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样的旅游才是低碳旅游

什么样的旅游才是低碳旅游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很显然,世界旅游组织的旅游资源的分类是从保障旅游者旅游活动整个过程顺利圆满完成和旅游吸引物可行性开发方面设置指标的。  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旅游价值,主要通过它蕴含的美、古、名、特、奇等属性的差别而表现出整体价值的级差,即具有环境美、艺术美、科学文化功能、历史价值功能等的层次差别。  可持续发展承认发展的必要性,合理的发展有利于持久的保护,保护又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

  一、传统的旅游资源分类

  旅游资源遵循不同的原则和指标,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主要有按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分类,按旅游资源的功能或旅游活动的性质分类,以及按旅游资源的吸引级别分类或市场特性和开发现状进行分类。

  1.按旅游资源属性分类

  这是目前最广泛采用的分类,在整体上分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然后再根据各自的组合要素细分。

  很显然,世界旅游组织的旅游资源的分类是从保障旅游者旅游活动整个过程顺利圆满完成和旅游吸引物可行性开发方面设置指标的。但这一分类的前两部分正是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类旅游资源。

  2.按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分类

  (1)观赏型旅游资源,如桂林山水,九寨风光等。

  (2)休(疗)养型旅游资源,如南京汤山温泉。

  (3)避暑型旅游资源,如各类海滨胜地。

  (4)宗教朝觐型旅游资源,如我国佛教、道教名山。

  (5)度假型旅游资源,如峨眉山旅游度假区。

  (6)体育运动型旅游资源,如珠穆朗玛峰

  (7科学考察型旅游资源,如地质公园。

  (8文化艺术型旅游资源,如博物馆、艺术馆。

  (9娱乐型旅游资源,如深圳锦秀中华。

  这种分类主要是突出了旅游资源的主要用途。

  3.按旅游资源的吸引级别分类

  (1)国家级旅游资源,国内甚至国际知名,以吸引国际和国内大区域性游客为主。

  (2)省级旅游资源,以吸引省内和部分周边省区游客为主。

  (3)市(县)级旅游资源,主要吸引当地游客。

  二、你了解旅游资源的绿色分类吗

  1.什么样的旅游资源才算得上绿色

  现有的旅游资源分类总体上主要考虑了其成因属性和市场吸引力,其间虽然含有一些可持续应用的内容,但不完整、不系统。旅游资源绿色分类的原则整体上就是可持续利用发展原则,可分解为以下几个部分:

  (1)保护原则

  可持续发展首先表现为资源存在的持续,即不能受到毁灭性和不可逆性的破坏,其次是利用的持续,利用只能是有限度的。旅游资源作为自然与文化的遗产,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独特和无可替代性、不可再逆性,非人工再造和不可重现性,整体上不可再生。所以,无论是国际组织的文件、法规,还是国内的文件法律都表明,旅游资源的保护是首要的。比如,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世界遗产公约是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以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机制;为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古迹、碑雕和碑画、建筑群、考古地址、自然面貌和动物与植物的生存环境提供紧急和长期的保护。《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指出,风景名胜区的作用主要是: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发展旅游事业,丰富文化生活;开展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基本国策是确定一个国家发展方向的立国之策。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环境保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更暗含了环境恶化到了威胁生存的程度。我国政府已把风景资源与矿产、土地、草原、森林、生物、野生动植物、水、海洋和气候一道列为十大予以保护的资源。它具有美学观赏、历史文化、科学研究和存在价值以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任何其他资源不能相比和替代的。保护以旅游资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为标准,包括生态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景观的文化审美等价值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旅游价值原则

  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旅游价值,主要通过它蕴含的美、古、名、特、奇等属性的差别而表现出整体价值的级差,即具有环境美、艺术美、科学文化功能、历史价值功能等的层次差别。这种差别同时是其保护力度层次差别的依据。

  (3)经济效益原则

  可持续发展承认发展的必要性,合理的发展有利于持久的保护,保护又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经济性也是所有资源的一个共有属性,旅游资源旅游价值越大,吸引力越强,所蕴含的潜在经济价值越大。

