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钓石斑鱼的最佳时间和方法

钓石斑鱼的最佳时间和方法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工繁殖用石斑鱼亲鱼主要有两个来源:① 催产前从人工养殖的网箱中筛选亲鱼;② 从自然海区捕捞运回网箱或室内大水泥池中暂养的亲鱼。目前进行石斑鱼的人工繁殖,难点在于获取雄性亲鱼。因此,采用人工方法促使雌鱼向雄鱼的转变是石斑鱼人工繁殖的关键。应选择个体健壮、活泼、体表无损伤的石斑鱼为亲鱼。催产剂量因石斑鱼种类、产地、饲养环境等不同而有所差异。

下面以青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为例介绍石斑鱼的人工育苗。

一、亲鱼选育

(一) 亲鱼的来源

人工繁殖用石斑鱼亲鱼主要有两个来源:① 催产前从人工养殖的网箱中筛选亲鱼;② 从自然海区捕捞运回网箱或室内大水泥池中暂养的亲鱼。从深水钓捕的亲鱼,容易产生鳔胀气,因为海底的压力大于空气中的压力,海水深度每增10 m就增加一个大气压,当鱼被钓出水面的过程中,鱼鳔因压力减小而不断膨胀,如果不迅速放掉鱼鳔内的气体,石斑鱼会马上胀死,胃被吐出口外,故钓鱼时收线的速度不宜太快,出水后尽快施行人工放气手术。放气时,左手握鱼,右手拿12号针头从肛门的斜上方、侧线下方、约在肛门与侧线间2/3的位置,斜向方向进针,只要听到“扑哧”响声,说明放气成功。然后用右手按住针孔位置轻轻将针拔出。将放气成功后的鱼放入水池中,则立即游入水底;若鱼腹向上,表明放气不尽;若鱼栽入水底无力而卧倒,表明刺伤了内脏,后两种情况的鱼均会死亡

目前进行石斑鱼的人工繁殖,难点在于获取雄性亲鱼。由于石斑鱼是雌性先熟的雌雄同体鱼类,一般6龄才转化为雄鱼,又因过度捕捞,在自然海区的生殖群体中存在雌多雄少的性比失调现象,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培育高龄大个体雄性亲鱼时间长、费用高,所以人工繁殖所用的性腺成熟的雄鱼不易获得。因此,采用人工方法促使雌鱼向雄鱼的转变是石斑鱼人工繁殖的关键。如对2~4龄(以2龄为主)赤点石斑鱼投喂50天(46次)外源性激素药饵(将17α-甲基睾丸酮药片研成粉末均匀拌入鱼糜中投喂),每次剂量约为5 mg/kg鱼体重,累积量为241.3 mg/kg鱼体重,可使性腺转变的雄性亲鱼排精率达93.5%,受精率81.1%,胚胎发育正常。试验表明,在相同的处理条件下雌性高龄鱼的“性转变”时间比低龄鱼短,且较易获得排精的变性雄鱼,因此,在人工繁殖前应尽量选择较高龄的、个体较大的雌鱼做变性处理,效果较好。

(二) 亲鱼的选择

应选择个体健壮、活泼、体表无损伤的石斑鱼为亲鱼。石斑鱼属雌雄同体,外形很难分出雌雄鱼,但可从以下几点来进行选择亲鱼。

1. 个体大小与年龄

因石斑鱼是属雌雄同体、雌性先熟的鱼类,一般雄鱼个体较大(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体重在1.5 kg以上),雌鱼较小(体重为0.5~1 kg)。雌鱼3~4龄、雄鱼5~7龄。

2. 腹部形态

繁殖期雌鱼腹部膨大而柔软,生殖孔突出、微红;而雄鱼轻压腹部能流出精液。

3. 婚姻色

雄鱼先出现明显的婚姻色,鱼体雄壮美丽,头部出现明显的棕色深浅的条纹;而雌鱼无此特征。

4. 肛门、生殖孔和排尿孔的形态

雌鱼腹部有3个孔,从前至后依次为肛门、生殖孔和排尿孔;而雄鱼只有肛门和尿殖孔两个孔。

一般亲鱼的雌雄配比为1 :2或1 :1。

(三) 亲鱼的培育

1. 培育容器与放养密度

亲鱼培育可在室内水泥池或海上网箱内进行。长方形或圆形的水泥池均可,池深1.5 m、水体20 m3以上为宜,池面遮光,放养密度为1~3尾/平方米;海水网箱规格为3.0 m 3 3.0 m 3 3.0 m或6.0 m 3 3.0 m 3 3.0 m,放养密度在4~6 kg/m3

