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音是人的“第二张面孔”

语音是人的“第二张面孔”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记》中论述了人的内心情感与发声的辩证关系。由此可见,语音是人的“第二张面孔”,一可反映情感,二可表现性格。而且,随着一个人的逐渐成熟,他(她)便具备了抑制“任性”情绪的能力,音调会随之相对地降低。但是,有些成人的音调仍是相当高的,这除了有生理上的原因,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些人的心理不够成熟,自己无法抑制任性。这些人一般比较任性,相对比较固执、情绪化,在激烈争论时不太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语言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传达各种信息和情感的一种主要方式和手段,它对信息的传达是通过人们对发音器官的有意识的控制和使用而得以实现的。所以说,语音是人们互相交流、传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人们的各发音器官密切配合,发出具有一定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从而传达出人们的内心情感。

《礼记》中论述了人的内心情感与发声的辩证关系。《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这说明人对于一种事物有感而发,必然表现在声音上。《礼记》中还说:“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就是说人的声音会随着其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由此可见,语音是人的“第二张面孔”,一可反映情感,二可表现性格。当然,听一个人的声音,要去辨识其独具一格之处。每个人的发音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与人交谈,对方的心理活动必然会通过本人的音色及交谈时的发音、语调、抑扬顿挫等表现出来。一个人如果谙熟了语音与性格和情绪的内在关系,在与他人交谈时,就可以敏锐地感知到对方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一般说来,在说话及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内心感受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声音变化;另一方面,声音也是人内心活动的一种表现。在言谈中,发音的抑扬顿挫和语调高低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态度、情感和意见,通过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听出当事人的言外之意,了解当事人的心思,从而掌握谈话的主动权。

中国古代的有关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语音与人的性格及情感的关系的论述,《逸周书·视听篇》以及其他许多著作都有过相关的研究和记载,其观点大致归纳如下:

(1)语音与人的性格

音低而粗:这类人一般性格较稳重,性情不外露,有较强的适应力,比较现实,也比较成熟。

声音宏亮:这类人大多具有艺术家气质,富有情趣,热情开朗,精力充沛,有荣誉感。

讲话的速度快:这类人大多性格外向,具有敏锐的思维,精力旺盛,朝气蓬勃。

外带语尾音:这类人具有艺术家的气质,精神高昂。

声音平和:这类人大多性情沉稳,内心也相对平静,很少有什么情感波澜。

(2)语音与人的情感表现

一个人当内心清顺畅达时,就会有清亮和畅的声音,而不会有声音干涩,令人不适的感觉。

一个人内心渐趋激动之时,言语往往有偏激之声。

内心不诚实的人常常说话支支吾吾,这是心虚的表现。

内心诚信的人往往说话声音清脆,而且节奏分明,这是坦然的表现。

内心卑鄙乖张的人往往声音阴阳怪气,非常刺耳。

内心宽宏柔和的人大多说话声音温柔和缓,如细水长流,不紧不慢。

语音平板的人一般较沉默、内向、冷漠。

发出使人产生压迫感的声音的人大多很自傲,喜欢以武力解决问题。

大声讲话的人大多性格活泼开朗,人品正直,这种人领导力及责任感兼具,值得信赖。

小声讲话的人若不是气度小,就是擅于谋略。

喜欢窃窃私语的人大多是小心翼翼、有点神经质的性格,很少流露真心。

以上介绍的是说话时的音色。语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音调。音乐家肖邦对音调与情绪的关系曾做过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他曾在一家杂志的专栏中写道:“当一个人想反驳对方的意见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拉高嗓门——提高音调。”的确如此,人的很多情绪是通过音调直接表达出来的,比如人们在争论或者产生分歧、表达意见时总是希望借着提高音调来营造声势,并试图压倒对方。

一次,在座谈会上,有人的评述似乎牵扯到某位女士,于是被批评的那位女士便猛然发出刺耳的叫声,并像机关枪似的开始反驳,使得在座的人哑口无言,顿时,座谈会的平和气氛荡然无存。可见音调对人的情绪的影响。

通常,当人们处于幼儿期的时候,音调较高;年龄越大,音调就会随之相对地降低。而且,随着一个人的逐渐成熟,他(她)便具备了抑制“任性”情绪的能力,音调会随之相对地降低。但是,有些成人的音调仍是相当高的,这除了有生理上的原因,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些人的心理不够成熟,自己无法抑制任性。这些人一般比较任性,相对比较固执、情绪化,在激烈争论时不太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

语音作为人的“第二张面孔”,对于了解他人的真实心理是很有帮助的,需要我们多加学习和揣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