  旅游资源的绿色分类是以环境价值评估为依据和基础的,它不同于工业和农业资源的评估。工业资源是评估其品位和储存量、开采量及开采条件,然后作价得出潜在的经济价值。农业资源类似于工业资源的评价。而所有的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最根本的不是经济效益评估,而是按照珍稀、古老、典型、历史、多样性等指标评价出或生态环境效益突出,或美学艺术价值突出,或社会历史价值突出,或科学文化价值突出,或现代成就价值突出。这些价值在地域上和时间上常常相互叠加烘托,这使得它们整合后的价值成倍增长,更加突显。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潜在的经济价值是依存于前述价值之上的,或者说经济价值以前述的价值为资源而利用,这犹如生物学上的寄生现象,所以可以把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看做一种“寄生价值”。深知这一点,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至关重要的。承认所有旅游资源是可以开发利用的,但这种利用应受到一定的限制,只是“其接待量必须限制在其容量所承受的范围,以便其自然构造物和文化信息得以保存”。

  2.旅游资源的绿色分类

  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端是保护,另一端是发展,它们依靠旅游资源的价值为中介连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协调性的有机发展模式,即非经济价值越高——保护级别越高——旅游吸引力越强——旅游经济潜在价值越大。根据这一模式,旅游资源的绿色分类有以下几种方法:

  (1)保护价值——旅游吸引分类,

  《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代表不同地带的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岩溶、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历史遗迹和重要水源地;(5)经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定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主要有资源管理型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型自然保护区、科研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型自然保护区、文化景观型保护区等类型。

  (2)根据保护强度——价值层次分类,

  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观赏、游览条件及文化或科学价值,根据法律规定的标准和程序,经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的总称。

  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旅游、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

  事实上,自然保护区、区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从保护强度的角度来看,各有侧重。

  (3)投人文与目然的协调度划分

  如果把地球45亿年的历史比作一天的话,人类不过是一天24小时中最后那不到一分钟里的奇迹生命,而这种生命对地球非持续影响则主要是工业革命以后,在时间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两百多年。所以,地球在人类之前可以被视作是原生的和纯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共同发展目标,基本的思路是借助科学与技术,“纠正工业文明的偏差”。经济物质摩天大厦上的人们不能离地越来越远,而是需要更坚固的“地基”,人的头手脚乃至灵魂仍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更需要融入自然中。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互衬托,相映生辉,二者结合的景观质量高于单项资源的景观质量。比如峨眉山的遇仙寺,它因形借势,借洞立意,将寺庙建筑与自然岩洞融为一体。遇仙寺位于仙峰寺和洗像池的中间。这是一块弹丸之地,四处悬崖峭壁。上下都很险,上行是直插云霄的钻天坡,下行是深邃莫测七饶八转十三道拐的长寿坡。从地理位置看,这儿正是稍息继行之地,但又不能修建太大的建筑体。这儿有一个虽然不太深但却有几分秘妙的岩洞。聪明的古代建筑师便靠山岩修筑寺庙,并将佛堂的中心线正对着岩洞,使岩洞成为佛堂的自然延伸。人们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都必须穿庙而过,庙门却对着“仙洞”,洞内云烟缭绕,佛像隐现其间,恰似“遇仙得道”,遇仙寺便“名副其实”了。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昆明的西山风景区有一山洞让人穿洞而出,在半山崖上观万波碧顷的滇池,使人充分领会这一道教建筑所蕴藏的“别有洞天”的美妙含义。人文因子与自然旅游资源不和谐的现象在现代旅游开发中时有发生,被报道的例子也不少。

  三、什么是生态旅游

  1.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学术性专业词汇的生态旅游首先出现于1983年,提出者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贝洛斯·拉斯喀瑞。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进行了专题讨论,被得到正式确认,但概念一直存在争论,据研究,国外有20多个定义,代表性的有:“去往相对原始的地区或未污染的自然区的旅行活动,其目的是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文化遗迹。

  “生态旅游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符合以下四个条件的旅游方式:(1)以相对没有受干扰的自然区域为基础;(2)不会导致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下降,在生态上是可持续的;(3)对自然旅游区的持续保护和管理有直接贡献;(4)有一个充分适宜的管理制度。

  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境教育、解释与管理、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

