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测卫星为何“失踪”

探测卫星为何“失踪”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这次美国宇航局却失望了——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卫星没有进入预定的轨道,而是陷进了火星大气层,很快“失踪”了。导航员认定启动小推进器的力是以公制的“牛顿”为单位。表面看来,这次卫星的“失踪”,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中国,也有“伸掌为尺”的说法。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国际单位制”,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科学、合理和实用的计量单位制。

1998年2月,又一枚火箭腾空而起——运载着一颗探测火星气象的卫星,预定在1999年9月23日抵达目标。

然而,这次美国宇航局(NASA)却失望了——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卫星没有进入预定的轨道,而是陷进了火星大气层,很快“失踪”了。

为什么经验丰富的NASA,这次却让卫星“误人歧途”呢?

经过紧急调查,NASA的官员发现问题竟出在卫星的有些资料,没有把计量单位中的英制转换成公制——错误来自承包工程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原来,美国企业——包括太空工业使用英制,喷射推进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则使用公制;承包商理应把英制都转换成公制,以便喷射推进实验室每天两次启动小推进器,来调整太空船的航向。导航员认定启动小推进器的力是以公制的“牛顿”为单位。不料,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提供的资料,却是以英制的“磅”(1磅合454克)为单位,结果导致太空船的航向出现微小偏差。日积月累,终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这个没有把英制转换成公制的“小错误”,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其他损失。例如,这颗造价高达1.25亿美元的卫星,就打了“水漂”!

表面看来,这次卫星的“失踪”,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实际上却有一定的“必然性”。那这“必然性”在哪里呢?

原来,美国是现在世界上的三个“孤家寡人”之一——只有它、利比亚和缅甸是全球没有废除英制的国家。由此可见,美国度量衡的“一国两制”,迫使人们无时不进行“换算”,而在大量的“换算”中,“小错误”的次数“必然”增多。从反面来说,如果美国的度量衡不搞“一国两制”,这样的“小错误”就完全可以避免。

这个故事明白无误地说明了一个看似简单,但经常被人忽略的哲理:细节有时决定成败。同时,也看到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有多么重要!

所谓计量单位,是将同类量进行比较时的一个约定参考量。

在古代,人们常用身体的某些器官或部位的尺度作为计量单位。例如,在古埃及,人们用中指来衡量人体的身长,认为健美的人的身高,应该是中指长度的19倍。

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各自的计量单位。以长度为例,英尺是8世纪时英王的脚长——1英尺等于0.3048米。10世纪时英王埃德加把自己大拇指关节间的距离定为1英寸——1英寸为2.54厘米。这位君王一直沿用了1000多年的“码”,则是自己的鼻尖到伸开手臂中指末端的距离——91.44厘米,定为1码。在中国,也有“伸掌为尺”的说法。

18~19世纪,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计量单位必须符合物理学的概念,也发现各物理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必然联系,所以它们的单位之间也必然有一定的关系——单位制的概念由此产生。

同时,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人们感到必须建立一种统一而合理的计量单位制度。

法国首先创立了米制计量单位。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在巴黎开会签署了《米制公约》,当年就有20多个国家签署了这个公约。会议还决定设立了国际计量局,签约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国际计量大会。在1889年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确定了“国际米原器”和“国际千克原器”。

国际统一的计量单位制,促进了国际经济和文化的交流。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国际单位制”(简称SI),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科学、合理和实用的计量单位制。

中国的计量法,规定我国采用SI。为了照顾人们的习惯,还选用了一些非国际单位制单位(例如“亩”),与SI的单位共同组成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从199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但是,15年过去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朋友不重视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例如还在使用废弃的“斤”、“公分”等“中国产”的“市制”单位,或者已经废弃的“卡”等非SI单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看见前面那颗卫星“坠入深渊”的“惨剧”,相信这些朋友会改弦易辙,不再搞“一国多制”,而是遵守“游戏规则”——国家标准GB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的规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