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幔温度分布

地幔温度分布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假定地幔没有放射性热源,只是由于自身压力作用使温度升高。电导率与温度关系极为密切,对于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电导率是用于计算温度变化的有效物理量。这种方法被比喻为岩石温度计,它属于地球化学或岩石学范畴。其中第一、二种,借助于地震学结果和地磁学结果,第三、四种借助于高温高压实验结果和岩石学结果。因此,地幔温度的获得依靠了多学科的研究结果。在核幔边界处温度达到3000℃以上。

由于对岩石圈层以下的放射性热源分布和热导率知道得很少,因此无法用热传导方程计算地幔温度。而且,处于地幔之中的主要热传输方式,已不是热传导而是热对流,因此,即使采用热传导计算,也会得出不可信的结果。以下简单介绍几种估计地幔温度界限的方法。

19.3.1 计算绝热自压温度作为地幔温度的下限

假定地幔没有放射性热源,只是由于自身压力作用使温度升高。这种纯由自压产生的温度,称为绝热自压温度。显然,由于没有考虑内部热源、也没考虑外部的热量输入,完全处于绝热状态,所得温度可以作为温度的下限。

按照热力学定律,可得绝热(等熵)情况下的温压变化式:

式中,T为温度;ρ为密度;Cp为定压比热;a为体膨胀系数。由于地球内部偏离力远小于正压力,可视为流体静平衡状态,故

d P=-gρdr(19-14)

式中,r为地球半径;g为重力加速度。将式(1911)代入式(1910),并且仅考虑T随r的变化,即将偏微分变为全微分,可得

d T/dr=-ga T/Cp(19-15)

根据固体物理理论,式中a/Cp在一定假设下可由地震波速度估计出来,即

式中,γ为格林爱森参数(Gruneisen Parameter),则得

然后,对上式的两端积分。积分下限r1于岩石圈底部,其温度为T1,则有:

这就是计算绝热温度的基本公式。式中积分下限r1对应T1,积分上限r对应T。

在实际计算中,利用地幔中g和γ随深度变化不大的特点,将其从右端积分号中移出。因此,该式中仅有v2p-v2s随r变化。这个变化已由地震方法得到。若取岩石层的下界(取200km)温度为T200,则可得出地幔最底部,即幔核边界的温度T2900=1.5T200。当T200=1500℃时,T2900=2250℃。这时,整个地幔的平均自压绝热温度梯度为0.28℃/km。所得曲线绘在图19-4上。

19.3.2 利用电导率随深度变化计算地幔温度

由地磁测深方法可以得到电导率δ(r)的变化。电导率与温度关系极为密切,对于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电导率是用于计算温度变化的有效物理量。

在地幔中,以离子导电为主,属于半导体性质。其离子电导率可表示为

σ=σoe-E/KT(19-19)

式中,E为激活能,它随压力而变化,可以估计出它在地幔条件下的大小;T为温度;K为玻尔兹曼常数;σ0为常数。从总的来看,T随σ的增加而增加。不难写出

采用班克斯电导率模型,并取不同的激活能E值,可得到地幔的多条温度变化曲线(图19-4)。用这种办法得到地幔底部的温度可达4000~5000K。

图19-4 用电导率σ(z)计算温度T(Z)曲线

19.3.3 计算地幔物质熔点作为地幔温度上限

我们知道,地幔处于固态的岩石层圈之下、液态的外核之上,它是一个多相系统,可能是一种有黏性的处于缓慢对流状态的“软”物质。虽然我们还不能完全确定它的物理参数,但是它的温度低于物质熔点,是无可非议的。正因为这样,我们可以用地幔地质熔点作为它的温度上限。估计地幔熔点的方法有两种:

(1)理论计算。熔点理论是固体物理学中进展很慢的一个问题。林德曼提出共振观点:固体原子由于热能发生振动,随温度升高振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造成相邻原子的碰撞从而破坏固体晶格排列时,产生宏观上的熔化现象。这时的熔化温度为熔点,而相应的原子振动频率为临界频率。乌尔芬证明,此临界频率可由地震波速度间接计算出来。由此,可估计幔核边界处的熔点为5300℃。

(2)实验外推。在实验室中可以直接测量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岩石熔点。不同压力相应于不同深度(如取1010Pa压力,相应于深度300km),而熔点受压力影响很大,因而可以利用各种岩石的熔点 压力曲线外推不同深度处的熔点。肯尼迪等人地幔物质自上而下可由各种岩石来代表:

橄榄岩200~400km;尖晶石400~700km;方镁石700~900km

通过实验得到各种物质的熔压曲线,并且将曲线外推到与深度相应的压力区域。这里的压力仍采用流体静压力,故压力仅与深度有关。所得曲线,绘在图19-4上。在幔核边界处,地幔物质开始熔化的温度为3900K。

19.3.4 由出露地表的地幔岩石性质推断地幔温度

这种方法被比喻为岩石温度计,它属于地球化学或岩石学范畴。基本原理是由于地质作用,有些地幔岩石从深部迁移到地面。在它迁移过程中,因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尤其是温度不同,使得组成不同。通过对这些组成的测定,可以对温度做出估计。

目前,利用岩石温度计方法已测到200~300km深度的温度。可以进行这种计算的地幔岩石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冲顶或断层作用而迁移到地面的大块岩体,如蛇绿岩体;另一种是处于母岩浆中的携带包体(捕虏体),如金伯利岩捕虏体。不同的岩石可测的温度范围不同,例如金伯利岩捕虏体中的透辉石和顽辉石的比例,有效地反映了地下900℃~1400℃之间的温度变化。

19.3.5 地幔温度总图

上面介绍了4种计算或估计地幔温度的方法。其中第一、二种,借助于地震学结果(速度分布)和地磁学结果(电导率分布),第三、四种借助于高温高压实验结果(熔压曲线)和岩石学结果(组成与温度关系)。因此,地幔温度的获得依靠了多学科的研究结果。

张少泉(2007)将不同方法所得地幔温度分布都放在一张图上(图19-5),并给出一条平均曲线。由图可见,顺着深度的坐标,从左到右有这样一些特点。在最顶部,洋区下面的温度变化比陆区大。在软流层内:处于绝热自压线(取γ=1)与固相线之间,较为单纯,这里具备发生大尺度稳定对流的条件。在地幔底部,温度上升很陡,超过绝热自压线而与液相线重合,在这里为“涌流”或“热点”提供热源。在核幔边界处温度达到3000℃以上。

图19-5 不同方法所得温度分布综合图(张少泉,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