  “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地的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19939月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会议上,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倡导爱护环境的旅游,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享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1999年,Ercan SirakayaVinod SasidharanSevil Sonmez在对以往有关生态旅游定义回顾与评论以及通过对美国282个生态旅游经营者的调查,从供给视角对生态旅游作了如下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非消耗性、教育性、探险性的新型旅游,其目的地是那些自然风景异常优美,文化和历史意义突出且几乎未受人类干扰破坏的地区,旨在欣赏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历史。

  在国内也有多种定义:

  “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以观赏和感觉生态环境、普及生态意识和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

  以上定义中至少有四个共同点:第一,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对象;第二,以环境教育为旅游目的;第三,生态旅游的内容,包含社会文化生态的内容,即人文旅游资源总是烙上自然地理环境的印记;第四,不损害原有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

  2.生态旅游实践

  由于追求原汁原味,所以生态旅游在自然方面侧重于自然保护区。社会文化方面更倾向传统农耕文化与特色独具的民族文化和土著文化。这导致生态旅游流的规律在国际上整体是由发达国家指向发展中国家,国内则由发达区域指向未开发区或欠发达地区。

  严格意义的生态旅游,旅游景区点的管理者和导游都应懂得生态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特别是要熟悉资源区所在的生态知识。旅游者应具备环境知识,并在景区内有引导的在严格限定的区域内旅游,还要求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和当地文化,自行将生活垃圾带出旅游区域并按规定处理掉。国际生态旅游者表现出人口统计学特征上的多项差异,比如男、女对某一项特定旅游活动的差异,而在文化水平方面生态旅游者远高于普通旅游者。据伊格尔斯1995年的调查,加拿大一般旅游者中有207%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而生态旅游者中高达649%。怀特1994年的调查结果则是:一般生态旅游者中,有75%的人上过大学,而有经验的生态旅游者中的比例则高达95%。

  总之,生态旅游是一项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为目的的高品位旅游,旅游者需要比普通观光游客进行更充分的游览准备,导游人员和管理中心不仅向游客介绍景区独特优美的风光资源,更要介绍其生态科学内容,以及科学游览方法,与社区民众交往的注意事项。旅客行为的无污染和对生态与社会文化的无损害。开发上低度开发,仅提供简单的游览条件,基础设施投资约相当于传统旅游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左右。对游客实行定线、定点、定时、定量“四定”管理,达到“合目的性与合科学规律性”的统一。

  生态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且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概念理解的差异,导致生态旅游的经济学评估统计的较大差异。1998年,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估计全球约有200亿美元的生态旅游产值。鉴于生态旅游有泛化和经济作用被扩大的危险,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议程》中明确告诫道:“生态旅游,就其根本意义上讲,在全球旅游市场上只占据一个很小的份额。现在对这个市场的估计差别很大,其比重在30%~7%之间。”

  国内生态旅游是从自然保护区开始的,而且主要是进行科学考察、结合专业教育实习,实际上是一种较严格意义的生态旅游。我国的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是较早开展这种旅游及其研究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0世纪初80年代开展,区内设有展览中心、熊猫繁殖研究中心,备有一些专项研究资料著作。1988年中心还特别邀请澳大利亚的琼斯·戴维斯女士对到卧龙的旅游者和科学工作者进行了调查,为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规划依据,可以说,这也是国内最早有目的开展旅游市场行为调查的工作。当时的调查结果表明:旅游行为具有明显的时空波动,而且旅游范围、旅游季节、旅游意识和旅游需求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通常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游客热衷于徒步旅行,涉足范围广,对旅游小册子需求较高,旅游时间具有随机性,自然保护意识较强;国内旅游者喜欢带车旅游,限于指定的观光景点,旅游需求以吃、住和土特产品为主,自然保护意识相对较弱,旅游时间大多集中在夏季时节;而所有旅游者都对野生动物和动物标本感兴趣,但对野生植物和植物标本不够关心。

  我国具有开展生态旅游的丰富资源,仅从自然保护区来看,自1956年设立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开始,截至1999年底,全国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146个,总面积88152万公顷,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8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5个,面积575115万公顷。其中鼎湖山、卧龙、长白山、武夷山、梵净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神农架、盐城、西双版纳、天目山、茂兰、九寨沟、丰林、南麂列岛等15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扎龙、向海、鄱阳湖、东洞庭湖、东寨港、青海湖和香港米浦等7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九寨沟、武夷山、张家界、庐山等4个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或自然与文化遗产。

