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开点石成金的奥秘

揭开点石成金的奥秘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历史上率先明确提出原子概念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但是,德谟克里特的原子概念提出后,并未得到重视和发展。因为,这种朴素的古代原子论,是靠观察、推测而得出的结论,并没有被科学实验所证实,未能得到公认。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这一成就,他说,化学的新时代开始于道尔顿的原子论。这种物质有“端”的说法,就接近于原子的概念。

古时候,西方有许多炼金术士从事炼金术的研究,希望能“点石成金”,企图通过化学的方法,将随处可见的廉价金属变成珍贵的黄金,但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古代梦寐以求却又无法实现的“点石成金”梦,在今天已经成为可能。

众所周知,各种物质的性质之所以不同,完全是由于物质原子不同的缘故。如果用人工的方法,便可以使一种物质的原子转变成为另一种物质的原子。这就是说,可以“点石成金”,昂贵的金原子可由其他廉价物质的原子经人工改造而获得。

可见,世间万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它们的差别仅仅在于组成物质时原子的种类、数目和结合方式的不同。那么,原子理论又是如何创立的呢?

在历史上率先明确提出原子概念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他是一个善于观察自然现象而又爱动脑筋的人。当他看到,植物在粪土上长得特别旺盛的时候,他就在想,是不是粪土中的什么小微粒进入到植物中去了?当他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以后,盐不见了,水却有了咸味,他就想到,是不是盐的小微粒分散在水里了?当他看到,鱼在水里游动的时候,他就断定,水这种物质,绝不是结构紧密的整体,就像沙堆是由沙粒构成的那样,水也是由水的微粒构成的。只有这样,当鱼游过来后,水微粒向两边散开,鱼才会自由地游来游去。德谟克里特对大量的自然现象加以分析和推测之后,便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物质都是由一些坚硬的、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的。他给这种小微粒起名叫做原子(按照希腊文的原意,就是不可再分的意思)。这就是原子概念的由来。

但是,德谟克里特的原子概念提出后,并未得到重视和发展。因为,这种朴素的古代原子论,是靠观察、推测而得出的结论,并没有被科学实验所证实,未能得到公认。

最先在科学的原子论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图1-1)。这位乡村教师出身的化学家,是以研究气体为终生爱好的。他通过对气体的研究,不仅发现了有关气体的一些重要定律,而且从密度不同的气体可以均匀扩散的现象中得到启发,提出了著名的道尔顿原子论。

(图1-1)道尔顿

他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极小的微粒——原子组成的,但原子并不都是一模一样的小球;不同的物质含有不同的原子;不同的原子具有不同的性质、大小和不同的原子量。在这里,他首先创立了原子量的概念。道尔顿原子论的重大意义,不在于他重申了两千多年前就提过的原子概念,而在于他提出了不同原子具有不同原子量的观点。正因为如此,当年道尔顿在一次学术会上宣读论文之后,便立刻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人们听了他的论述,思想豁然开朗,因为有了原子量的概念,使化学上一些定量的实验现象和基本定律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这是化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这一成就,他说,化学的新时代开始于道尔顿的原子论。

科学小链接

中国古代的原子概念

在我国,战国时代(公元前四世纪),人们对于物质结构的探讨,就十分活跃。不同学派持有不同见解。庄子的《天下篇》中写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意思就是,一尺长的短棍,若每天截取一半的话,是永远也截取不完的,这就是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以墨子为代表的另一派则提出了相反的主张,认为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分到最后总会有个“端”,到了“端”也就不能继续分割了。这种物质有“端”的说法,就接近于原子的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