2. 饲育管理

(1)饵料及投喂。饵料以带鱼丝、龙头鱼、虾、鰕虎鱼、小杂鱼等新鲜、冰冻的杂鱼虾或配合饵料为主,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5%,以饱食为度。当水温低于15 ℃时,摄食量明显减少,当水温降到9 ℃时,基本上不摄食。

(2)水质调节。培育环境因子是:水温控制在20 ℃~25 ℃、海水盐度为22~31、pH为7.8~8.2、溶解氧5 mg/L以上。要昼夜充气,每天换水和吸污各1次,换水量1/3以上。

(3)流水、采卵。当亲鱼在繁殖季节产卵时,每天傍晚进行流水,流水量控制在以水面在集卵孔2/3高度为宜。集卵孔外安放集卵箱(大小以亲鱼池大小而异),箱内放置60目筛绢做成的集卵网箱。

(4)加强产后管理。因亲鱼生殖活动消耗,产后体弱消瘦,易罹患疾病,应注意亲鱼体质的饲养恢复,可移至室外池塘或海上网箱饲养。

二、采卵

获得石斑鱼受精卵的方法有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和自然产卵三种。

(一) 人工催产

1. 催产亲鱼的选择

催产用雌性亲鱼的体重在500~1 200 g,腹部膨大柔软,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红润、微凸。挖卵检查:用挖卵器或细塑胶软管(直径为1.0~1.2 mm)自产卵孔插入3~5 cm抽取卵粒,镜检成熟度,卵粒易分离,蛋黄色,饱满,卵径为0.3 ~0.5 mm,加透明固定液后观察卵核已偏向动物极的为已成熟的卵,可进行人工催产。雄性亲鱼体重要求在2 000 g以上,用手轻压腹部少量乳白色精液流出者成熟较好。由于石斑鱼精液量较少,检查成熟度时切勿挤压太重,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精液浪费。

2. 催产剂的选择与注射

催产剂一般有鲤鱼脑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等。雌鱼催产剂量为PG10~12 μg/kg鱼体重,或HCG 1 000~2 000 IU/kg鱼体重,或LRH-A3 3~5 μg/kg鱼体重,雄鱼剂量减半。一般采用混合激素较好。催产剂量因石斑鱼种类、产地、饲养环境等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分两次注射,首次注射全剂量的1/7~1/5。间隔24小时,进行第二次注射,剂量为余量。雄鱼一般只进行一次注射,与雌鱼的第二次注射同时进行。

3. 效应时间

雄鱼在注射后不久,可见到头部出现明显的婚姻色。效应时间快的35~36小时,慢的53~72小时。经催产的雌、雄亲鱼,在饲养池内可自行产卵受精,平均受精率约45%。也可进行人工授精。

(二) 人工授精

宜采用干法授精。选取临产的雌鱼(腹部膨大,柔软,轻压腹部有透明卵流出者)和成熟雄鱼(挤压腹部有乳白精液流出者);或者是经过人工催产后的雌、雄亲鱼(雌鱼经抽卵检查卵已呈圆形清晰透明,卵中具有1个油球、雄鱼挤压腹部有精液流出者),可行人工授精。

(三) 自然产卵

采用周年人工培育和短期室内强化培育的雌、雄鱼,都能达到在人为环境条件下亲鱼自然产卵受精。如果是短期蓄养,则在繁殖期之前,从海上钓获的石斑鱼中选取强健、活泼、体表无损伤的雌、雄石斑鱼亲鱼,蓄养于室内水池中,人工投喂充足的新鲜优质饵料,进行营养强化培育,促使其性腺正常发育。当培育水温达20 ℃以上时,开始产卵。产卵的环境条件:水温为20.4 ℃~26.0 ℃,盐度为22.6~28.5。产卵行为见前述。在自然产卵条件下,雌雄鱼比例以1 :1.2~1 :1.5为好,雄鱼过多会出现争斗现象,从而影响产卵和受精。