  生态旅游在20世纪90年代被正式引入国内,特别是在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和2002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生态旅游年的推动下,这些旨在引起民众对环境的重视,加强环境意识和教育的善举,却使生态旅游存在一种泛化的危险。在中国生态旅游年来临之际,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其中有82个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以上的达12个。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已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则对旅游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一无所知。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另外,竟然有23%的保护区的核心区也有旅游活动。中国的生态旅游刚刚起步,缺乏严格科学的规范。从旅游从业人员和国内游客的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意识等方面考察,中国至今缺乏生态旅游,却赶时髦地以生态旅游的牌子,大搞旅游促销,结果带来更大的现实与潜在的危害。

  3.生态旅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一些急待澄清的问题。

  第一,生态旅游就是可持续旅游的趋势。在实践中表现为发展可持续旅游,就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其实二者的差别是巨大的,世界旅游组织也仅承认生态旅游是整个旅游的的一小部分。中国人至今存在比较浓厚的计划经济思维模式,什么好使使什么,不问究竟一哄而上。这是需要在新一轮旅游开发中警惕的。

  第二,在好的环境,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区或生态农业区范围内的旅游是否就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者和普通观光客在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差别,他们走在同样的道上,游在同一片景区,处在同一景观面前,但二者的游览目的不同,游览的行为方式不同。目前众多的景区和旅行社却没有这种区分,生态旅游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品牌。

  第三,生态旅游是新世纪旅游的主流方式,主流产品。若从科学生态旅游的含义出发,严格照办,很显然是不能实现这样的“宏愿”的,观光旅游才是旅游产品中的“永远的朝阳产品”。

  4.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国内旅游界的热门话题。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国内开展生态旅游比较成功的保护区之一。卧龙1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汶川县境内,距成都约134千米,全区总面积2000平方千米。以保护高山自然生态系统和大熊猫等珍稀动植物为主。其主要经验是:第一,在深入研究游客行为和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科学设置旅游景观区。旅游景观设置在实验区和缓冲区的镶嵌耦合地带,如英雄沟、银厂沟、正河沟等景点。第二,充分展示生态多样性和生态规律性。建设了介绍保护区野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自然博物馆、动植物标本室。室外专门设计了从木江坪到巴郎山,长约110千米的能观赏植被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的游览线。第三,区内的任何活动都以不影响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为宗旨。比如根据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进行旅游管理。大熊猫繁殖期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和涉足区域,旅游高峰期安排在野生动物的非繁殖季节。第四,当地农民的参与。

  四、什么是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亦称农业旅游,是指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东亚国家称之为农业观光。

  欧美国家的旅游者称乡村旅游为“绿色度假”,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休闲观光式,游客住在农民家中,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和农舍,到附近不加任何修饰的小池塘里游泳、钓鱼,学习农家制作面包、奶酪、果酱、葡萄酒的手艺,吃农民自产自制的新鲜食品,通过感受农家的生活来增加对自己的认识。第二,务农旅游,即参与各种农业劳动的度假方式。务农旅游是否付费给游者各国不一。日本要求付费劳动,美国西部专门用于旅游的牧场上,旅游者放牧可以拿到牛仔通常的工资,以资助自己的旅游费用。大多数国家则是既无报酬,也不付费的劳动。匈牙利与波兰是乡村旅游开发时间长久且很有特色的两个国家。匈牙利的乡村旅游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闻名,其特点是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旅游者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的同时体味几千年历史沉积下来的民族文化。波兰则将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活动内容与其他国家一样,但参与接待的农户全都是生态农业专业户,一切活动在特定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内进行。到1996年,波兰全国有450家生态农业专业户参加了乡村旅游的接待工作,生态农业旅游总面积超过4000公顷。

  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其最稳定的客源主体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也很好的人。他们选择乡村度假,不是为了收费低廉,而是为了找回和感受曾经失落了的净化空间和尚存的淳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他们追求劳动快乐和精神享受。

