固体培养基培养6小时菌体大小0.50×1.75微米。血琼脂平板上,30℃培养48小时后,形成直径2.0毫米的菌落。适宜生长温度 25~35℃, 55℃在30分钟死亡。

一、细菌涂片制备与染色结果观察

1.细菌涂片的制备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取洁净载玻片,用接种针挑取少许细菌新鲜培养物,均匀涂布于载玻片上的1滴无菌水中,自然干燥,经火焰固定,备用。

2.革兰染色

革兰染色是最基本的染色法,染色结果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紫色)和革兰阴性(红色)两类。

染色方法:

(1)取少许细菌制作菌涂片。

(2)草酸铵结晶紫混合液染1分钟,自来水冲洗,去掉浮色。

(3)碘液媒染1分钟,自来水冲洗,吸干。

(4)95%乙醇丙酮乙醇溶液脱色,流滴至洗脱液无色(约30秒)。

(5)蕃红液染2~3分钟,自来水冲洗,自然风干。

结果观察:革兰阳性菌呈深紫色,革兰阴性菌呈红色。

注意事项:

(1)细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对染色结果有一定影响,一般为24小时的培养物。

(2)细菌的涂片厚薄影响脱色效果,如果涂片太厚革兰阴性菌则可染成革兰阳性菌。乙醇的脱色时间太长,革兰阳性菌又会染成革兰阴性菌。

(3)染色结果可疑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阳性对照菌,大肠埃希氏菌为阴性对照菌。

3.鞭毛染色

用于观察菌体体上有无鞭毛,鞭毛在菌体上的位置及鞭毛数量。在细菌鉴定中,特别是非发酵菌的鉴定很重要。

染色方法:

(1)选择经乙醇处理过的载玻片。

(2)取少许细菌制做菌涂片,将细菌点在无菌水滴的顶部,不能搅动,以免鞭毛脱落。玻片置室温自然干燥。

(3)滴加染液于玻片,染色10~15分钟,用蒸馏水冲去染液,自然干燥。

结果观察:油镜检查时从涂片的边缘开始,逐渐移向中心。菌体为深褐色,鞭毛为褐色。

图10 细菌鞭毛数和排列

注意事项:

(1)鞭毛染色用载玻片选择光滑无痕纹的新载玻片,将玻片置片架,95%乙醇中浸泡24小时,取出后以火焰去乙醇,立即使用。

(2)染色菌落可以直接从平板(或斜面)上挑选。但必须注意动作尽量轻,以免鞭毛从菌体脱落。

(3)选取菌落应是生长在营养较好的琼脂平板上16~24小时培养物。培养基不可采用有抑制剂的选择性培养基。

(4)染色后蒸馏水冲洗时,应避免染液表面的金属光泽液膜滞留在玻片上,影响镜检。

(5)观察鞭毛时,应耐心寻找整个涂片上的菌细胞,多观察几个视野,以鞭毛数量最多的菌细胞为准。

4.荚膜染色

荚膜染色用于观察菌体有无荚膜结构。可选择墨水或5%黑色素水溶液。

染色方法:取少许细菌与1滴染色液在载玻片上混合,加上盖玻片,轻压,吸去多余的菌液。置显微镜观察。

结果观察:在低倍镜下寻找有荚膜的菌细胞,再转换高倍镜确认。背景为灰色,菌体较暗,在其菌体周围呈现一明亮的透明圈即为荚膜。

注意事项:

(1)荚膜染色涂片不要用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2)载玻片必须洁净无油迹,以免涂片量混合液不能均匀散开。

二、常见细菌病原体的形态特征

1. 屈桡杆菌(Mycococcus pisciola)

革兰阴性,两端钝圆,稍弯,成半圆形、圆形、U型、V型或Y型等,无鞭毛。菌体细长,粗细一致约0.5微米,菌体长2~24微米。以滑行或摇晃方式运动。生长温度28℃,最适温度 25℃,37℃仍能生长。18℃生长较漫,毒力明显变化,33℃生长快,毒力减弱, 40℃生长很慢,毒力很弱。培养基中含盐0.6%以上不生长。p H值6.5~8.0均可生长,p H值6.0以下和8.5以上不能生长。在胰胨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菌落黄色,扩散性,中央较厚,显色较深,向四周扩散成颜色浅的假根头。分离培养基必须用贫营养基。

2.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

革兰阴性短杆菌,两端圆形,无荚膜,不形成芽孢,有运动力,极端单鞭毛,菌体大小为(0.5~0.7)×(1~2)微米。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圆形、边缘平滑、灰白色菌落。对弧菌抑制剂(O/129)敏感。TCBS培养基上形成黄色菌落。生长最适温度20~25℃,37℃不生长。生长p H值6~10,最适p H值为8。生长盐度0.5%~6.0%,最适盐度1.0%。