受精卵的收集可于翌日清晨进行,方法有两种:一是每天傍晚在亲鱼池进行流水,鱼卵随着流水通过集卵孔聚集于60目筛绢网箱内,于翌日清晨收集;另一种方法是于产卵翌日清晨,用浮游生物拖网在池中来回拖拉捞卵,拖网用60目筛绢制成,网口长方形,面积约0.32 m2 (0.8 m 3 0.4 m)。两种方法可结合使用,效果更佳。收集到的受精卵除去杂物、坏卵,稍微 漂洗干净,用容量法计数后放入孵化器中孵化。

三、孵化

(一) 孵化条件

孵化用水必须清新,并严加过滤、消毒。避免敌害生物进入孵化器,以免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水环境因子应满足如下要求,且保持稳定,变化不能太大。

1. 水温

孵化水温范围在20.4 ℃~30 ℃。在适温范围内,水温升高,胚胎发育速度加快(表10-2)。大约每升高水温1 ℃,胚胎发育的速度则加快1小时左右。孵化水温高,孵化固然可加快,但如水温过高,则胚胎畸形多,存活率甚低,初孵仔鱼也瘦弱。当水温升到31 ℃~32 ℃时,离出膜前半小时左右的胚胎发育异常并导致死亡。孵化水温以25 ℃左右最佳。

表10-2 石斑鱼孵化速度与孵化水温关系 (谢忠明,1999)

2. 盐度

石斑鱼是广盐性种类,盐度在5~41范围之内,均能孵化出仔鱼。不同盐度与受精卵沉浮及孵化率关系如表10-3所示。青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人工孵化的盐度以25~27为最佳。低盐度孵化的仔鱼多贴池底,高盐度孵出的仔鱼则浮于水面,对仔鱼的成活率均有影响。

表10-3 石斑鱼受精卵在不同盐度海水中沉浮和孵化率(%;谢忠明,1999)

续表

3. 溶解氧

溶解氧在5 mg/L以上。

4. pH

pH为8.0~8.5。

(二) 孵化方式与管理

石斑鱼受精卵可在专用孵化容器内孵化,也可直接在鱼苗培育池内孵化。

1. 专用孵化容器孵化

可在孵化网箱、玻璃钢孵化桶或孵化缸等专用孵化容器内孵化。孵化网箱用60目筛绢制成,规格为70 cm 3 40 cm 3 50 cm,网箱底部和上部四个角系上布带,以便将孵化网箱平整地缚于网箱架上。网箱架用木条制成,大小与孵化网箱相配。在架的四个角上分别安插竹条作固定孵化网箱用。孵化时,将孵化网箱固定在网箱架上,然后将其悬浮地放置在深度为1 m以上预先注满过滤海水的水池中,即可进行人工孵化。注意网箱要平整,不留折皱,以防鱼卵积聚死亡。轻微充气,使胚胎能在水层中轻轻翻动,待仔鱼出膜(或胚胎心脏开始搏动时)即停止充气,稍待片刻,虹吸出箱底死卵,即将初孵仔鱼移至培苗池中继续培育。孵化桶或孵化缸容积为0.5~1.0 m3,一般放卵密度为30万粒/立方米。孵化时应保持微流水、微充气,并定时停气虹吸出沉底的死卵和污物。待仔鱼出膜后,连苗带水移入鱼苗培育池中继续培育。此法的优点是,死卵和卵膜不易被带入培苗池,但缺点是需花费较多的劳力,移苗时仔鱼易受损、死亡,还要调整育苗池与孵化池的水温,温差要小于1 ℃。