  乡村旅游也是发达国家比较稳定的主要旅游方式之一。1998年,33%法国国内剧假者选择了乡村旅游,仅次于海滨度假的44%的比例。据法国小旅店联合会统计,在1999年之前的7年中,一直采用乡村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44%,主要采用这种方式度假的旅游者占72%。更有15%的度假者每年都在同一地方度假。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北京、四川、浙江、江苏等地开始出现乡村旅游。例如四川成都的果蔬基地龙泉驿,利用成片的水蜜桃林,在春季桃花盛开满山含笑时吸引成都市民赏花观光,而桃熟时则用自选采摘、现购新鲜水果的参与性旅游方式吸引顾客。江苏省旅游部门开辟了古运河旅游线,将江南水乡与里下河水乡连于一河,将吴越文化与淮扬文化牵于一线,游人可沿河观赏江南千顷秧田,里下河万亩菜花,欣赏江南昆曲锡剧吴哥号子,江北评话淮音放鸭民谣,古老的风车、水乡的屋舍、繁荣的贸易市场、风味独特的民间小吃等等,使游客留恋忘返,曾被中外游客誉之为“神奇的旅游线”。江苏无锡市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尽情展示自己的特色,游客根据游线深入农村乡间,观赏水乡画境,体验民情风俗,参观村庄田园、耕作收割,养鸡放鸭,节日欢庆等一切劳动生活,并让旅客住宿农家、穿街走巷、游览市场、与农家座谈、亲自操作古老传统的农具,与农民到田间一起劳动等。

  乡村旅游目前几乎遍布全国,但与当初相比有以下新的变化:

  (1)纳入旅游规划,建设乡村旅游景区。比如深圳市旅游规划中就包括了海上田园风光旅游区建设产品。其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了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哲学理念和现代人类追求返朴归真的强烈愿望的结合,自然生态美和人文创造美的结合,田园享受感和环保责任感的结合以及静态景观展示和动态活动参与的结合。在建设上营造以珠、江三角洲水乡基塘生态为基调,强化与城市文化的差异和互补,将水乡生态园林与乡土文化建筑、旅游业、农业、养殖业和生态娱乐文化结合在一起,对一个传统的渔农文化初级生态环境,运用现代生态理念和旅游文化进行第二次改造,形成一个高品质、高水平、高创意、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融合的,适合现代人消费需求的,以农业生态文明为核心主题,融度假旅游产品、观光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为一体,具有五大主题文化的超大型旅游景区。

  (2)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结合。如山东枣庄准备成片建设万亩枣树林。云南罗城有目的地调整农作物的栽种布局,某一类作物相对成片种植,然后在整体上形成绵锈图案效果,增强旅游吸引力。

  (3)统一规现代新农村集镇建设,形成新的农村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景观资源。如号称中国第一村的江苏江阴县的华西村,以自己翻天覆地的村镇经济新景观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成为谢村致富后重要的新兴经济产业,其旅行社已进入中国国内旅行社的前二十几强之列。

  (4)古乡村民居文化旅游异军突起。传统的乡村民居比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生产生活方面与自然环境达到了某种诗意的和谐而被现代人憧憬。如江南的周庄、同里、安徽的西递村等,其中周庄在2000年获得了国际迪拜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这是一个由联合国人居中心创立,意在表彰世界各国在城镇规划、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改善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先进范例的国际奖项。

  五、什么是环城市度假旅游

  2001年在四川乐山召开了“中国乐山首届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研讨会”,会议由国家旅游局主办,乐山市承办,参加会议的人员来自国家旅游局、北京大学、湖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及杭州宋城集团等多家企业。会议就环城市度假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分布与运行规律进行了探讨。

  1.环城市度假旅游的概念

  环城市旅游度假产品是一种分布在城乡结合部,集休闲、观赏、度假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产品。一般认为它是随中国的“农家乐”产品规模化和规范化建设而诞生的,是一种高层次的“农家乐产品”。

  2.环城市度假旅游的特点

  第一,即环城市度假产品分布的规律性,首先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具有“亦城亦乡”的特点,环境优美,进退自如,如一种“半隐半世状态”,前可以进城观光采购,后可从事乡村旅游的一些内容。其次,具有环城市的特点或以城市为核心,呈同心圆或扇形分布的空间结构。