3.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革兰阴性杆菌,端生单鞭毛,运动活泼,无芽孢,无荚膜。无盐培养基中不生长,最适氯化钠浓度为35克/升。含氯化钠琼脂平板菌落边缘不整齐,光滑湿润,不透明。对弧菌抑制剂(O/129)敏感。TCBS琼脂培养基菌落绿色。液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膜。生长p H值7.0~9.5,最适p H值7.7。

4.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革兰阴性,略呈弧状,常呈杆状、球状等多形态,没有荚膜,不形成芽孢,极端单鞭毛,有运动力。菌体大小(0.6~0.9)×(1.2~1.5)微米。无盐培养基中不生长,在 3%氯化钠平板上呈淡乳白色菌落,有的弥漫性生长。对弧菌抑制剂(O/129)敏感。在TCBS平板上呈黄色菌落。

5.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

革兰阴性,短杆状,发光的海洋细菌,菌体直或稍弯曲,两端钝圆,无荚膜,不形成芽孢,极端单鞭毛能运动,单个存在,很少出现两个或链状排列,大小为(0.5~0.9)×(1.1~1.9)微米。无盐培养基中不生长,含盐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28℃培养24小时菌落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闪光。TCBS培养基平板上呈黄色菌落。4℃以下和40℃以上不能生长。

6.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

革兰阴性,极端单生鞭毛,嗜盐菌,有毒菌株一般具有荚膜,无芽孢,有运动力,无异染颗粒,菌体大小(0.5~0.8)×(1.4~2.6)微米。TCBS 培养基平板上呈凸面、平滑乳脂状的蓝绿色菌落。

7.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革兰阴性,短杆状,极生单鞭毛,无荚膜,无芽孢。菌体大小(0.8~1.2)×(0.5~0.8)微米。琼脂平板上菌落呈圆形,培养24小时直径0.9~1.5毫米,48小时直径2.0~3.0毫米,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不产色素。RS培养基呈黄色圆形菌落。生长温度 4~40℃,最适温度 32℃,43℃不生长。4%氯化钠以下生长,6%不生长。p H值5.5~10.0生长。

8.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

革兰阴性短杆菌,端生鞭毛,菌体大小(0.3~1.0)×(1.0~3.5)微米。最适生长温度28℃。营养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中央有突起,白色或黄色,半透明。

9.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

革兰阴性短杆菌,有运动性,极端单鞭毛,无芽孢。菌体大小(1.0~1.6)×(0.5~0.8)微米。在营养琼脂、TSA培养基上形成圆形光滑的乳白色菌落。兔血平板上可呈现典型β溶血。对弧菌抑制剂(O/129)不敏感。TCBS培养基不生长。可在不含盐的培养基中生长。生长适宜盐度0%~100%,最适盐度15%~25%。生长温度5~40℃,最适温度22~25℃。生长p H值5.5~10.0,最适p H值7.8~8.5。

10.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

革兰阴性短杆菌,单个或成对排列,周生鞭毛,无芽孢,菌体大小为1.0×(2.0~3.0)微米。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血琼脂平板上在菌落周围能形成狭窄的p型溶血环。生长温度15~42℃,最适温度31℃。生长p H值5.5~9.0。

11.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

革兰阴性短杆状,周生鞭毛,25℃时能运动,37℃时不能运动。固体培养基培养6小时菌体大小0.50×1.75微米。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血琼脂平板上,30℃培养48小时后,形成直径2.0毫米的菌落。最适生长温度25~30℃。

12.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革兰阴性,菌体短杆状,两端圆形,大小为(0.7~0.75)×(0.4~0.45)微米,单个或两个相连。有运动力,极端着生1~3根鞭毛。无芽孢。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直径1.0~1.5毫米,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灰白色,半透明,培养20小时左右产生绿色或黄绿色素,弥漫培养基。肉汤培养生长均匀浑混浊,微有絮状沉淀。适宜生长温度 25~35℃, 55℃在30分钟死亡。最适盐分1.5%~2.5%。生长p H值5.5~8.5。

13.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革兰阴性短杆菌,单个或成对相连,两端圆形,极生单或多鞭毛,有运动力,无芽孢,菌体大小(0.6~1.0)×(1.5~3.0)微米。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生长,边缘整齐、圆形、扁平、白色透明的潮湿菌落,培养48小时后直径增大至3~4毫米,呈黄白色。TCBS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呈绿色透明菌落。

14.水型点状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nctata f. ascitae)

革兰阴性短杆状,近圆形,单个排列,有动力,无芽孢。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24小时后略黄而稍灰白。

15.柱状屈桡杆菌(Flexibacteriasis columnaris)

革兰阴性,呈弯曲的长杆或丝状,菌体大小 0.5×(2.0~30.0)微米,无鞭毛,在固体物上能滑行运动。在含 0.5%氯化钠的噬纤维培养基、蛋白胨酵母等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菌落黏附于琼脂,呈黄色、扁平、表面粗糙、中间卷曲,边缘呈树技状。液体培养基,静止培养时表面形成黄色有韧性的膜,震荡培养时浑浊生长。生长温度5~35℃,最适温度20~25℃。生长p H值6.8~8.3,最适p H值7.5。生长含盐浓度0%~0.5%,1.0%时不生长。

