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地电磁场

大地电磁场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地电场和地球变化磁场密切相关,两者的场源都是地球外部的各种电流体系。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统称为地球变化电磁场,或大地电磁场。大地电磁场有明显的空间和时间的分布规律性。介质的电阻率和波阻抗关系为由于大地电场区域较大,往往将局部区域电性较均匀地段视为均匀场。大地电场在地面上的分布不仅取决于外部场源,还取决于地壳和地幔的电性结构。

13.2.1 大地电磁场的频谱特征

大地电场和地球变化磁场密切相关,两者的场源都是地球外部的各种电流体系。研究表明,从太阳射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与地球磁层、电离层相互作用,形成一系列复杂的电磁波。其中电场部分可认为主要是由变化磁场直接感应的,而地电场又对地磁场反作用,形成感应磁场,因而两者具有相同类型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统称为地球变化电磁场,或大地电磁场。

大地电磁场有明显的空间和时间的分布规律性。一般讲,其强度在高纬度和中纬度强而在低纬度弱;夏季强,冬季弱;白天强,夜间弱。

观测表明:大地电磁场的频谱成分极其丰富,各种不同频率都有能量存在,而且振幅谱也很有规律。如图13-3所示,大地电磁场在低频段(<10-1Hz)和高频段(>10Hz)的能量强,而在1Hz附近的中频段(10-1Hz<f<1Hz)能量弱。以地磁场为例,在较宽的频带范围内,其振幅仅为10-1~10-2Gal,而在1Hz附近会降到10-3 Gal以下。由图13-3还可以看出:大地电磁场的能量在随频率升高(高频段)和降低(低频段)而增加的总趋势中,在不同的频率段上还有极值存在,这是规则脉冲和不规则脉冲的反映。

图13-3 大地电磁场的振幅谱(实线表示磁场,虚线表示电场)

13.2.2 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平面电磁波传播特性

我们可以把随时间变化的电磁波分解为一系列谐变场的和,地球的天然变化电磁场可用谐变场来表示。

大地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必须遵从麦克斯威(Maxwell)方程。

式中,H为磁场强度;E为电场强度;D为电位移矢量;B为磁感应强度;J为电流密度;ρ0为自由电荷体密度。

在静止、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中,当电磁场的频率不太高,B,H不太大时,下列关系得到满足:

B=μH(13-7)

D=εE(13-8)

式中,μ,ε分别为介质的磁导率和介电常数,是与频率无关的常数。当只研究电磁场的传播,且在所考虑的区域内不包括地磁场源时,传导电流密度J仅与电场强度E有关,可用微分形式的欧姆定律描述:

J=σE(13-9)

式中,σ是介质的电导率

在低频谐变场中,可忽略项,Maxwell方程的表达式可化为

Δ×E=iωμH(13-10)

Δ·E=0(13-11)

Δ×H=σE(13-12)

Δ·H=0(13-13)

由此可得到谐变电磁场的波动方程式,亥姆霍兹(Helmholtz)方程:

Δ2E-k2E=0(13-14)

Δ2H-k2H=0(13-15)

当观测范围远小于观测处与发射源距离时,球面波和柱面波可近似为平面波。设地面为z=0的界面,z轴垂直地面向下,而天然电磁场是垂直入射的平面电磁波,地面以上(空气)是绝缘介质,地面以下为均匀各向同性半无限介质。在垂直于z轴的平面上,同一时刻场量处处相等,电磁场各量沿水平面上的变化为零,即=0。由平面波的这些特点,可从谐变电磁场E和H分量形式的波动方程式中导出一个简单的平面电磁波方程,即

根据上述平面电磁波方程的特征,可以把它分解为两组独立线性偏振波进行讨论。令一组只含(Ex,Hy)分量,定义为H偏振,另一组只含(Ey,Hx)分量,定义为E偏振。相应的亥姆霍兹方程为

H偏振:

E偏振:

以H偏振为例,这时有波动方程:

这是一常微分方程,其通解为

式中,A和B为待定常数,它由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决定。对于均匀半空间介质,z→∞时, Ex→0,所以B=0,于是有

利用Ex和Hy的关系,得

其中

令z=0时,Ex=E0xe-iωt=A,则有

式中,e-iωt表示任一点的场随时间是谐变的;圆频率ω=,而eiβz表示场沿传播方向z是谐变的,β=称为圆波数,λ为波长。取μ=4π×10-7H/m,得λ=(m)。

e-αz表示场振幅沿传播方向呈指数衰减,α为介质的吸收系数,它与波长的关系为

称场振幅降至地面幅值1/e的深度为穿透深度,并以δ来表示。则δ=503.3(m)。

由此可知,穿透深度与波长成正比,并是介质电阻率ρ和周期T的函数。周期越短(频率越高)的电磁波其能量衰减得越快,穿透能力越低,能量越集中在表面层附近,这一现象称为趋肤效应。因此,使用不同周期的变化电磁场能获得不同深度范围的介质电性、磁性信息。