  第二,客源市场的明确性,以所在城市的市民为主要客源。

  第三,旅游功能的综合型,含休闲、观光、度假于一体,以周末短期度假为主。

  由此可见,环城市旅游度假产品不完全等同于乡村旅游,可从客源市场及游客行为,城郊同心圆或扇形分布等方面与乡村旅游区别开来。

  3.环城旅游度假产品开发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同时纳入城市和乡村规划。对城市而言,环城市旅游度假带是城市绿色走廊的构成部分,属于生态城市或城市生态化的一部分,需要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功能分工的预测,从城市功能分区等方面综合考虑。环城市旅游度假产品是一种城市化的新力量,但它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化道路。环城市度假产品既要保持乡村的特色品位,又从乡村土地上脱颖出来,对农村土地用途,农作物栽培和其他农事活动、农业结构调整都有明确深刻影响。

  第二,主题性开发,这种主题性是依托本地乡村文化特色或农业文化特色的。

  第三,功能分区,主要根据度假、休闲、观光等不同的游憩要求,在园区布局产品。

  六、什么是非大众型旅游

  有的将“Alternaitive tourism”直译成“选择性旅游或“可替代性旅游”。这不能完成地表达其内涵和特征,也不便于理解。从这种旅游产品产生的背景意译为非大众型旅游。现在一般认为Altemativetourism是一个以普及性和活动组织的规范化为特征的,相对小规模的,密切关环境影响的多种旅游形式的集合概念。它包括生态旅游、软旅游、自然旅游、负责任旅游等等。非大众旅游与大众旅游有重要区别。

  七、静态旅游和地理旅游

  什么是静态旅游

  一般言之,旅游之态在于“动”,因旅游之“游”是“动”态的。为此,在人们的印象和感受之中,旅游是背着大包小包,出入旅店宾馆,坐飞机、乘火车,在各旅游景点之间东跑西颠,东照相,西购物,身疲而心倦、身动而心甘。

  然而,静态旅游却与此相反。即当你为了忘记烦恼,躲开喧闹,带着憧憬,辟一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仙境,看一处飞流瀑布、踏一方红尘净土而赏心悦目之时,你便会顿觉静态旅游更美。于是,我们对于静态旅游有了一种新的热衷、新的憧憬。

  静态旅游是一种德国人时下偏好的旅游方式,旅游者与家人或朋友结伴到人迹罕至的大自然中去静静地呆一段时间,是一种休闲性的旅游。其特点是避开旅游热点到原始森林、草原、高山、河流和湖泊等纯粹的大自然中去。每次旅游不东奔西跑,只在目的地安营扎寨,悄悄停住几天,或住在房东家或帐篷里,自己烧火做饭,每个人按事先的预订完成各自的任务。任务通常按完成的难度有硬任务和软任务之分。带软任务的人,可以长时间坐在地上,静静地感受大自然,接受它赐予人类的恩惠,也可只为消除身体的疲劳和精神的苦恼和忧愁而来。他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默默地接受它的润泽,在风雨沐浴,阳光浴、空气浴、森林浴、江河浴和湖泊浴中治疗肉体与精神的创伤。带硬任务的人,或写生作画,或创作文学,或考察研究历史地理、矿物和动植物,或捕捉昆虫制作标本等等,以旅游为学习方式,把大自然当做教师教材,从大自然中获得创作灵感,并以学习为乐趣。

  什么是地理旅游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主办的《国家地理旅游者》杂志定义地理旅游是:能够保护或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地理特点,如环境、文化、美学、遗产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等的旅游。该杂志的社长Dawn Drew认为,地理旅游重视环境和文化,目的是使某一旅游目的地独特的东西得到保护。

  美国旅游协会和《国家地理旅游者》杂志对全美8000个家庭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美国目前有三分之一的旅游者可以称做地理旅游者,总数约5500万人,潜在的规模达1亿人。他们将近三年至少进行过一次旅游的美国人划分成8种类型,其中有三种具有地理旅游性质,分别被称做“地理旅行家”、“城市新潮派”和“好市民”,人数分别为1630万、2120万和1760万。就旅游行为而言,前两者对文化和社会相关的旅游感兴趣,求知欲强,比一般人更愿意参加本社区的教育和文化活动,而且他们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比其他人更愿意为此付出资金和时间。其中“地理旅行家”更愿意参与环保性质的旅游,而“城市新潮派”则倾向于具有文化氛围的大城市。“好市民”的年龄在55岁以上,同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环保意识,但这些特点在旅游活动巾表现不明显。