2. 直接入池孵化

将受精卵直接放入培苗池中孵化,仔鱼孵出后继续留在培苗池中进行培育。孵化前先按常规将池子洗净消毒,注入新鲜、含氧量充足、经过滤和紫外线杀菌的海水,池中均匀设置若干个气石(1~2 m2设置1个气石)。放卵密度为3万~5万粒/立方米,移入受精卵后轻微充气,使水体产生缓流,以能使受精卵漂浮为度,充气太大或太小都不好。静水或微流水孵化。孵化过程中,尽量清除死卵,以防水质变坏。待大部分仔鱼已经出膜即停止充气,以防初孵仔鱼因水流的冲击损伤而降低成活率。孵化池子的内壁要光滑些,以防鱼卵摩擦损伤。此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可避免初孵仔鱼因转移造成的损耗,并能保持培育水体中小生境的相对稳定。但缺点是,死卵和卵膜不易清除干净。

孵化时可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即受精卵先置于专用孵化容器中孵化,待胚胎发育到心脏搏动初期停止充气,虹吸出箱底死卵后,将胚胎用60目抄网捞出移至育苗池继续孵化,注意水温差不要大于1 ℃。

四、鱼苗培育

鱼苗培育指将仔鱼培育成全长30 mm鱼苗的过程。石斑鱼苗种培育较其他鱼类难度要大。下面介绍石斑鱼苗种室内育苗池培育方法。

(一) 饲育水池

饲育水池详见第二章。

(二) 放苗规格与密度调整

初孵仔鱼放养密度控制在1.5万~3万尾/立方米水体,稚鱼为0.1万~0.5万尾/立方米水体,幼鱼为0.05万尾/立方米。全长7 mm以上的仔鱼会发生互相残食现象,从而大大降低苗种培育成活率。为了避免互相残食现象的发生,应采取一系列防止措施:一是应按仔鱼大小进行分池培育,每隔5~7天分选1次;二是提高投饵的频度,每日投饵4或5次;三是应合理培育密度,全长约10 mm时小于10 000尾/立方米,全长超过10 mm时为500~1 000尾/立方米;四是在水体中设置掩蔽物,如悬挂海藻或底部投放石块和管子等可减少互相残食。

(三) 饲育环境与管理

1. 饲育环境要求

水温要求20 ℃~30 ℃,其中以24 ℃~28 ℃为宜,要防止昼夜水温剧变。盐度为20~30,其中以22~24为宜。pH为7.8~8.4。溶解氧5 mg/L以上,避免阳光直射。

2. 饲育环境管理

为了改善水质和提供轮虫的饵料,仔鱼期一般要在池水中添加单胞藻,如小球藻、扁藻、等鞭金藻等,使其密度维持在3万~10万个细胞/毫升水体。仔鱼前期采用静水微充气培育,仔鱼后期开始每日要定时换水,换水量由1/10逐渐增加到1/3,并随日龄增加逐渐加大充气量。到稚鱼期每日换水2次,换水量从1/3逐渐增加至3/5。幼鱼期日换水量为80%~100%。另外,除每天测定水温、盐度、pH、溶解氧、光照等必要的环境因子之外,从第15天起,每日要进行吸污清底。

(四) 饵料系列与投喂

1. 饵料种类

石斑鱼苗培育过程中,使用的饵料主要有以下5种:

(1)牡蛎受精卵及幼体。牡蛎的受精卵和担轮幼虫的大小为40~80 μm,与卵黄囊刚吸收完的石斑鱼的口裂大小相仿。担轮幼虫游泳能力不强,易被仔鱼所摄食,用做石斑鱼仔鱼的开口饵料效果非常好。

(2)轮虫,是石斑鱼仔鱼后期的主要饵料。以投喂用海水小球藻、扁藻和等鞭金藻等单细胞藻类培养的轮虫为宜。由于育苗过程的轮虫需要量很大,所以掌握轮虫大量的、稳定的培养技术,使轮虫增殖高峰与需要高峰相吻合是至关重要的。

(3)桡足类、糠虾及其他浮游甲壳动物。桡足类、糠虾等浮游甲壳动物作为仔鱼后期末和稚鱼期的饵料具有很好的饵料效果。投喂所用的浮游甲壳动物是天然采集来的,以桡足类为主,其次是糠虾和浮游幼体,以及海产枝角类,介形类和毛颚类等。