平面电磁波的波阻抗定义为Z=E/H,它的单位为Ω。

在均匀各向同性的介质中,由于E波和H波是正交的,在地面上任意正交测量轴z和y上有

这表明,沿任意正交的测量轴上所测得的波阻抗的数值是相等的,即波阻抗与测量轴方向无关,具有这种性质的波阻抗称标量阻抗。此外,在均匀介质中电场在相位上落后于磁场π/4。介质的电阻率和波阻抗关系为

13.2.3 大地电场的分类和变化

由于大地电场区域较大,往往将局部区域电性较均匀地段视为均匀场。如在几十平方千米范围内的电流强度相差并不大。测量大地电场的装置如图13-4所示,图中M,N是一对埋入地下的电极,R是阻抗较大的电阻(远大于两个电极之间的接地电阻),G是电流计,用该电流计可以近似记录M,N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ΔUMN,从而求得大地电场强度为

在地电学中,EMN的常用单位是m V/km。

大地电场是个矢量,上式求得的EMN实际上是大地电场强度在MN方向上的分量。可采取两条不同方向的测线M1N1和M2N2来求得大地电场强度E,如图13-5所示。一般常使M1N1垂直M2N2,用平行四边形法,将E1和E2的末端引出平行四边形的两条相邻边,并交一点,此点即为矢量E的末端位置。

图13-4 测量大地电场的装置

图13-5 大地电场的分量

在某一段时间内,若将图13-5所绘得的所有矢量E的顶端连成一条曲线,则此曲线反映了大地电场强度在该段时间内的变化,该曲线称为大地电流场的矢端曲线。矢端曲线是一条不规则曲线,根据曲线的形状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曲线形状趋于直线的,称为线性极化;另一种曲线是不规则的,称为非线性极化,如图13-6所示。

图13-6 大地电流场的极化

大地电场在地面上的分布不仅取决于外部场源,还取决于地壳和地幔的电性结构。在应用大地电场资料在研究地壳和地幔电性结构的同时,还可以探测矿产和地热等资源。

大地电场随时间的变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地电场的平静变化,另一类是地电场的干扰变化。平静变化是连续出现的,具有确定的周期性。平静变化有多种周期性。其中有11年的周期,它与太阳黑子出现的周期相同;有年变化周期,它与太阳公转周期相同,与季节变化相适应,夏季场强幅度大,冬季场强幅度小;有月变化周期,它与月球绕地球周期相同;有静日地电日变化,它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是地电场的平静变化中最重要的一种变化。干扰变化是偶然发生的。它分为高频地电变化,周期为10-4~1s;地电脉动,周期为0.2~1000s;地电湾扰,无周期,持续时间为1~3h;扰日地电日变化,周期为一天;地电暴,变化的持续时间为1~3d。

1.地电日变化

静日地电日变化和扰日地电日变化具有相同的周期,两者叠加在一起构成的地电变化称为地电日变化。地电日变化的场源是分布在电离层中的电流系,其中静日地电日变化的电流系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区的上空,高度约100km,而扰日地电日变化的电流系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上空,高度约300km。地电日的变化形态和幅度如图13-7所示,其幅度主要随着纬度的变化而改变。

2.高频地电变化

高频地电变化的场源是在对流层中产生的雷电,主要产生于赤道上空8km附近。其变化幅度比较小,故又称地电微变化。

图13-7 地电日变化

3.地电脉动

太阳辐射来的带电粒子一方面绕着地磁场的磁力线运动,另一方面沿着磁力线的方向在两极之间往返振荡,电磁脉动就是带电粒子的这种运动所产生的电磁效应。地电脉动和地磁脉动具有相同的周期和成因。其周期为0.2~1000s,根据脉动形态又分为规则脉动Pc型和不规则脉动Pi型。Pc型脉动的幅度较稳定,形态较规则,其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8h不等。Pi脉动幅度不稳定,经常以阻尼振荡或者几种周期波叠加的形式出现,持续时间一般为10min左右。电磁脉动主要是高纬度地区的电磁现象,夜间出现较多,季节变化复杂。在地电学中,电磁脉动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

4.地电湾扰

太阳辐射出来的高速太阳风(带电粒子流),在电磁场作用下,在高度约300km的极区电离层形成电流系,并在距离地心5~7个地球半径的远处形成一个赤道电流环。它们分别是地电湾扰和地电暴的场源。地电湾扰是具有规则形态而无周期的电磁扰动,形如湾扰,如图13-8所示,主要是极区的电磁扰动现象。高纬度区湾扰幅度较大,随着地磁纬度降低衰减较快。

图13-8 甘肃天水台1971年5月10日至11日的电湾扰和磁湾扰记录

5.地电暴

地电暴和地磁暴几乎在全球同时发生,变化幅度大,持续时间长达1~3d。电磁暴在地磁赤道处变化幅度大,随着纬度升高,变化幅度逐步减少,它同太阳活动密切相关。在电磁暴过程中往往叠加着电磁湾扰和电磁脉动,因此电磁暴的形态很复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