  八、什么是可持续旅游

  1.可持续旅游的概念

  可持续旅游的概念缘起至今不明确,但国外文献只有可持续旅游而无“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一名词。按“Tourism”既有“旅游”又有“旅游业”的含义,“Sustainable Tourism”也可译为可持续旅游业。一般认为,可持续旅游是以旅游活动不破坏资源环境为核心目标,关心的是旅游活动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强调的是旅游活动的优化行为模式,以传播、培养旅游者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伦理观为目的旅游方式,诸如生态旅游、非大众型旅游都是可持续旅游的具体形式。

  2.可持续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根据可持续旅游的定义,前面所讨论的绿色产品只是其中的某一类或某一亚类产品,即便是最被看好的生态旅游产品也只是小部分,何况在地球三大生态系统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目前已有的生态旅游更侧重于森林生态系统。

  可持续旅游产品的开发至今侧重于“可视性和易感性”强的自然或自然性很强的产品。与人文旅游资源产品相比,自然旅游资源更具有直观可感性,它的美是外显的,现今推出的可持续产品就具有了强烈的自然化与可视化特点。

  可持续旅游产品集中于优生态区域。如前所述,生态旅游似有对可持续旅游取而代之之势。可持续发展强调环境优化,强调改变现已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护现存的未遭破坏或破坏甚微的优美生态环境,而沙漠等是恶生态区,森林与未遭污染的水域、湿地是优生态的。所以,一谈可持续旅游,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在优生态系统区域发展旅游。

  可持续旅游开发追求古朴、原始文化或农耕文化。我们不反对古朴、原始文化或传统农耕文化甚至现代农耕文化包含可持续中的适度、和谐、人与自然相融的内容,但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全部。因为可持续发展还有发展的一面,发展的内含之一就是进步与现代化。

  由此可见,人类可持续旅游产品的开发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内容值得挖掘。

  3.可持续旅游产品开发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开发可持续旅游产品应当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人文旅游资源也是可持续旅游产品。

  传统旅游产品与可持续旅游产品的形式与内容原则上是一致的,主要的差别是从旅游者的角度看:一是是否从可持续的角度去解读它的内涵,二是旅游行为是否是绿色行为,三是是否真正达到相关旅游目的。比如沙漠、落日与驼队形成的景观,从传统观光的角度欣赏,这是一幅雄厚辉煌的景观,可持续旅游者不仅会获得这种美,他会继续向前,他会“用心”去看到沙漠、落日与骆驼组成的和谐,会读懂骆驼只为沙漠而生而存在,读懂驼铃的声音从遥远的历史传来,骆驼的驼峰背负的是历史的文明;他会在与浩瀚的沙漠的对比中,感到自己既渺小而又伟大,从而获得一次生命力的唤醒与加油……自然他在这一经历后,会更加珍惜生命,这包括自己的生命、动植物的生命,更加珍惜绿色与水。所以,可持续旅游更具有文化审美的特点,这就是生态旅游者与传统观光客的巨大差距。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杰出成果,是发展的载体和见证者。这正如1964年制定的《威尼斯宪章》所规定的那样:“一定要保证文物建筑的历史可读性,即将其看做是历史的见证和信息的载体”。古代文化是前辈的遗产在保护下的传承,它不是只留给我们这一代的,所以只有更好地保护,让它传下去,因为我们的子孙也有继承和享受她的权利。现代的成就虽由我们创造,但我们不应忘记“两位老师”,一位是大自然,特别是生物。譬如我们从太阳那里得到启迪发明了的核爆炸,而人类至今也处于仿生时代。第二位就是祖先们,人类今日的智慧,也是从祖先那里积淀继承发展而来。我们应该牢记伟大智者牛顿的话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历史上许多人文旅游资源能遗存下来,是因为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结果,我们可以把这种“遗存理解为一种发展”。比如都江堰水利枢纽正程,历千载而不毁,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可持续内容。

  其二,负面的东西也可以开发成可持续旅游产品。比如组织游客参观严重污染的水体和未受污染的水体,会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如果向北京人推荐一个到内蒙古种树种草的旅游项目,是可以得到认可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都是人类历史上惨痛的反面教材,它不是教导参观者去学习恶性,而是借此唤醒人的良知善心,希望人类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旅游真正让旅游者观照到了人性,那是可持续旅游的最终极的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