(4)卤虫。卤虫幼体作为仔鱼后期到稚鱼的饵料,可与野生浮游甲壳类互为补充。卤虫成体作为完成变态的稚鱼的饵料,可与其他饵料搭配投喂。卤虫在投喂前6~12小时必须用小球藻或鱼油进行强化培育。

(5)鱼、虾、贝肉糜及冰冻糠虾。将梅童鱼、小带鱼、小鲳鱼等小杂鱼和小白虾以及煮熟的贻贝肉剁碎,采集天然糠虾经速冻处理保存的冰冻糠虾,作为稚鱼向幼鱼发育阶段及幼鱼的饵料。在投喂前要用清水洗净。

2. 饵料投喂

仔鱼孵化后第2天,卵黄囊几乎吸收完毕,能平游,开口摄食。石斑鱼苗种培育期饵料系列可参照如下:牡蛎受精卵和幼体(开口至10日龄)→轮虫(4~30日龄)→卤虫幼体(12~35日龄)→桡足类(25~45日龄)→卤虫成体(33~45日龄)→糠虾、鱼、虾、贝碎肉(40日龄以上)。

各种饵料日投喂量:牡蛎受精卵和幼体为1~30个/毫升,轮虫为0.2~19.8 个/毫升,卤虫幼体为0.1~3.5个/毫升,桡足类为0.1~2.2个/毫升,卤虫成体为0.1~3.5个/毫升,糠虾为8~16个 /毫升,鱼、虾、贝碎肉为50~150 g。培育期间每日上下午各投饵1次,饵料种类及投饵量也要视残饵量和摄食情况及时加以调整。死饵料在投喂之前需用清水洗涤,除去黏液,投喂后清除池底残饵,可减少和避免育苗水质恶化对鱼苗生长、成活的影响。

五、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指将全长30 mm (约50日龄)的稚鱼培育至体重50 g以上幼鱼的过程。由于石斑鱼有残食同类现象,尤其是在全长5~6 cm阶段更为激烈,因此,在鱼种放养之前,必须对鱼种进行选别,按个体大小分开进行培育,以免因鱼种规格大小悬殊而造成互残损失。鱼种的培育方法有水泥池培育和海上网箱培育。下面介绍水泥池培育方法。

(一) 饲育水池

鱼种培育池一般是长方形、方形或圆形水泥池,容积20~40 m3,水深1.0~1.2 m,池底每平方米设置气石1个,并放置一些石块、空心砖、水泥管等掩蔽物,供鱼躲藏。

(二) 放苗规格与密度

鱼种要求大小规格整齐,全长30~50 mm,无病、无伤、无畸形,游动活泼,反应敏捷。在充气的条件下,放养密度为400~500尾/立方米。

(三) 饲育环境与管理

水温要求24 ℃~28 ℃,盐度为11~41都可培育,以22~28为好,pH为7.8~8.4,溶解氧5 mg/L以上,避免直射光照。每日早晚投饵前换水2次,日换水量60%~100%,每日清晨结合换水进行吸污清底工作。也可进行微流水或流水养殖。

(四) 饵料与投喂

饵料以冰、鲜小杂鱼为主,每日上午和下午定时各投喂1次。培育小规格鱼种时,可将小杂鱼以绞肉机绞碎拌以粉状配合饲料捏成小块投喂。投喂时要缓缓投喂诱其群起抢食,以免投饵过量而败坏水质。培育稍大的鱼种,可将小杂鱼切成大小适中块状撒投,饵料尚在水中悬浮时石斑鱼会从掩蔽物中快速游出抢食。投饵量要视摄食情况随时加以调整,尽量减少池底残饵。

(五) 分池

幼鱼转入底栖生活,有时会出现群体过度集中现象(见彩页图20)。主要防止方法是尽量保持流水培育,水温要适宜。若发现少量活力不强的病弱苗,要及时舀出隔离。如果培育时间较长,会出现个体大小差异。为防止互残现象的发生,要根据鱼种的生长情况,定期进行分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