16.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ous iniae)

革兰阳性,二链或链状球菌,菌体卵圆形,有荚膜,无运动力,β溶血阳性,菌体大小0.7×1.4微米。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极为缓慢,48小时后仅形成直径约0.3毫米的极小菌群。血琼脂平板30℃培养24小时,形成直径约0.7毫米的白色菌落,边缘整齐,表面湿润,呈圆形。生长温度10~45℃,最适温度20~37℃。生长含盐浓度0%~7%,最适浓度0%。生长p H值3.5~10,最适p H值7.6。

17.海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

革兰阳性,菌体为平直或微弯的杆菌,大小为有分支,呈丝状,不运动,好气性,无鞭毛,无芽孢,无荚膜。菌体大小(0.2~0.6)×(1.0~10)微米,随培养条件有一定变化。对培养要求较高,生长缓慢,一般培养基不生长。在有光培养条件下菌落呈黄色或橘黄色。最适生长温度 30~32℃,37℃以上生长缓慢或不生长。染色时不易着色,需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脱色,是抗酸细菌的代表。

三、血涂片的制作、染色及显微镜观察

1.血涂片的制作

采血方法 养殖鱼类的血液采集有心脏取血,断尾取血,尾动脉(静脉)取血等多种方法。

血涂片制作 取1片洁净载玻片,将流出的第二滴血滴在玻片右端。用另1张边缘光滑的洁净玻片,从末端边缘置于血滴左缘,稍向后退,血液就充满在两玻片的斜角中,再以30~40度(斜度愈小,涂片愈薄)角向左方推动,即涂成血液薄膜。自然干燥,备用。

推动时用力不能太大,推动要均匀并保持一定的速度。过慢,涂片则较厚。注意不能在同一张片子上涂第二次。

图11 血涂片制作

染色 血液染色采用涂片自然干燥后,在染色区域用特种铅笔画一方框,在菌膜上加数滴瑞氏染液,将血膜完全淹没,以防蒸发。1~2分钟后,滴加重蒸水或缓冲液,静置2~4分钟。用滴管吸去重蒸水,将多余染液慢慢冲去。即可观察。

封片 血涂片经染色、干燥后,可用中性树胶或浓香柏油封藏保存。在染色区域滴1滴中性树胶,取洁净盖玻片,从边缘置于载玻片,轻轻盖下盖玻片。注意不能产生气泡。

2.血涂片观察

(1)基本观察方法

肉眼观察 用肉眼对血涂片颜色进行观察,注意识别异常标本。如果养殖动物正常时末梢血液呈粉红色,患病动物血液颜色会有变化。

高倍镜观察 注意观察血涂片的制备和染色是否良好,细胞分布是否均匀,同时可估计白细胞数量的增减情况。最后从血涂片的交界区域进行观察,选择细胞分布均匀不重叠,标本不太厚,血细胞仅一层的区域进行油镜观察。

油镜观察 边移动视野边观察:胞质中的嗜染颗粒颜色3种(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等血细胞形成。

(2)血细胞形态观察

鱼类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白细胞又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栓细胞组成(彩图27)。

红细胞 为有核的椭圆形细胞。胞质呈粉红色或橘黄色,细胞核为紫色。细胞大小与鱼类的品种有关,细胞数量存在种间差异、季节差异、性别差异,以及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差异。处于幼稚阶段的鱼类红细胞数量较多。细胞的大小与数量受环境变化影响。

观察时注意有无畸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唇形红细胞)、中心淡染色红细胞、棘形红细胞、胆状红细胞、皱缩红细胞、泪滴状红细胞、破碎红细胞及镰状红细胞等。

白细胞 细胞核为蓝紫色,中性粒细胞的嗜染颗粒为淡蓝色,嗜酸性粒细胞的嗜染颗粒为红色,嗜碱性粒细胞的嗜染颗粒为蓝色。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随鱼类而异,少数鱼类有嗜碱性粒细胞,多数鱼类有嗜酸性粒细胞。血栓细胞具细胞核,有椭圆形、梭形、杆状等多种形态。细胞数量存在雌雄差异,有明显的季节波动,不同的鱼类也有相当大的变化,即使同一种鱼类,由于测定者不同,所得的值也会出现差异,同时还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

3.注意事项

(1)新鲜涂片应立即染色。

(2)染色涂片水冲洗后,应在空气中自然干燥或风干,不可用火烤干。

(3)染液量要充足,勿使染液蒸发干燥。

(4)细胞染色过浅或过深,待标本干燥后,立即用瑞氏染液或甲醇重新染色数秒或数分钟。

(5)保存过久的细胞涂片,细胞染色会褪色,可重新染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